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努力, 而这种能力的获得所依靠的就是学生在读中的体验和感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三本五重教学法”( 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 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就强调了学生“读”的功效。他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 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
一、诵读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体解“语文味”
兴趣是学习之师, 根据小学生的习惯模仿的特点, 我经常在说话、诵读中鼓励学生模仿电影、电视里的人物, 叫学生们学他们的语气、语调说话, 体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养成边读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让他们感到读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从而增强其阅读的兴趣。通过读不仅要把课文中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 。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我首先就是在教课文前, 给学生有感情地示范读课文, 虽然学生并不能理解课文内容, 但能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课文的诵读是学习汉语文的重要环节之一, 但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学生在集体诵读时不出声, 单独诵读时抓耳挠腮, 脸红脖子粗, 不敢诵读, 有些根本就不会读, 有些是不敢大声读, 生怕读错, 招人笑话。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根据小学生的注意规律和心理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范读、示范和试读等手段, 还让学生在课外多听广播、多看电视, 采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方法, 来激发鼓励小学生的诵读兴趣,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语文。例如在教学生学习古诗词时, 常常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诵读节奏, 使学生在诵读中感觉到好象是用心在唱歌、琅琅上口, 丝毫没有矫揉造作, 从而让学生达到对诗词语境的感受和联想, 使学生在诵读中更能接近诗词的意境。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加深对诗词的学习和理 解。通过学生的多读、多背和大声地诵读课文, 还可以发现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做到在今后教学工作中有的放矢。
二、诵读能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受到情感熏陶
范读就是要求教师要有正确范读标准。我认为:就是要教师必须吐字清晰, 读音标准, 否则就会把学生的读音引到邪路上去。用方言读课文不好;不用普通话就更不好。有的老师很难改变方言语, 或者羞于改变, 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范读时放录音, 或者下载现成的课件, 或者请普通话好的老师在课前录好音。只要我们用心去想, 肯定会有提高范读的更好办法。在诵读中要体现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我常要求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 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因此老师要指导好学生用心去读课文, 感知课文, 体会每一个字、词、句中渗透的情感因素, 从而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 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意图能够正确理解。例如在教人教版语文第九册《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 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语境的酝酿, 通过播放教学光碟, 使学生结合画面、伴音, 体会在30多年前那特定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在北京十里长街痛送总理的情景。不同的人物形象、心理, 作者对不同的人物刻画, 构成了特定气氛下人民群众送总理的画面, 示读老师的悲痛的语调、语气把整个十里长街为总理送别的情景描绘地十分逼真,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为了和总理做最后告别, 人 们冒着严寒, 静静地在十里长街等待着……当总理的灵车经过人群时, 人们不断的抽泣声在范读老师的诵读声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使学生在悲痛的气氛中, 体会到人民群众对总理的元限爱戴之情。
三、诵读能提升感悟能力和学习效率,传承文化素养
诵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走之路,可以这么说,没有真正的大声诵读文章,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有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需要广泛深入思考、记忆的学科如果运用了大声诵读,学习效率一定会很高,记忆也更深刻和牢固。有利于学好国学,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当然诵读的作用远不止这些。
诵读的作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利于语文各个阶段的教学和学习。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诵读这一关键环节, 重视诵读在教学环节中的意义, 彻底改变教学中“哑巴汉语”这一普遍现象。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诵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诵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那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
1.教给诵读或朗读的方法。诵读可使口语得到严格的训练, 是说话训练的较好 方法之一。安排诵读指导课, 讲授诵读常识,要求学生读得响亮、清 楚, 努力做刽准确、流畅、传惰。诵读内容:包括课文和课外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诗歌、小说。形式上可采用个别诵读、集体诵读、领读、跟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诵读、接力诵读、分角色诵读等等。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 潜移默化地把一些优美语汇句式营变为自己口语语库中的储备, 丰富自己的口语表现力, 也可使学生的口齿、声带得到锻炼, 从中学到许多说话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带领学生诵读, 体味作品深意。课标对小学各年段诵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诵读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等。下面以古诗诵读为例略作说明。自古以来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 可见读的重要性。古诗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体裁, 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 并且古诗都是韵文, 句式整齐, 音韵优美, 语言精练, 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生也比较喜欢背诵。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应避免过多的讲解, 而应让学生反复的诵读,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小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 记忆力也处于黄金段, 记忆力比理解力要强得多。让学生先读, 然后会背诵, 这样对于诗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了, 正如“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然而在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和语调。有人认为:在领会作品的涵义和价值之前, 接受者应该先欣赏它的情感和语调方面;整个接受过程都是在语调背景上并在其催化作用下进行的;接受者可以感受到它的艺术提示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运用恰当的语调带领学生诵读, 体味诗味。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诵读形式, 例如分小组诵读、配乐诵读等等, 甚至可以适当的模仿古人读诗时的样子, 配以适当的动作, 可以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陶冶它们的情操。
3.安排学生自我诵读,提升诵读能力。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按部就班训练诵读,实现自读自悟自我提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