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哈萨克民歌;生态美学;和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随之而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一方面,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比如全球气候日益变暖,自然资源匮乏,空气污染、水污染严重,物种的多样性逐渐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等,这些全球性生态危机正严重威胁着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健康。除了自然家园遭到破坏,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在不断受到挑战。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人的欲望像填不满的沟壑,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而忽略了精神领域的提高。个体崇尚享乐主义、金钱至上、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想,人类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渐被忽略甚至颠覆。人们身上应该拥有的正确的道德观、个人品质、信仰、尊严正在慢慢变质。人们的精神陷入迷茫,人类的精神家园正在面临着危机。在享受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物质满足下也同时经历着精神世界的匮乏。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生态问题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那么与之相关的生态美学也就成了研究的热点。
对生态美学的定义,目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狭义的生态美学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处于一种审美的生态关系,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的关系都处于审美的生态系统中。笔者更傾向于曾繁仁教授的观点,他认为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1]哈萨克族民歌中蕴涵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本文主要侧重于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哈萨克民歌中的生态美,分别是对和谐的生态图景的眷恋之情、对自然化爱情的执着之情和对诗意家园的追慕之情。
一、对和谐的生态图景的眷恋之情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美学的核心范畴。哈萨克民歌里人与自然不分彼此,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哈萨克族人民生活在广大的中亚大陆上,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有高大葱郁的杉树、鲜花遍野的草地、巍峨雄壮的雪山、潺潺流淌的河流等等,这些没有经过现代人污染的自然风景具有浓郁的生态美学特征。哈萨克族人民生活在大草原中,整天面对的是大自然中的蓝天、白云、青草、飞鸟,与它们进行对话,它们成了牧民最亲密的伙伴。因此,他们常常把大自然作为审美对象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兀立的白隼》《仙鹤》《云雀》《春天》《珍珠湖》等用朴实的语言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自然物的喜爱之情。例如《我心爱的小白马》中满含深情地赞美自己的小白马:“小白马呀,我的良种马,赛场上你显得那样高雅;你的额鬃比丝绸还好看,你的身姿优美毛色光滑。”由于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从而自然地形成了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当然,它们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审美客体,更具有哈萨克族人民离不开的实用功能。比如仅仅拿自然界中的动物来说,动物的皮毛为牧民提供衣服,肉和奶可以为牧民解决吃食问题,迁徙时候还可以长途跋涉为牧民驼运东西,充当交通工具。而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比如河流、森林、土地等都是哈萨克人民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因此,这些自然物成为哈萨克民歌里大力歌颂的对象,得到人们的珍惜和爱护。在民歌中随处可以感受到人们和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具有独特的哈萨克草原文化气息。比如在《在牧场上唱歌》中短短的十二句话里涉及到了草原上哈萨克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情景,高高的白杨树、远处的毡房、戴圆帽的姑娘、扬鞭上山冈、赛马叼羊、小溪、汲水的姑娘、牧场、篝火、对唱的姑娘等,人们在大自然中安宁地生活,人与自然构建了良好、平衡的生态关系,构成了一幅淳朴和谐的草原生态图。
二、对自然化爱情的执着之情
社会生态是人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生态系统。爱情是人与他人之间产生的关系,因此笔者把爱情归为生态美学中社会生态的范畴。哈萨克民歌里的爱情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而哈萨克情歌里的心上人大都用自然界中的景物来作为比喻的对象。这些单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来,比如《我的花朵》《你象月亮》《天鹅落在草滩上》《红珍珠》《心中的玫瑰》《你的眼睛象秋水》等。这与他们所生活的哈萨克大草原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从小到大在自然中成长,在自然中积淀,在自然中感受。潜移默化中大自然成为他们表达情感最常用的对象。这种融入自然的爱情本身就是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观照,不仅体现了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同时体现了人们中对生态性爱情的憧憬和赞美。
