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影响历史的谣谶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中旬 热度: 10649
许晗

  摘 要:在古代,有这样一种神奇的文字。它时而居庙堂之高,时而处江湖之远;时而神秘莫测无人知晓,时而广为流传小儿皆知;时而能使英雄乘势而起崛起于草莽之中,时而能使王朝迅速衰亡毁灭于战乱之内;时而被君王视为天兆倍加重视;时而则被视为禁言传者皆死。这种神奇的文字,就是传说中的谶纬,以及与其相伴的民谣与童瑶。那么,谣谶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一国之君都不得安生?它出现的目的又是什么?又是如何影响历史的发展?笔者通过研究认为,谣谶其实并不神秘,剥去人为为其披上的神秘外衣,谣谶也不外乎是种流言罢了。

  关键词:历史;文字;谣谶

  在我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谣谶,它们凭着自身的神秘性和“准确性”在各自的时代引起了一场场轰动,影响着各自时代的历史进程。“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是东汉末年的童谣,内含董卓之名,“八月无霜塞草青,将军骑马出空城。汉家天子西巡狩,犹向江东更索兵。”这是唐朝的童谣,传唱不久,黄巢起义军便杀进了长安,至于贞观年间李淳风和袁天罡两人合力推算出的《推背图》更是预知了初唐后两千年的历史盛衰。不得不说谣谶有其独特之处,能使那么多人为之神魂颠倒,大多数谣谶的出现会带来疾风暴雨的运动,或是战争,或是骚乱,亦会带走许多人的生命。那么,谣谶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又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研究中一窥谣谶对历史的影响。

  一、谣谶的产生

  想要了解谣谶,首先要了解谶纬,其实“谶纬”本是两个词,先说“谶”,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谶,验也。有征验之书,河洛所出书曰谶。”[1]也就是说,一本写满了各种各样预言,当出现某种情况后人们可以从中找到对应的预言,这样的书就是谶。谶的记载,以《史记·赵世家》所载秦穆公时的“秦谶”为最早,不过有学者认为这个说法系后人所依托,可信度还有待考证,故应该以《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卢生奏录图书之语为最早的谶语。那么什么是“纬”呢?“纬,围也。反覆围绕以成经也。”[2]“纬之为书,比傅于经,辗转牵合,以成其谊。”[3]纬书的内容萌芽于伏生的《尚书大传》和继起的董仲舒的《春秋阴阳》,但到汉武帝以后才出现托名于经书的纬书﹐也就是说,纬是依傍经义,用阴阳五行八卦等来解释儒家经典。当时《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和《孝经》都有纬书﹐总称为《七经纬》。又与《论语谶》、《河图》、《洛书》等合称为“谶纬”,共有八十一篇。而谣就是指歌谣,特别是民谣和童谣。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今人看来,谣谶实乃诳人之举,其人为因素昭然若揭。谣谶旨在宣言国家的治乱兴衰,帝王将相的出世等都是天命的安排,目的就在于蛊惑人心和维护帝王的统治。谣谶的产生让百姓不敢违背上天的安排,只能默默地忍受帝王的统治。

  二、谣谶的作用

  那么,作为能够沟通天地,能和鬼神交谈的谣谶,它最大的作用是什么呢?在古代社会,自然是用来预言谁能当上皇帝了。比较著名的如预言了汉光武帝刘秀登基的《赤伏符》,目前流传下来的文字是:“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四七二十八,从刘邦建立的汉朝元年开始,到刘秀起兵的地皇三年,这正好是228年,而那一年,刘秀28岁,而那一年,跟随他打天下的将领云集而来,形成了所谓的“云台二十八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条谶语说的都是刘秀。那么这所谓的《赤伏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据目前的考证来看,应该是新莽年间的谶纬家所著,在《汉书·刘歆传》里还记载了刘歆听到这条谶语后曾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刘秀,以此希望自己能应谶,不过可惜他尚未造反便被王莽发现,白白丢了性命。据说他直到死前都很相信《赤伏符》,他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原名不叫刘秀,改名的不能算应谶之人,只有原名是刘秀的才是真命天子。后来刘秀也的确当了皇帝,也确实应了这条谶语。

