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籍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专业核心内容之一,是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必须掌握基础的知识。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和李致忠先生的《古书版本鉴定》是古籍版本学领域比较优秀的著作,然两书从结构框架、语言风格到鉴定方法,都各具特色,本文就此做一简单对比。
关键词:古籍版本学;古书版本鉴定;对比
古籍版本学作为古典文献学专业核心内容之一,是学习文献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但它成为一种专门之学,是近代才有的。到了清末民初,学者们把版本学作为一种学问,开展了专门研究。就专著而言,清末有叶德辉的《书林清话》;民国时有张元济《中国板本学》、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钱基博《版本通义》;解放后,有五十年代北京中国书店的《古籍版本知识》、陈国庆先生的《古籍版本浅谈》、屈万里等人所著的《国书版本学要略》;六十年代,有毛春翔先生的《古书版本常谈》;七十年代,吴则虞《版本通论》;八十年代又有魏隐儒、王金雨《古籍版本鉴定丛谈》、施廷镛《中国古籍版本概要》、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述著作的相继行世,使版本学真正成为有一定系统、一定学术特色的独立学科。其研究的领域也越加广泛,其发展的道路也更加广阔。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与李致忠先生的《古书版本鉴定》也是其中两本比较优秀的著作,且各具特色。现从三个方面评析各自的优缺点。
一、框架结构
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于2005年12月出版,2009年又出了增订本,相比较2005年的初版更加完善。书中共分为“绪论”、“版本史和版本鉴定”、“版本目录”三部分。在“绪论”里,作者主要阐述了版本研究对象、版本与善本、研究角度与用途这三个方面。作为全书主体的第二部分,作者按照书册制度、雕版印刷的和非雕版印刷的顺序来写。在介绍雕版印刷的时候,按照朝代先后顺序来介绍其版本特点及其鉴定方法。而在同一朝代,作者则按其具有相对区别性的特点来进行介绍。这样本书的结构框架就清楚而不杂乱,比较有利于学习者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结构框架,便于提高学习效率。
李致忠先生的《古书版本鉴定》分为史证编、版本编、鉴定编这三编。作者认为,史政编所讲内容属于书籍发展史要讲解的问题,与版本鉴定似无直接关系,但版本鉴定所需要的许多知识,特别是跟书籍自身有关的那些知识,都是有来龙去脉的,都是有发展演变过程的,对书籍本身有关的那些知识不预做交代,鉴定时见到的一些现象就会盲目无知,所以本书一开头讲书史,从源头做铺垫,以利学海行舟。在书史问题交代清楚之后,接着就开始的便是版本问题,旨在交代有关版本方面的知识。最后一编为鉴定编,鉴定编是本书的主体,也是古书版本鉴定的落脚点。这一编围绕中国古书的雕版印刷、活字排版印刷抄写复制等不同生产方式,以及由这些生产方式所赋予书籍的不同特点等,展开叙述。但此书第二编称“版本编”,涉及的内容有版本、版本学、功用、善本、造伪、辨伪等方面,光用“版本编”来作编目未免欠妥,不够合适。
在结构安排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是边讲版本特点边讲鉴定方法,而李致忠先生的《古书版本鉴定》则是分开讲解,先讲各个时期的版本特点,然后再在“鉴定编”集中讲解如何鉴定版本。当我们需要全面的了解古书鉴定方法时,我认为李致忠先生的《古书版本鉴定》更加合适,应为在介绍古书鉴定方法的时候,其框架十分清晰有条理,我们起码很快的就能掌握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版本鉴定。
二、语言风格
读完两本书,会感觉两书在语言风格上面有明显的不同。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的前身是黄永年先生的讲课记录,所以有些地方近与课堂讲录,甚至有些口语化,言辞亲切。黄先生此本著作读来如同老师娓娓道来,置身于课堂一般,接受性较强。但从另外一方面又可以看出黄永年先生在此书中的一些语言很是绝对化,有较大的主观性色彩。例如第十六页讲古籍版本学的用途时说:“古籍版本学是一门独立的不依附于别的专业的学问,而别的许多专业却常常要用到古籍版本学的知识,古籍版本学的用途就体现在这些方面。”但在事实上我们应该清楚版本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目录学、校勘学、训诂学、音韵学等等都是密切相连的,版本学不可能不依附于别的专业的学问的。 李致忠先生的《古书版本鉴定》相比《古籍版本学》,在语言上要更加客观公正,术语定义有据可依,不仅仅凭主观来断定。
三、鉴定方法
《古籍版本学》里关于古籍版本的鉴定主要是“观风望气”,黄永年先生依据自己的经验所谈鉴定之法可以很好地指导读者学习,但是其法全凭观风望气,主要靠目鉴,这是不够全面的。版本鉴定纵然少不了凭借掌握的深厚渊博的知识进行目鉴,但也需要加以考订,如果一味的凭借目鉴就下结论这恐怕不是治学尤其是版本之学所具备的严谨的态度。而《古书版本鉴定》的鉴定编是重点,全书的关键所在,关于鉴定之法介绍的十分详细,每条之下细细说明如何鉴定及需要注意问题。
以上是我读完两书之后所做简单对比,总的来说,两书各有其优点,都为我们学习版本学提供了很大帮助,是两部优秀的版本学著作,我们应该善于吸收其精华,以资于学。
参考文献:
[1]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国家图书馆,200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