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认知诗学视阈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中旬 热度: 12596
方敏惠

  摘 要:学生阅读量少、文学欣赏水平难以提高是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重大问题。认知诗学关注文学作品阅读,将其应用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创建以“文本阅读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主要阐述了认知诗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并阐述了此教学模式面临的困难及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认知诗学;英美文学教学;文本阅读体验;概念隐喻理论;认知问题驱动

  英美文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理解该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还能够陶冶情操启迪明智,但是在“轻人文,重实用”的观念影响下,英美文学的传统地位已经被不断地边缘化。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纷繁复杂的作品和作家的介绍,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于是课堂出现了满堂灌的情况,可是教师在讲台前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课桌前听得昏昏欲睡。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是必须也是必然的,许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给出了非常多好的建议。但是不管是基于哪种理论的改革,我们都需要弄清楚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

  范谊教授将英美文学课分为五个目标层次:1.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2.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3.英美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4. 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5. 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情怀,张扬人文主义精神[1](P.151)。这样的划分符合教育部人才培养的目标,然而现阶段的文学教学更侧重于后四个目标,而忽视了最基础的文本阅读体验,在学生没有足够的文本阅读体验之前去讨论文学的批评和文学的审美近似于纸上谈兵,会事倍功半。王守仁教授在一次访谈中曾引用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凯里的观点说: 文学阅读最首要的是要“阅读愉悦”的作品,就是那些“故事有趣,语言优美”的作品[2](P.10),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是不现实的,所以文学课上教师应该以指导学生文本阅读作为首要任务,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便今后能进行自主阅读。认知诗学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它将文学从难以企及的审美高度拉回到我们的生活。本文将以笔者所教授的对外汉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为例,探讨认知诗学相关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启示以及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认知诗学与文学教学

  认知诗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它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直到21世纪初学界才对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83年,以色列著名学者Reuven Tsur教授第一次提出了认知诗学的概念,在认知诗学发展的第一阶段,Tsur主要用它分析诗歌阅读过程,他认为诗歌中隐喻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系统一致,强调文学阅读的心智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心智活动的一致性。英国学者Peter Stockwell认为认知诗学是“对文学的一种思考方式”,探讨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现实感受”, 认知诗学 “是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3](P.167)。文学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把认知诗学理论应用于文学阅读,强调文学的体验性,把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经验和文本阅读联系起来,能够使读者不再孤立地去阅读文本,有利于深化拓展对文本的认识。

  二、认知诗学指导下的教学改革

  (一)阅读现状调查

  我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在大三开设《英语文学作品选读》,上下两个学期共64学时,我校文学教学团队在学期末对2010级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同英美文学是一门有用的课程,占80.88%,但是70.59%的学生每天学习的时间小于1小时,主要由于可支配的时间少且课程难度大(主要由于繁多的作家作品,语言障碍和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这两点原因直接导致了原著阅读意愿的低下,只有11.76%的学生选择英文原版,75.01%的学生选择中英文对照版,剩下的5.88%和7.35%分别选择中文版和英文简写版,对于中英文对照版的阅读中,85.71%的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侧重中文版,而不去探究英文版的内容,所以阅读效果也不尽人意。

  (二)教材的重新编排

  针对此种现状,并结合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我校文学教学团队将2011级对外专业作为教学试点班,开展在认知诗学理论指导下的文本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试点班,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史+选读”的模式,打破文学的线性发展过程,不再以深奥晦涩的《贝奥武甫》作为入门作品,而是以常见的认知话题为纲重新编排现有的教材,按照人生选择、童年、家庭、责任、人性、梦想、死亡、战争、爱情等主题将相关作品联系起来,开展主题式的文学阅读模式,引导学生去建构和拓展自己的认知,从而实现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笔者的教学基本上以这种模式开展的:课前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找出问题--课内教师释疑、提出认知问题、学生讨论--发现新问题--课后深入阅读、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教师则需要应用认知诗学的相关理论,如情景语篇法、图形背景法和概念隐喻法,去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将日常认知引入文本阅读,深化对文本的认识。下面主要以概念隐喻法来分析认知诗学在诗歌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三)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

