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小说里的死亡主题,是基于日本独特的死亡文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入日本这般,对死亡产生如此直观的感受,甚至是享受和向往。日本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是文化界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它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死亡的恐惧,更是一种对生死的理解与感悟。本文尝试分析日本小说里的死亡主题,包括其来龙去脉、发展历程以及对社会的特殊影响等等。
关键词:日本;死亡文化;文化差异;生命
日本文学和日本文化一样,因其独特而又浓郁的风情吸引着大量的狂热者。近现代的日本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文学巨匠,把日本文坛妆点得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其中的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文学成就集大成者,斩获了1968年若贝尔文学奖,把日本文学作品推向了世界性的舞台,使得日本小说占据世界各地书橱的一角。人们常常被弥漫在日本小说里忧郁、含蓄的情调所迷醉,仿佛于云雾中观花赏月那般迷惘而又清雅,而随着人物命运的慢慢展开却又别有一番细腻深刻的体会。这种情调与日本民族“物哀”美学脱不开干系[1]。
所谓“物哀”之美,便是对身边所存在的事物能够深层次地去感受,从而自然地涌出真实情感,这种情感有悲哀的、感伤的,也有怜悯的、同情的、壮美的,也就是喜怒哀乐诸相。而这些感受又因为这些事物之美总是稍纵即逝而感怀,于心中久久残留,低低萦绕。因此日本作家常常把描绘美好事物的灭亡作为作品主题反复传唱。仿佛美被撕裂的瞬间才能拥有超越这种美本身存在价值的震撼力。也因此“死亡”是日本小说永恒的主题之一。
一、日本人的死亡文化
日本在历史上曾经长期受到中华文化的辐射影响,多次派遣使团来中国学习和交流。明治维新前后,为了能顺应社会转型,尽快从传统封建的桎梏中跳脱出来,日本开始疯狂吸食当时先进的西方文化。然而日本民族的这种学习和吸收不是完全照单全收。不管是与中国还是与西方相对比,日本文化都保留了其独树一帜的特色。
在中国,上至帝王家下到布衣百姓,都极端地推崇孝道。“孝”是一切道德的土壤。西晋李密写就《陈情表》,愿辞官侍奉年迈祖母,被无数后人传颂。中国历史上亦有“割股奉亲”、“卧冰求鲤”这样的典故。而这些故事其实都折射出了一代代中华人民对生的传承和坚持。在奉行集体主义至上的日本,人们把“忠”字放在第一位。古代日本武士以切腹自尽这种血腥且极端的方式来表达武士的气节和对领主的忠诚。到现在,日本企业倒闭后常常引发员工自杀行为。透过这些现象反应的却是日本民族对死亡的认可和颂扬。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自杀是一种不负责任,自私懦弱的行为。而日本人却认为自杀如果以适当的方式进行,便可洗刷一个人的污名,保全死后别人对他的好评(《菊花与刀》)。川端康成更是把自杀升华为藝术。他说,“自杀是最高的艺术,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话。”
可以说,奇特的生死观是日本文化之所以独具魅力的重要所在。曾风靡全球的日本小说《挪威的森林》一书中反复写道: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一方面,日本人相信人死之后,灵魂能够继续在“他界”生存。死亡不过是打开了一扇门进入了另一间房子。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先天不足”的民族,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口拥挤,资源匮乏,地质灾难频发,气候变化无常,日常便身置各种“危机”之中的日本民众仿佛看惯生死无常,并认为合理的死亡是对生的升华。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名作 《樱花树下》开篇写到:“樱花树下埋着死尸”。美丽娇艳的樱花盛开之时,不要忘了死亡的紧紧跟随——日本人能够深刻觉悟到再美的生命都与死亡不可分离。这句话既透射出日本人对死亡的坦然直面,又折射出其天性中对美的悲悯之情。樱花的花期短暂,常有樱花七日之言。从开花时的浓烈奔放遮天蔽日,到花败时的挥洒纷飞决绝恣意,为期不过短短几天而已。深爱樱花的日本人常常以樱花自比,认为比起“生的辉煌”,“死的壮烈”更能折服人心,从而获得永久的尊重。因为“死亡”是毋庸置疑的,毫不模棱两可的,是无法挽回的。因此在日本小说家的笔下,“死亡”成为了人性最后的也是最坚决的自我表达。
