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丛林里那一抹点燃生命激情的智慧之光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中旬 热度: 13176
刘璐筠 李萱

  摘 要:美国电影《死亡诗社》是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讲述了威尔顿预备学院一个有独特教育理念的老师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学生间的故事。故事发人深思,影响深远。本文旨从教育的角度探讨《死亡诗社》的意义。

  关键词: 《死亡诗社》;自由教育

  一、电影故事背景

  “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更是一部与自由、教育、生命意义息息相关的电影。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一所以“传统、荣誉、纪律、卓越(Tradition、Honor、Discipline、Excellence)为校训的颇有名望的学校。然而在学校里,学生们只能感受到古板、沉闷的校园生活,教育模式单调、固定,极大地束缚和扼杀了学生们的思想自由和个性。新文学老师基廷的出现,大大颠覆了学校的传统。基廷老師一改常规,在威尔顿预备学院森严、一层不变的教育制度和模式下,极力倡导学生解放思想,突破陈旧的思维框架,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独立自主思考。基廷老师的新理念和做法与当时学院的教育模式、思维方式存在多方面的矛盾冲突,但也正是这样的矛盾冲突使观众体会到了教育者的激情与创新。然而寻求心灵自由并不是一帆风顺,随着影片中学生尼尔的自杀,故事走向了悲剧结尾。《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独树一帜的教学理念以及尼尔的自杀悲剧,引发了笔者对教育意义的深刻思考。

  二、教育的意义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为学生解答疑惑、净化心灵、开启梦想是基本职责[1]。教育的终极意义在于求知,在于传道。这里的道可以是知识和经验;可以是为人做事的道理;更可以深层面的东西。以此,教育对于接受者来说不仅仅单纯是获取知识,更应该是心灵和灵魂的升华。

  《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是故事中的灵魂。他努力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被陈旧和教条长期桎梏的学生,一切的变革都是由他而起,他的目的不是教给学生一门求生的技能,而是释放学生们的自由心灵,鼓励他们勇敢追求爱情、自由和梦想。他鼓励学生们站在桌子上用另一个眼光去看待世界,也用他独特方式传递着爱和教育,鼓励学生突破原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独立思考,发掘内心的理想,实现人生思想的重大转变。基廷老师是学生们跨越教条和现实的纽带。在第一堂课,他吹着口哨进入教师,吸引学生们走出教室来到大厅画像处。他高声朗诵诗人惠特曼的诗“O, Captain, My Captain.”。并叫学生皮特兹朗诵了一首英国诗人丁尼生的《致少女珍惜时光》:如果可以,快些采集你的花蕾,(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旧的时光一去不回,今天灿烂盛开的花朵,明日便在风中枯萎,(Old times is still a-flying, and this same flower that smiles today, tomorrow will be dying in the wind), 接着他话锋陡转——“Seize the day, boys. 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孩子们,千万切记别虚度光阴,让你们的生命不同寻常!因为我们任何一人都会像花蕾凋谢,变成尘土,已经逝去的古人曾经一样充满幻想和梦境,可是我们用心灵细听,可以听到这样的号角:抓住光阴,让生命出色[2]。

  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所担任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给予受教育者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不应是教学的机器,学生也不仅仅是学习的机器;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而非仅仅局限于升学、饭碗;真正科学的教育应顺乎人性。”基廷老师的成功也正是由于这样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因此真正优秀的教育者必须拥有高尚积极的人生观,用春风化雨方式传递教育,才能让受教育者体会到爱和人生的真正意义。

  新时代的师生关系不同于以往单纯的教与学关系,显得更加复杂。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亦师亦友,教学相长,教与学相辅相成。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及时了解学生心中所惑所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都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全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创新能力、授业特别是解惑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思维,勇于打破常规,突破教条和传统,拒绝僵化。同时,在如此纷繁浮躁的时代,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唯有先解惑,才能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与道德观。学习方能事半功倍,成就他人所不能。

  三、结语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在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I went into the wood because I want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 to deep to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ve to put to routes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I discovered that I had not live.)这是著名美国文学家、哲学家梭罗长篇散文《瓦尔登湖》中的名句,也是影片中基廷老师让学生们去体会的真理。《死亡诗社》引导我们走向矛盾和思索的峰巅,去思考理想和人生的真正意义。我们生活中所面对的每个人,无论贫富贵贱,都是如此独特珍贵,因为在每个人的心中总有那么一个角落,是属于自己,属于理想,属于生命。

  教学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将学生引入理想和生命丛林的过程。面对这样一篇丛林,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选择匆匆而过,有些人却选择漫步其中,吸取理想和生命的精华和养分。爱因斯坦说:“仅仅教导一个人成为专家是不够的。如此一来,他可能变成有用的机器,但却没有均衡发展的人格。教师作为学生们经过这片丛林的引路人,将决定着学生们的命运之路。教育的问题,是创新的问题,是革命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基廷老师的教育理念对当前教育制度改革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唐]韩愈.韩愈集[M].陈霞村,胥巧生,解评.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2] 符丹.谢枝龙.从《死亡诗社》谈人生和教育[J].电影文学,2011(02).

  [3]雨文.《死亡诗社》评论集锦[J].当代电影,1994(01).

  [4]郑卓,张烨,郭坤荣.冲破传统,点燃激情———从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谈教育[J].电影文学,2009(05).

  作者简介:刘璐筠,李萱,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