  对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传统的观点只是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直到1980年Lakoff 和Johnson合著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 开始了对隐喻的认知研究转向。二位学者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维和行为中。就我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而言,我们日常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看是隐喻性的”[4](P. 3)。所以,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法,也是人类日常重要的概念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它的实质就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以一个概念为基础认知和理解另一概念”[5]。这就是认知诗学的隐喻映射理论,指的是两个概念的映射,通常是从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域上,从而更好地理解陌生的概念。

  诗歌应用了高度提炼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涵和意蕴,隐喻是诗歌的灵魂,它既赋予了诗歌灵动的想象力,也为理解诗歌增加了难点,这就是为什么学生更喜欢阅读小说而不是诗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隐喻,挖掘诗歌的丰富内涵显得尤其重要。在试点班中,笔者应用概念映射理论讲授弗罗斯特的“The Road Not Taken”,帮助学生在日常认知和诗歌之间形成投射,完成自身和文学的互动。笔者根据上文所提到的教学模式开展诗歌教学,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在参考资料的帮助下基本上能够理解诗歌的表面意思,但是诗歌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学生会先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并提出阅读的难点,就这首诗歌而言,他们的语言难点主要集中在第二节的“claim”和“wear”以及第四节的“sigh”,在诗歌语言中,这三个单词的意思已经不同于字典的意思,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诗歌的意蕴之后体会这些单词的意思。

  这首诗第一节描述诗人独自走在大森林里,遇见两条交叉路,他不知道路的尽头,也没有人能给予指引;第二节描述了诗人选路的历程,他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条路;第三节表露了诗人日后走未选之路的想法,即对未选之路的恋恋不舍之情;第四节是诗人多年后对当初选择的感慨,是好是坏并没有明说。这首诗描述的是人生的境遇,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现在就面临着很多抉择,比如考研和就业,而且诗歌中描绘的选择时的踌躇、选择后的不安定是大多数人在选择时会产生的心理,特别在选择并未得到所要的结果时,我们会假设当初的另一种可能性。就这样,我们把学生日常生活的选择投射到诗歌上面,通过我们熟悉的事物来阐释抽象的概念,据此学生就能够明白:诗歌表面上描写的是森林之路实际阐述的是人生之路,森林里的岔路口隐喻的就是人生中的选择和诱惑,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人生,而选择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正是这些不确定使人生充满了色彩和挑战,诗人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布满荆棘的路,这意味着他需要更大的勇气去克服更多的困难。由此,学生也能够比较容易理解前面所提到的三个难点词,并通过讨论对“sigh”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激励他们在人生的岔路口勇敢地去选择,并坦然地面对选择的结果。

  弗罗斯特的诗歌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内涵丰富,在教学当中应用概念隐喻的理论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相似的事物将其投射到诗歌上面,就能够帮助学生领会这首诗歌在平淡当中所包含的隽永的人生哲理,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情感感受力和控制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结语

  认知诗学是以研究“阅读体验”为主要任务的新兴学科,“‘体验性赋予认知诗学‘形式主义美学和‘过程美学的特点”[6](P.43),在认知诗学指导下的英美文学课就像是一次快乐的旅行,当然旅行过程中也会有挫折。 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文学素养都会制约着改革的发展,因此在认知诗学指导下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不断地深化自己对理论的认知,以便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应用相关理论指导文本阅读,同时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也成为制约改革的一个因素,所以在前期,教师需要选择一些阅读难度相对较小的文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对学生的跟踪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初期学习兴趣浓厚,能很好地完成教师所规定的阅读文本,并且能积极地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也能与同学积极地讨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学生会出现学习倦怠,对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应付了事,这就要求教师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有效地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笔者现在采用“平时学习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平时学习成绩主要以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为主,包括课堂PPT展示、文学小论文,学习笔记等,这部分主要依托学院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期末考试目前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但是考题设置比较灵活,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对文学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在认知诗学指导下的英美文学改革,创建以“文本阅读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是有益的,教师和学生都要克服自身惰性,从思想和行动上完成文学课的认知转向。

  参考文献:

  [1]范谊. 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150-156.

  [2]李霄垅.英美文学研究现状一瞥--专访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1(3):1-13.

  [3]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 [M].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2002.

  [4]Lakoff,G &M. Johnson. Metaphors,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i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蓝纯.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唐诗宋词[J].外国语文,2011,27(2):3-43.

  [6]孟胜昆.认知诗学视阈下的审美阐释[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4):41-4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