二、日本文艺作品中的死亡案例
与日本死亡文化交相呼和的是泛滥成灾以死亡为主题的日本小说漫画影视作品。阳春白雪如《金阁寺》反映出死亡的魔幻之美使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为之狂热。通俗人气漫画作品《死亡笔记》中主人公通过一本笔记本拥有了可以掌控死亡的能力,成为不少青少年崇拜的对象。1990年日本经济危机前后,一本《完全自杀手册》在日本悄然流行起来,甚至获得了100万册的销量。其流行的态势让日本当局恐惧,并把此书列为禁品。如同日本人对死亡的坦然和向往,日本文学更是对“死亡”趋之若鹜。
纵观日本文学作品中千姿百态的死亡映像,我们发现以“死亡”为主题,不仅可以凸显故事情节的冲突性,使文章具张力,更是因为“死亡”本身就是一个永远找不到答案的迷,无法不引人入胜。
(一)《金阁寺》——由死到生的涅槃
《金阁寺》是日本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重要代表作品。三岛由纪夫曾两度提名若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无不透露着日本古典美学。《金阁寺》作为其中最为集中体现的作品,一直受到世人的推崇。
《金阁寺》取材于一段真实的犯罪事件。作者基于对1950年僧徒林养贤火烧金阁寺事件的考察了解,在事件本身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作。故事的主角沟口外貌丑陋,天生口吃,封闭了他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使他感到了“世界对他的拒绝”。而自身的丑陋又激起了他对美极端向往,或者说极端的仇恨。作为绝对美之化身的金阁寺,成为他心中无法回避的魔障。
虽然沟口与外部世界交流存在障碍,但这一点也不能阻碍外部世界对沟口影响。在沟口成长过程中,母亲的淫乱与功利,父亲的去世,好友鹤川的自杀都在不断打击沟口,污染着他的精神。使他失去一个一个通向现实的阵地。他的强烈的自我存在意识,让他开始主动拒绝世界。于是沟口更加注重于向内诉求人性的支点。在他的臆想里,他成为一名“暴君”,渴望把平日藐视他的教师和同学一个个地处以刑罚。展现了内心扭曲残暴的报复心态,为后文埋下伏笔。
沟口对现实的反感和逃避,使他更加沉迷于精神世界的金阁寺。世界拒绝他有多深,那么他对金阁寺的爱就有多深。在他的心理金阁寺的美已经达到了超现实的存在,而被沟口放到了与整个世界对立的位置,是一个象征物体,是他的避风港,同时他有清醒地意识到也正是金阁寺阻碍了他走向世界的道路。感受到“自身的丑陋”与“绝对的美”的差距,他爱着那金阁寺无与伦比的美,又因美的遥远不可得而对金阁寺充满了深刻的恨意。金阁寺如同一个美丽的妖物吸引他,甚至阻挡在他的现实爱欲之前,连人性最基本的欲望都不再具有吸引力。这种将他拔离现实的美,不是来自真实的世界,而是来自死亡彼岸,只会使得他越来越沉迷于内心消极的世界。
沟口认为,自己与世界的对立就像金阁寺的美与现实的对立, 而他因受到内心对金阁寺的爱与赠恨的冲突。他渴望战火能把它和金阁寺一同毁灭,他把这看成唯一能够与美统一的方法,是实现自我的不二法门。
而现实却再一次拒绝了他。经历战火,金阁寺却依然耸立着,依然美丽和招摇。这再一次清醒地激发了他对美的仇恨。最终沟口选择纵火烧寺,美丽的金阁寺在一片火海中化为了灰烬。美的毁灭给小说落下了帷幕。故事的结尾,沟口却没有跟金阁寺共同赴死,反而像劫后余生一般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金阁寺的“死亡”,也烧毁了他的内在的妖魔。使他幡然惊醒。因为美而带给他的压迫感,因为求而不得带给他的仇恨随着金阁寺一起消失。
文章通过对生理不完美的沟口的细致刻画,向我们展现出亡命之徒般扭曲消极的末世心态,表现出对现实和人性价值的思考。而描述金阁寺超然之美,更用它的毁灭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和清醒,如梦中的醒悟,死亡后的涅槃。
(二)《情书》——死亡亦可以唯美
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莫过于爱情,而最美的爱情莫过于初恋。这篇文章即有清新明快的观感,而有透着忧伤唯美风度,通过一封原本不能寄达的信件逐渐挖掘出一段深埋多年的单纯暗恋。小说也被翻拍成为同名电影,引起了日本国内的轰动,其影响也波及到东南亚的其他地区被众多影评人视为日本新电影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某个冬日,在白雪覆盖的山林里一场祭日正在平淡的进行着。藤井树是女主人公渡边博子的亡夫,死于三年前的一场雪崩。虽然经历三年丧期,但博子任然无法释怀。出于对深爱的亡夫的思念,博子写了一封信寄至藤井树初中时期的住址。本来只是为了释放内心无限哀思的博子,却意外收到了来自丈夫同名的回信。因此,博子开始了和现实中“藤井树”的信件来往。故事节奏舒缓而愉悦,让死亡事件隐藏在唯美的剧情背后,显得并不那么痛苦,只是带着淡淡的哀伤,显示了日本人喜悲不形于色的特点。美丽的岛国风光更是让我们赏心悦目。