哈萨克民歌中的大自然不仅用来比喻客观具象的人,还是创作者生活理念的形象载体,通过寄情山水、花草鸟兽来传达作者的精神诉求。借助自然表达作者面对爱情时忐忑、焦虑、不安或是甜蜜、兴奋等情感,以实现内心的平和安定。他主观上认为周围的自然景物都是有情感和思想的,都会对他的遭遇感同身受。这可以看出作者本能上把大自然当做自己最值得信任的伙伴,向它们吐露衷肠。体现了对自然依赖、信任的生态意识。当爱情遭遇挫折时,周围的景色仿佛也变得晦暗无光。《绝情的叶尔特斯河》里创作者无法明白对方的心意,心情非常焦急忐忑的情况下,看到叶尔特斯河也是绝情的、“恶浪翻滚”的。《浅栗色的母鹿》里作者与母鹿同病相怜,母鹿的身体被人击伤就像“我”的心被爱情击伤,通过母鹿的不幸遭遇暗示了自己的悲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爱情与自然融为一体。
自然化的爱情指的不仅仅是与实体的自然融为一体的爱情,也指爱情本身具有大自然般淳朴、自由、纯粹、天然的特性。哈萨克民歌里的爱情是简单而美好的。他们的爱情超越了地位、金钱、权力等世俗利益的羁绊,是社会生态中一种审美存在状态的体现。哈萨克民歌里爱情的自然化,首先体现在他们遵从自己的内心,喜欢就大胆向对方表白,不受其他世俗因素的影响。比如《阿依黛》《我的花朵》《美丽的姑娘》等很多情歌都非常直率地袒露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有着率性、天然的爱情观,是原始生命力的张扬。反观现代社会的爱情,参杂了太多世俗的东西,哈萨克民歌里宣扬的那种纯粹、朴素的爱情越来越少。这种纯真、简单的感情对现代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其次,哈萨克民歌里的男女在面对爱情上有着执着的信念和决心。虽然面临重重阻碍,仍旧不顾一切,坚持不懈。哈萨克族属于典型的游牧民族,需要通过不断地迁徙来寻找水草丰美的牧场。面对迁徙等原因造成的分离,情人们只能借助于歌声来排解自己的相思之苦。然而歌声里传达的并不是抱着悲观、放弃的心态,而是表明了不管现实多么无奈,也一定坚守初心,对爱情不离不弃。《我不过分忧伤》里唱到“不管她远走天涯海角,迟早总会回到我的身旁。”作者怀着乐观的心态耐心等待和爱人成为眷属的那一天。《心愿》里即使情人已经不知去向,作者还是坚守着自己的爱情,吐露了“我还在等着你,一往情深”的心声。同样的主题还有《莫做负心人》《巴哈迪霞》《小花马》《我俩》等等。比起现代人追求物质、讲究速度的爱情观,哈萨克情歌里传达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爱情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力量。他们的爱情朴素而简单,遵从了人类的生态本性,是未经现代世俗观念浸染的原始驱动,是人类内心深处的真正召唤。这种爱情表达了一种自然而和谐的生态理想。
三、对诗意家园的追慕之情
家园意识是生态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园意识最早是由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家园就是“依寓”、“逗留”在熟悉的世界中。他在《追忆》中提出了“诗意地栖居”这个著名的美学观点。他所表达的基本内涵就是人要审美地栖居于大地上,那么人与所居住的世界就要达到和谐平衡的理想状态。由此可见,家园意识指的不仅仅是物质上对家乡的热爱和亲和,更在精神上给人以一种“在家”的感觉,使人的内心感到安宁、祥和,使人的灵魂找到栖居的地方,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哈萨克很多歌谣里都讴歌了自己美丽富饶的家乡,并表达了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在《富饶的家乡》里创作者满怀深情地歌颂了自己的家乡。“隆起的山岡”、“无边的草原”、“牛羊撒欢”、“彩蝶嬉戏”、“山风轻轻地吹拂”、“牧草在微微摇曳”、牧民唱着悠扬的歌、牧羊姑娘的彩裙在山巅翩翩起舞……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哈萨克族人民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里,与世无争,无忧无虑。这种对家乡的歌颂还有《美丽的伊犁》《草原的景色》《旷野》《富饶的阿勒泰》《三条河》等等。在哈萨克民歌中,他们愉悦地生活在这个美好的自然家园中,使生态系统实现平衡的发展。
哈萨克民歌里还有一部分是表达对家乡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比如《出嫁时的告别歌》《出嫁歌》《离别歌》《哭嫁歌》等。在这些民歌里大部分是外嫁女出嫁前对家乡唱的歌,字句充满悲切和不舍。比如在《出嫁歌(一)》里面,作者一连唱了十三句“再见了家乡,我祝你平安。”可见家乡在他们心中无可取代的地位。在这些将要离别家乡的人的眼里,这个家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居住环境,而是上升到精神领域的故乡,它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个精神上的信仰之地,具有永恒的意义。因此在面对与故乡的离别时会产生无尽的乡愁。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总忘不了自己的故乡,那里凝结着他们温暖的的记忆。故乡的亲人、乡邻、伙伴,以及土地、树木、花草、动物都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这是任何地方都不可取代的。那么家园的真正内涵是人们更接近于本源的地方,是情感得以依托的地方,是灵魂能够得到安宁的地方。反观现代人的生存环境,随着技术对人类自身的“促逼”,不但自然家园受到严重污染,人们的精神家园也在慢慢缺失。因此,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要保护自己的家园,使我们的生存空间不受到污染,致力构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共存的理想家园。这个家园,不仅仅是狭义的养育个体成长的小家园,更是一个维持生态系统良好发展的广义上的宇宙家园。
综上所述,我们发掘了哈萨克民歌里所蕴含的宝贵的生态审美价值,哈萨克民族这种生存方式体现了丰富的生态智慧。这对现代人达到审美的生存状态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使我们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与超越,从而更好地构建我们的生态文明社会。
参考文献:
[1] 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
[2]哈萨克族民歌选[M].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3]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毕桪.哈萨克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郑霞清(1988–),女,山西大同人,伊犁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