  不过在当时,天下大乱,想要当皇帝的可不止一人,所以谶语也自然不止一条,与刘秀同时并且也有较大影响力的还有一人,他叫公孙述,他称帝比刘秀都要早两个月。公孙述认为,孔子作《春秋》为汉朝作预言,《春秋》里记载了鲁国十二公,所以汉朝注定只能有十二个皇帝。那为何他能当皇帝呢?因为《录运法》有言:“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也说:“帝轩受命,公孙氏握。”这些谶语都表明了姓公孙的人会当皇帝,有了这些谶语作为自己称帝的依据,公孙述自然不会轻易认输,他甚至还写信劝刘秀顺应天命臣服于他。无奈之下,刘秀只好也用谶语回击公孙述,刘秀首先解释了“废昌帝,立公孙”,这是指废掉昌邑王,立公孙(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的孙子)刘病已为汉朝第十位皇帝(西汉的第十位皇帝)并不是指姓公孙的人当皇帝,并且《录运法》里还有一句“汉家九百二十岁以蒙孙亡,受以丞相,其名当涂高”,刘秀指出,公孙述不是涂高,所以当不得皇帝。这样一来公孙述称帝就没有了理由,他的部下渐渐人心涣散,后来果然在争霸战中败退了,可见这谣谶的影响力有多大了。

  种种资料表明,乱世是谣谶最容易起作用的时候。时局越乱,就越有人心思变乘势而起者,也就越有无数的谶纬,民谣等等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的情况。这其中预言乱世亡国的更是数不胜数。东汉末年的灵帝,亲小人远贤臣,朝堂昏暗腐败,百姓民不聊生,各地黄巾纷纷起义。于是灵帝末年就传出了这样的童谣:“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邬。”这首童谣充满了诅咒之意,童谣里所谓的北邬就是指洛阳北部的北邬山,从东汉到魏晋,洛阳人死后大多都埋在这里,名副其实的埋骨之地。到了唐代,诗人王建还在《北邬行》中写道:“北邬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王侯和千军万马都来北邬山了,这就是变相地诅咒他们死于此地。如果说这还不能体现谣谶的威力,那么元末的韩山童造反时的谣谶可就真的体现了其可怕之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个童谣可是一点都不客气,直接挑明了造反之意,关键是后来的民夫还真的从黄河里挖出了一个睁着一只眼的石人。这下天下大乱,各地义军四起,这首童谣也有了其他版本例如“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莫笑石姑一只眼,开了黄河天下反!”元朝这个庞然大物就在这一声声歌谣中轰然倒下,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三、谣谶的影响力

  谣谶既然有如此强大的舆论功能,那么是否随便一人都能掌控它呢,答案是否定的,历史上的谣谶基本都是为皇帝服务的,尤其是刘秀,正是他死前把官方的谶纬之书定为九九八十一篇,此后再有的谶书通通不被承认。由于谣谶多半是预言皇位归属的,影响力巨大。所以统治者最害怕的就是在自己的统治期间有谣谶出现,一旦出现了谣谶,那统治者绝对会把符合谣谶所说条件的人赶尽杀绝,颇有“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人”的势头。所以,除了皇帝及有心造反的人之外,一般人是不愿意和谣谶沾上关系的,但是谣谶的威力和影响力实在过于强大,在科学尚未普及的古代,一旦谣谶出现,那几乎无法回避。例如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裴炎,在骆宾王,徐敬业造反时出现了这样一首童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4]这个童谣一直从徐敬业造反的江南传到了都城长安,“长安市上小儿皆唱”。但当时还没有人解开这个童谣,直到骆宾王从江南赶到裴炎的府上,要求裴炎作内应时才帮他解开这个谶语:“一片火,两片火”,合起来就是个“炎”字,“绯衣小儿”就是个“裴”字,“当殿坐”就是要当皇帝。裴炎听了大喜,立刻决定“与敬业等合谋,扬州兵起,炎从内应”。可惜的是起义尚未开始,武则天就截获了裴炎与骆宾王来往的密信,将其一举消灭,裴炎的皇帝梦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在我国的历史上,和裴炎一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谣谶来临时,世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谣谶不仅能捧人,更能杀人于无形,以至于成为了政客们互相攻击的武器。历史上多有因谣谶而造成的冤案,多少无辜之人死于牵连,每一条谣谶的背后都凝聚着斑斑血泪。

  谣谶,是帝王用来维护统治的工具,是政客们消灭政敌的武器,更是大人物之间的游戏。它多数为人为创造,并在崇拜鬼神的古代用来蛊惑人心。在当今社会,谣谶已没有昔日的风光,剥去其神秘的外表,谣谶仅仅只是一种流言,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毕沅疏.释名疏正补[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张鹜.朝野佥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