原来在博子丈夫的初中班级里有两个藤井树,一个是学业优秀又内向的女孩,一个是性格叛逆倔强成绩落后的男孩。不管是哪个藤井树都具有着无愧于唯美初恋所应有的美丽外表。因为同名同姓的缘故,他们互相注意到彼此的存在。这段美好但并未有展开的初年,以男孩迁居作为终点。男孩把对女孩的暗恋记录在图书馆的借记卡上。
电影中并没有对死亡赤裸裸的描述,没有哭天锵地的死亡场景,没有悲欢离合的离别之态。死亡只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种经历,所不同的是,那些死者在生时的经历和生者在死后的生活。男藤井树的死亡贯穿整个电影。而电影中还暗含着另外一个死亡事件。在男孩搬迁之前,女孩遭遇了父亲的离世。也许那时死亡这个词并没有真正打入到女孩的内心世界。对于她来说,死亡,也许是只是晶莹的雪地里,埋下了一只蜻蜓,蜻蜓不再飞行,而在雪中长眠。电影通过这个镜头,暗示了父亲的死对于年少的藤井树的影响和启事。
每个人都可能要经历亲人的离去。活着的人该怎样面对余下的生活?有的人如同女藤井树的爷爷那样对儿子的死永远无法释怀,活在死者的阴影里。有些人选择搬去新的房间,开始新的生活。怎样面对死亡,是一门学问。博子在发觉了亡夫生前的往事,如同再一次与爱人对语。然而死者的故事终将结束,而生者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最终博子走出了阴影,准备接受新的感情。
故事的最末尾,有几个初中女孩给女藤井树送来了一张图书馆的借记卡。借记卡上画中正是初中时的女孩藤井树。这张素描,如同一封塵封多年的情书,姗姗来迟。虽然情书的书写者已经去世,但初恋的悸动却保留在了画中。我们也只能从这尘封的画中一窥那年少的初恋
情怀[2]。
三、死亡文化的现实意义
虽然日本文学中的死亡之美带给人以种种惊艳,伤感以及震撼等精神享受,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现象背后的所存在的问题。
日本众多小说家把其对死亡的向往转移至现实生活,许多有名的小说家纷纷选择自杀的方式为自己的一生画下句点。获得若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以及多次提名若贝尔的三岛由纪夫等,无不是在其创作巅峰之际选择自杀。更是有人认为此举能够将辉煌和成就永存。这种对待生死的方式影响了不少后来的日本文学家以及其他领域的领袖人物,并使之纷纷效仿。造成了日本国家不少人才损失。
与日本社会的精神上层人士的自杀现象相应的是日本民众不断攀升的自杀率。类似电影《咒怨》等渲染死亡的恐怖电影泛滥成灾。这些文艺作品或多或少影响了大众的生死观念。小说《挪威的森林》出版之后,一度引发日本自杀热潮[3]。
众所周知,日本自杀率多年来一直高居国际前列。2014年日本有超过25000人自杀,平均每天有70人选择自杀。日本民族对“自杀”有自己的看法。在日本自杀被认为是有勇气和保全自我尊严的办法。古代日本武士把剖腹自杀看成对领主表忠的方式。更是演化成一种仪式。在二战时期,出现震惊世界的日本侨民集体自杀事件。现代日本社会,由于就业压力、工作压力,以及集体认同感的问题,导致许多普通民众选择了自杀这条归路。
另外,日本人认为死者即成佛,不管身前做了多少恶事,死亡之后所有的罪业一笔勾销。这正是许多日本人不畏犯罪,视死如归的原因之一。因此也间接加重了日本社会的犯罪倾向。日本青少年暴力倾向加重日趋明显,恶性伤害事件频频发生。而且,这种死亡观念,也促使日本人敢于不断伤害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感情而屡次参拜靖国神社。造成了国际民族的困扰。
四、结论
日本小说里的死亡主题,展现的是离奇的生活经历,其存在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日本人心理世界的微妙,对死亡的好奇等等。在日本这片特殊的文化土壤上,死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食粮,在某些方面也能够带来有关于人类生死的一些感悟和认识,对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的。
参考文献:
[1]余娇娜.日本文学中死亡意象的心理分析 [J].北京林业大学,2007.
[2]黎海波,魏晓燕.日本人过劳死的文化心理分析 [M]. 《世界文化》,2005.
[3]曾琰.论日本武士道自杀文化心理 [M].四川大学,20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