摘要:阿利盖利·但丁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开拓者之一,以其著名长诗《神曲》闻名世界。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长诗中,诗人但丁采用了中世纪梦幻文学的表现形式,并在诗中运用大量两希文化中流传的典故。
关键词:《神曲》;两希文化
《神曲》作为欧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在欧洲文学史上的文学价值毋庸置疑,《神曲》的作者,意大利诗人但丁被称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同时也被称作“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 [1],原因就是他既很好地传承了两希文化传统,同时又能结合中世纪意大利的现状为人类指引出发掘自身价值的道路。
一、两希文化
两希文化是指:古希腊一罗马文化与希伯來一基督教文化,两者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
古希腊一罗马文化所崇尚的酒神精神追求人类欲望的满足,欲望被认为是人之与生俱来的快乐之源,蕴含着张扬个性、放纵自我、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的世俗人本意识。古希腊一罗马文化倡导人们要不遗余力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习惯于及时行乐。而以日神精神为核心的希伯来一基督教文化是一种抑制人的自然欲望,规约人之生命意志的理性型文化,认为“原罪”就是人之自然欲望,人的这种欲望应该始终被来自于上帝的理性制约。
二、但丁《神曲》对两希文化的传承
《神曲》代表了中世纪文学的最高成就,很大程度得益于但丁自幼熟读古罗马时代作家维吉尔、奥维德和贺拉斯等人的作品时的勤奋。
但丁《神曲》“采取了中古梦幻文学的形式” [2],对两希文化的传承首先表现在长诗里有着大量基督教的典故传说以及自古希腊至中世纪以来的各种异教故事,这是内容上的继承表现。在全诗的开篇,但丁以“迷失于黑暗森林”为象征来借指自己而立之年的迷惘和困惑,继而被代表野心、淫邪和贪欲的狮、豹和狼拦住去路,就在这危急关头,代表人类理性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受但丁年轻时所恋慕的女子贝雅特里齐所托来带领诗人游历地狱和炼狱,以上的象征都是诗人受到两希文化影响的体现,随后作者在《神曲》里相继描写了数百个来自于两希文化的人物和典故,比如来自于圣经故事中的亚当和夏娃之子该隐,因为嫉妒而杀害了自己的亲兄弟,被迫永远在惩治嫉妒罪的第二平台受苦,而在与地狱遥相呼应的另一极天堂里,彼得、约翰等圣经中的圣徒则簇拥在圣母玛利亚周围,沐浴在三位一体的上帝圣爱之中。
但丁《神曲》对两希文化在精神上的继承则体现在他对诗中人物死后安置灵魂的处所上,作者不以自己的喜好为准,而是严格而苛刻地遵循着两希文化中的规定,比如在但丁心中,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可以称得上自己精神上的导师,但是按照希伯来一基督教文化中的基督教教义,维吉尔出生和死亡都没有受洗礼而不能算是上帝的子民,所以尽管但丁非常崇拜这位诗人,但也只能将他安排在炼狱之中。这些对教义坚定不移的支持和践行体现了但丁对两希文化精神的继承。
三、但丁《神曲》对两希文化的发扬
虽然但丁《神曲》中对两希文化有着固守,但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他写作的目的是宣扬其政治观点,揭露丑恶的现实,唤起人们发现自我,因此在长诗中对两希文化倾注了更多的人文情怀。
第一点,但丁摒弃了狭隘的宗教观点,他站在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角度主张政教分离,反对教皇干涉世俗的政治斗争。但丁在《神曲》中对那些披着宗教的外衣欺骗和欺凌民众的教会人士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在游历地狱时痛骂已故的教皇尼古拉三世,并在《天堂》第27篇里借第一任教皇圣彼得之口谴责了历任教皇,这说明了但丁宗教观念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点是但丁在《神曲》中对爱和理性进行全新统一。两希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很多时候将感性和理性人为对立,古希腊一罗马文化过于强调迷狂和欲望对人类的重要性,希伯来一基督教文化则又过于压抑人性,但丁在对两希文化的继承中又将这两种文化的精髓合二为一,比如《神曲》中“信仰”的化身贝雅特里齐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贝雅特里齐既是凡人也是神明,是完美的代表,既体现了但丁作为人的先天爱欲,同时又经历了理性升华,成为“信仰”所在。贝雅特里齐通过带领但丁洗涤灵魂里的罪孽,从而使得诗人重获新生并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救赎,这正是但丁对两希文化的最大扬弃——吸取两者的精华,在理性和感性之中寻找最佳契合点,以信仰为引导走向至善至美。
四、结论
但丁《神曲》作为一部以宗教文学的形式批判现世和启迪人们发现自我的作品,受到了两希文化和新萌发的人文思想的双重影响,但丁在接受传统两希文化的同时,能够以扬弃的精神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也正是因为《神曲》能够遵从两希文化又能映照现实,才使得它在较为黑暗的中世纪流传下来,并深深地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意大利版序言).
[2]田德望:但丁和他的《神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