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关联理论看诗歌翻译的变通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中旬 热度: 11328
高琼

  摘 要:关联理论作为语言交际理论,给翻译提供了理论框架;最佳关联的原则,决定翻译意图。诗歌翻译,为求得最大关联,必然涉及变通的问题。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从关联理论视角来对比分析其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文学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关联理论;诗歌翻译;变通;许渊冲

  关联理论(Spberber& Wison,1995:15-16)认为,语境是动态地选择子集的过程。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intention)译文读者的企盼(expectation)相吻合。许钧认为,翻译是:“以符号为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作品的创造过程中,原作者的意向读者一般不包括外国读者,尤其不包括异类语言文化的读者。所以,翻译活动中,为达成功交际,尽可能地保留原文韵味的基础上,译者有必要进行一定条件下的信息变通。

  一、文本类型

  (一)典故

  以孟郊的《古别离》为例:“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Fletcher的译文是:Your late returning does not anger me, but that another steal your heart away. “原诗‘莫向临邛是用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典故是不能直译的,此处可谓善于变通,允臻上乘。若将......‘临邛照样译出,则非加注不可,读诗而非注不可,则焚烧煮鹤,大杀风景矣。许译文为:Your late return brings me less woe. Than your heart being stolen away. 许译文,更好传达了古诗中中的音韵美感,即从“音似”达到了“音美”。变通中,使得译文的艺术风格,更上一层楼。

  (二)历史或地理术语

  以杜牧的《赠别》之一为例:“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Bynner:She is slim and supple and not yet fourteen. Then young spring-tip of a cardamon-spray. On the Yangzhou Road for three mile in the breeze. Every pearl-screen is open. But theres no one like her. 许:She is slender and graceful and not yet fourteen. Like a cardamon at the tip pf a new spray. When the spring wind up-rolls the pearly window-screen. Her face outshines those on the splendid three miles way.

  两种译文中,首联中的“十三余”,变通成了“不到十四”;颔联的“二月初”,变成了“春天”。但是颈联中的地名“扬州”,对中国人来说,古时扬州的繁华,油然而生;对外国读者来说,扬州仅仅只是一个地名。如果按照音译直接翻译过来,则直接丢失了其蕴含的意味。故而,此处宜变通,稍作解释其splendid。

  (三)地方特色术语

  这类词,其代表的文化特色独特,解释或意译,则可能丧失其特色,故而最好保留直译。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Giles:This night, the grape-juice mantles high in cup of gold galore; We set to drink, —but how the bugle sound to horse once more. 许:The cups of jade would glow with wine of grapes at night. We set to drink when pipa summons us to fight.“琵琶”是中国古典乐器,Giles的处理为“bugle”,喇叭声,过度变通之下,美感丧失。

  二、翻译方法

  (一)改变观点或语气

  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Bynner:A Note Left for an Absent Recluse. When I questioned your pupil, under a pine-tree, “My teacher”, he answered, “went for herb,许:I see your boy ‘neath a pine-tree,“My masters gone for herbs,” says he. 两位的译文,变通了语气,变描述童子第三人称,第一人称,读来如闻其语。另外,许先生在保留原诗风格的基础上,亦有韵律。

  (二)词语和意义的变通

  以张祜《赠内人》为例:“斜拔玉釵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Bynner:She removes her jade hairpins and sits in the shadow. Ans puts out a flame where a moth was flying. 许:Removing her hairpin, she sits by a candle bright. Lest a moth should be burned, she tries to dim the light. 此诗中,“剔开红焰救飞蛾”,“剔开”,任何理解,如何译,比较两位译者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剔开红焰”未必见得就是“救飞蛾”。但是,客观上又确实有救其之意义。吕先生评价Bynner的译文中说:“puts out, 一口吹灭,似乎未免太鲁莽了些。”而许译文,是慢慢熄灭之意义。另,颈联“灯影畔”,Bynner译文过于局限于原文“影”字,而未体现“灯畔”之意。许先生的翻译中,第三句,只见其“灯”,读者亦可在“灯”见其“影”。此处变通,巧妙动人。

  (三)句型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许先生的译文对此翻译为了祈使的命令句型,“get though, get though, startled, a shoreful of herons flew.”兼顾口语性和表现力。

  三、结语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译文应该是同原文释意相似的接收语段或译文文本, 是原文文本的最佳再现。翻译是语际间的桥梁,译者翻译原语就是在介绍和传播原语文化。译者应该在原文文本基础上,变通寻找关联,优化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71-198.

  [4]谢天振. 《译介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30-162.

  [5]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1984:94-110, 191.

  [6]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33-44.

  [7]曾文雄.语用学翻译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8]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92-107.

  [9]蒋骁华.近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29-34.

  [10]李琛.从关联翻译翻译理论看《春晓》英译[J],柳州师专学报,2009(5):39-42.

  [11]孟建刚.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J].中国科技翻译,2001(1):9-12.

  [12]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4):6-7.

  [13]王建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2005(4):21-2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