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90年代“先鋒作家”余华转型后写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本文旨在探讨其转型后对苦难观的表达。
关键词: 余华;转型;苦难叙事
九十年代余华发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风格开始由冷漠残酷到温情关怀转变;1992年《活着》和1995年《许三观卖血记》两部长篇小说的发表,标志着其华丽转身。本文着重分析完成转型的余华在历经对暴力、死亡叙述的迷恋后,在《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苦难叙事分析。
一、“红色历史”外的另类苦难叙述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分别叙述了主人公福贵和许三观与正统“红色历史”迥异的历史。
张清华曾言“《活着》也可以看做是一部红色历史小说的翻版”,它是真正的“历史背面”写作。”①余华也曾言“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了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②可见,余华着重想抛开执政者的正统“红色历史”叙述,讲述个人化的历史。
《活着》中主人公徐福贵身边的7个亲人相继离去,死亡成为一种近似荒诞性的存在。徐福贵一生经历了国民党统治后期,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等一系列20世纪的大事件,一次次地在苦难中顽强生存下来。借助福贵的口,余华讲述了自己的苦难观。《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主人公许三观四十多年的历史,12次卖血构成了其历史。《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是不同的历史,但都是主人公的个人化历史。正是这种历史观让余华的苦难叙写得以用另一种有别于正统“红色历史”的写作方式。
二、苦难中人文关怀烛照下的温情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③《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行文叙述中处处流露着人文关怀烛照下的温情。
《在细雨中呼喊》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完成了形式上“不那么先锋”,内容和情感上的突变。80年代的余华将血腥、暴力和死亡写到了一种极致,而《活着》中,余华却开始展示“高尚”:失去所有亲人的福贵在年老时和名为“福贵”的牛一起耕地,为免“福贵”的寂寞,他高声喊“家珍”等不存在的牛。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六十多年岁月中许三观顽强应对生活的苦难,从不悲观。这种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正是余华对苦难意识的别样表达。
三、 化繁为简,化严肃为谐趣,化解苦难
张清华认为余华作品中体现出的“叙述的辩证法”包括“多与少、简与繁、轻与重、悲与喜、甚至智与愚。”④等多个侧面,并认为其中“低调的减法仍然是他的轴心。”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化繁为简成为其最具代表性的“减法”。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从某种程度上讲实现了一种极致的简单。《活着》讲述了地主家少爷徐福贵40多年命运多舛的人生,《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丝厂职工许三观60多年的人生。同样跨度40多年,同样在故事里充满了历史的身影,但作者避重就轻,并未在书里大书特书历史情境的演变史,反而选择了以人的生活变化来缀成历史,福贵和许三观的经历在不同的时间里构成了他们自己的历史。
朱光潜曾写过“大约在一流的作品中,高度的幽默和高度的严肃常化为一片,一讥一笑,除掉助兴和打动风趣之外,还有一点深刻隽永的意味,不但可以耐人寻思,还可以激动情感,笑中有泪,激动中有同情”⑤这段话用来评价《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再合适不过。和以往作品明显不同的是,这两部作品多了很多黑色幽默味道,化严肃为诙谐,用笑并泪来表达作者温情面纱下的严肃。
《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一乐,二乐,三乐”,从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许三观在大饥荒时期躺在床上给妻儿“做饭”,带回痛苦地为何小勇叫魂的一乐,一处处描写简洁却不简单,深情却绝不煽情,泪中带笑,直击心灵最深处的柔软。
四、结语
90年代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书写了自己的苦难观。余华告别自己80年代钟爱的一幕幕血腥、暴力、残酷场景的展示,转而用一种主人公的视角来写人物眼中有别于“红色历史”的个人化历史;他转而用人文关怀烛照下的温情目光来审视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让他们在经历了时代动荡和历史变幻后依然能乐观承受困难;转而用化繁为简,化严肃为谐趣的方式来化解苦难带来的绝望气息。
余华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表达了自己的苦难观,并用自己的方式将它讲述出来,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转身。承接前人对于苦难的思索,余华90年代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苦难常有,有历史的原因,人为的原因,必然的结果,偶然的发生,无论何种方式造成的苦难,作为历史长河中的普通小人物,所能做的便是正视苦难,在苦难来临时不气馁,按照自己的方式坚强地去面对并以无所为来对抗所为,这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胜利。
注释:
①张清华.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南方文坛,2002,04:8.
②余华.活着麦田新版自序.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③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67
④张清华.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南方文坛,2002,04:6.
⑤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71
参考文献:
[1]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J].文学评论,1994, 03:88-94.
[2]齐红.苦难的超越与升华──论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主题[J].当代文坛,1999,01:42-4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