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化学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中旬 热度: 12820
王洁琼

  摘 要:探究式教学以其未知性与问题性、发现性与探索性、过程性与开放性、主动性与互动性而有利于学生掌握与应用科学知识,但是当探究教学选题不当会使教学出现诸多问题。本文通过一个教学实例来谈谈化学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

  关键词:探究;实验;化学;教学

  探究式教学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科学探究过程,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对疑难情境,学会收集和加工需要的新信息,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探究式教学以其未知性与问题性、发现性与探索性、过程性与开放性、主动性与互动性而有利于学生掌握与应用科学知识,建构与发展科学概念,理解科学本质与科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掌握学习策略、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锻炼实践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对科学学习的积极动机,培育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1]。

  但是当探究教学选题不当,会使教学出现诸多问题。如教师常常遇到时间上难以控制影响教学进度的一个局面。下面就化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探究活动进行探讨。

  金属钠是高一化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关于钠的教学我们设计了如下情境素材进行探究学习:

  大洋网 讯 ?2001年7月7日,广州市珠江河上出现神秘“水雷”,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漂浮在水面上,其中3个发生剧烈爆炸。

  据现场一个围观的群众讲,早上一个已漏气的铁桶漂在水面上,不停地冒着气泡。10时多突然从铁桶内窜出亮黄色的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据悉,早在前日,珠江水面上就发现2个铁桶,其中一个在江面上爆炸了,另一个则在石溪水面被路过的船只发现。晚上18时45分左右,该船曾经将铁桶打捞上船,本打算清洗过后使用。但是当船员把盖子一打开,桶内马上冒起白色烟雾,而且一接触桶内物质,双手立即感到剧烈地疼痛,于是他们又将铁桶推到江里。一遇水,这个桶就爆炸了。所幸该船只迅速逃离,伤亡不大。

  学生阅读完材料之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驱动性问题,你能否根据新闻中的信息提出自己的一些假设性推测?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提出了几种假设性推测:

  ①一个已漏气的铁桶漂在水面上,说明金属钠的密度比水小。

  ②漏气的铁桶漂在水面上,一遇到水就爆炸了,那么爆炸应该与金属钠和水有关。

  ③不停地冒着气泡,有爆炸发生,应与产生的气体有关。

  ④从元素的角度来看,气体不是氧气就是氢气,可能是氢气爆炸,也可能是氧气使金属钠剧烈燃烧而爆炸。

  教师整理学生的推测之后,明确第二个驱动性问题:

  钠与水能反应吗,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还是氧气?

  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假设,将一块保存在煤油瓶中金属钠取出,用小刀切一黄豆大小的金属钠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实验时在烧杯口倒扣一个漏斗,漏斗接一支小试管,收集产生的气体。钠与水反应停止后,将试管取出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总结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学生总结实验现象:

  ①金属钠与水剧烈反应,浮在水面上、变成光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有白色烟雾产生等。

  ②当试管靠近酒精灯听到轻微的爆鸣声。

  学生的结论: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教师解释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第三个驱动性问题:腐蚀性物质是什么?亮黄色火焰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的分析:钠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气,应该还有一种钠的化合物,又有腐蚀性,应该是氢氧化钠,可以用指示剂酚酞检验;氢气燃烧应是淡蓝色火焰,不是亮黄色。推测可能是钠燃烧的火焰。

  学生通过金属钠燃烧实验和燃烧产物检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在上面分析和实验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水雷”爆炸的原因,总结金属钠的性质,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在教学的结尾,教师讲道:“看来‘水雷 之谜我们已经揭开,但还未爆炸的3个铁桶应该如何处理呢?面对这样的危险化学药品在储运和应急处理上应有一些规范。

  通过新闻事件创设教学情景,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事件内容的震撼性引起学生的关注。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从中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而后由学生自行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从新闻中进入探究其中的化学原理。随着问题的提出、探究实验,学生逐渐认识了金属钠的性质,同时,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分析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分析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整个探究过程教师可以控制在一个课时之内,方便与课堂教学。

  探究活动非常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让学生自主或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学生的兴趣也很浓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加上教师对探究活动的整合和总结及迁移应用,才能做到一堂完整的探究活动课[2]。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胡久华;乔敏.例谈化学课堂上教学情景的创设[J].化学教育,2008(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