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史记》七十二列传中的名篇,《孟尝君列传》和《魏公子列传》典型体现了张弛有度、文史交融之美,在文学、史学和哲学上都有极高的价值。本文试从谋篇布局、语言艺术、史家之见三角度分析其中深意。
关键词:孟尝君;魏公子;文史交融
一、谋篇布局
(一)详略得当,剪裁精心
详略得当,剪裁精心是司马迁谋篇特色;繁简有序,娓娓道来,见波澜迭起的风格发轫。《魏公子列传》除传主外,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谋士、魏安釐王、平原君、如姬、晋鄙等人,枝叶繁杂却无累赘,可见作者谋篇功底。浓墨重彩叙述信陵君与隐士交往,窃兵符击晋鄙,环环相扣,写足隐士侯嬴的深谋、忠贞,点明“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的分量;又用侯嬴为代表点明信陵君养食客的关键作用。写毛公薛公则寥寥数语,知信陵君扭转叛魏留赵的尴尬局面,又在魏生死存亡时作出立足未来的抉择。梁启超列《魏公子列传》为《史记》十大名篇之一,“肃括宏深,实叙事文永远之标范”,确实其谋篇布局、脉络架构有不朽之功,值得后人撰文写事不断琢磨。
(二)首尾呼应,细节伏笔
首位呼应,细节伏笔的运用使司马迁文添神韵;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视角又开拓了史家写人叙事之思路。《孟尝君列传》中庶生不吉的孟尝君如何承爵显名?司马迁描摹了其与父的两个对话:其一,三个设问两个回答志向远大的回答,奠定了在其父心中的地位。其二,三种设问两种质疑,抓住其父心事又彰显对家族未来的远见,当为承爵之不二人选。另一侧面看,这段早期描述已点明孟尝君童年坎坷、睥睨桀骜的性格由来,为其之后行事做派埋下了伏笔;也折射了孟尝君养士为利益需要而非真正懂得士的诉求抱负,可谓是见微知著,细节彰显。
二、语言艺术
(一)对症下药,切中要害
对症下药、切中要害的语言艺术是战国时代奇雄竞出的产物,司马迁也着力以代表性的语言展示波澜壮阔的大变革风貌。一则劝谏诤言时情、理、义交融,使人不得不纳。如平原君使者向信陵君求援,短短六十八字看似感人泣下,实则从名声道义、从伦理亲情,指责了信陵君的里外不作为,逼得信陵君采取以卵击石,“与赵俱死”的手段。另则诋毁讽刺时每每兵不血刃,招招要害。写孟尝君在秦为相不得信任:“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後秦,秦其危矣。”撩动秦昭王多疑的心弦,使孟尝君辨无可辨,可见小人阴毒的杀伤力。无独有偶,写信陵君在魏安釐王时受猜忌,用亲近醇酒妇人来自保自毁,只是这次使反间计的变成了秦王。怎不令人长叹,历史相似而充满了讽刺,命运翻云覆雨手就是那样神奇!
(二)哲思渗透,价值穿插
司马迁写人物语言,除了注重剪裁的典型性,还能利用客的言论渗透作者的价值取向。写世态炎凉,有冯谖一句:“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写戒骄、厚德,有客说信陵君:“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愿公子忘之也。”两句皆字字珠玑,见解深刻而说理浓厚,是战国策士擅用的论辩手法,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士人处世原则。中华文化第一个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之际诞生了变革式的思想成果和价值取向,司马迁对于其中的精华糟粕自有取舍,独到的价值判断潜藏在张弛有度的语言中。
三、史家之见
(一)执笔公允,褒贬寄寓
执笔公允,笔力千钧,“不虚美,不隐恶”是《史记》得以不朽于千年史传之林的重要原因。秉直记载和人物长廊中如何寄寓褒贬、描绘善恶,以孟尝君和信陵君中窥得一斑。《魏公子列传》太史公尊称信陵君“魏公子”一百四十七处,礼遇谋士中串联铺陈助魏王宠妃复仇、为杀大将哀泣等,折射信陵君威立天下绝非偶然,而真真有其尚贤纳谏、重情重义的人格魅力。同时,司马迁也不拘于塑造完美无缺的人物,同样书写了信陵君曾“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见魏受难而不愿援救, “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等,不掩饰信陵君得势后骄矜自负、兄弟不顾国难等,可谓执笔公允,不徇私包庇,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批判价值。
(二)史学判断,人本意识
观点鲜明洞彻,评论独具慧眼,太史公的史家之见既承《春秋》“微言大义”之风,又开创了其独有的史官笔法。牛运震评:“太史公论赞,或隐括全篇,或偏举一事,或考诸涉历所亲见,或征诸典记所参合,或于类传之中摘一人以例其余,或于正传之外摭轶事以补其漏,皆有深义远神,诚为千古绝笔。”《孟尝君列传》与《魏公子列传》结尾同样写逝后封地情境,功过却高下立判。二人皆养客闻名,而性格和出发点迥异,造就其养士风格和作用亦相径庭,是作者人本史观的有力体现。历史是严谨的不容亵渎的,而人的认知则是能动的不断前进的。司马迁修《史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七十列传旨在“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一开始就树立了透彻古今的宏伟志向和高远超拔的历史眼光。一部煌煌巨著,名篇佳句俯拾即是,然而余最爱《魏公子列传》,同时以《孟尝君列传》作对比探究,颇有收获。文史交融,情韵并美,当击节称赞!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11.
[2]班固.汉书[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3]吴缜.新唐书纠谬[M].中华书局,1985.
[4]梁启超.饮冰室全集[M].中华书局,1989.
[5]郭丹.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顾竺.读史记·史记十大名篇解读[M].华文出版社,2007.
[7]牛运震.史记评注[M].三秦出版社,2011.
[8]张新科.<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及其意义[J].文学遗产,2012(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