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鲁迅的《伤逝》和巴金的《寒夜》分别给读者讲述了两个不同年代的悲剧爱情故事,子君和涓生,汪文宣和曾树生,两对彼此相爱的人,却因为种种原因最后纷纷离散。下面,笔者将从经济状况、性格特点、社会环境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其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伤逝》;《寒夜》;爱情悲剧
《伤逝》和《寒夜》分别给我们讲述了两个爱情悲剧,悲剧的结局似乎相同,相爱的两个人中有一个死去了,不同的是,前者是子君忧郁而死,后者是汪文宣得肺病而亡。且悲剧的过程似乎也有很多雷同,在男女主角死前,相爱的双方便已离散,并非因为没有爱,而是源于其他。那么具体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一、经济状况:极度拮据
经济拮据是两个悲剧爱情故事最明显的原因。《伤逝》中,涓生有一份工作,但是收入微薄,而子君作为家庭主妇,是没有任何收入的。这样一个刚刚组建起来的几乎没有存款的小家庭,只靠男主人的一点点收入维持生计,生活难免不困难。后来,为了排遣寂寞,也为了生计,子君养了几只油鸡。然而,这两位为了爱情聚在一起的年轻人,经济困难的情形不但没有改善,反愈加困难,涓生连那有微薄收入的工作也没有了,于是感情也跟着恶化。当然,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源于经济,还有其他。
《寒夜》中,汪文宣和曾树生都是三十四岁的中年人,且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人,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汪文宣的工作是整日伏案校稿,而曾树生是在银行做文员,他们是用两个人的收入加起来维持生计。和《伤逝》不同的是,子君和涓生过着的是两个人的生活,而后者还有一个十三岁的儿子,一个五十多岁的母亲。生活在战乱年代,物价高涨,要负担孩子教育的费用,后来还加上汪文宣肺病的医药费。汪家的两个年轻人曾经都有过美好的理想,关于教育,关于生活,可是生活实在是太苦难了,他们的理想不但实现不了,连最基本的生活也过得举步维艰。后来,汪文宣失去了工作,人也病病殃殃,而仍然爱着他的曾树生跟着陈主任走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当然也不乏一点私心,她那样一个体面的年轻人想要过更好的生活。
二、性格特点:格外忧郁
两个悲剧爱情故事中,爱情的一方都有忧郁的性格特点。
《伤逝》里面,子君的忧郁更明显。在那样一个思想还不是很开放的社会,一个女子为了爱情,甘愿和家庭决裂,选择和爱的人一起生活,可以看出,子君是一个特别的女子。然而,当他为了爱情抛去其他,跟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之后,才发现现实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她成了一个小家庭的女主人,整日要为柴米油盐的小事忙碌,还必须面对邻居的勾心斗角,她苦闷不堪。而爱人却不能给与更多的安慰,后来他和涓生总是沉默,而平日里,她有苦恼也没处诉说,只能闷在心里。当经济越来越困难的时候,涓生告诉她“我不爱你了”,对于一个除了爱情一无所有的姑娘,这无疑是致命一击。我们不知道关于子君死具体的一些事情,但郁郁而死估计是避不开的情形。
《寒夜》中的汪文宣,作为一个文弱书生,性格也异常懦弱。他在单位卖命工作,只为换取微薄的薪金,在家里,婆媳关系让他非常苦恼。他明明舍不得妻子走,可是嘴上却说你走吧,我没事的。他也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有的时候让妻子走,有的时候又百般不舍,但总不愿去尽力挽留。他本来从不喝酒的,后来竟总是喝醉,因为他心里苦闷,不知与谁诉说。工作上的辛劳,家庭中的苦恼,竟让年纪轻轻的他染上了肺病。母亲的不理解,妻子的出走,使他更加忧郁。小说的字里行间都告诉我们,曾树生和汪文宣是很爱对方的,曾树生很多次表示她不愿离开,因为舍不得年幼的儿子,但最主要的还是不放心卧病在床的丈夫。假设,汪文宣性格豁达,是否会在妻子犹犹豫豫时候留住她?她毕竟是那么的爱他。
三、社会环境:异常寂寞
两个悲剧爱情故事的男女主人有一方感到异常寂寞。
《伤逝》中,最寂寞的是子君。子君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只有那样一个爱人。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封建守旧思想在人们心中仍然根深蒂固,子君那样一个为了爱情自由而离开家庭,跟爱人同居的姑娘,社会是不会对她太好的,所以她几乎是孤立无援的。为了排遣寂寞,她养了小油鸡,还养了小狗阿随,可是它们只是动物,并不懂她心中的苦闷与忧愁。虽然有那么一个爱人,她还是寂寞不堪的,因为得不到理解。后来,连那根救命稻草——爱情也没了,世界那么大,她还有什么,她只剩下她自己了。
《寒夜》中的汪文宣两次提到自己的寂寞“我死了,一个人,多寂寞啊”,后来,他也说如果曾树生走了,他该多寂寞啊。也许忧郁的人更怕寂寞吧。他一家四口,可是母亲从来都不理解他,虽然是那么爱他。而妻子呢,明明是爱她的,可是生活的苦难压得她喘不过起来。他一个人在街上走的时候看到老朋友,便一起去小酒馆喝醉。只为借酒消愁。他很爱很爱妻子,舍不得她离开,他知道自己的病好不了,也挨不了多少日子,他希望爱人能陪在身边。在战乱年代,任何人的生命都有可能突然失去,所以相知相守会显得更加珍贵,可是就是那份相知相守也失去了,他能不寂寞,不忧郁吗?
两个爱情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年代,但都以悲剧结局。上面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悲剧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婆媳关系,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战争,人情的冷漠……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伤逝[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巴金.巴金全集(第20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唐金海“挖掘人物内心”的现实主义佳作:[A]巴金作品评论集[C]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341).
[4]陆耀东.五四时期的鲁迅与传统文化[J].武汉大学学报,2002(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