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朝汉翻译注释的原因及原则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下旬 热度: 13775
金春艳

  延边大学 汉语言文化学院

  摘要:注释是翻译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翻译功能补偿的一种手段。在翻译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由于两种语言所涉及的文化、习俗或宗教背景之不同,尽管我们对某句话或某段文字的翻译已经做到了意义相同、语义对等、文体相当、风格接近,但就局部而言,仍然不能够实现翻译的目的,换言之,仍然没法让译文读者真正读懂译文。本文将通过分析朝汉翻译语料中加注的特点,来进一步探讨朝汉翻译时必须加注的原因及加注的原则。

  关键词:朝汉翻译 ;加注;注释原因;注释原因

  如今,谈及翻译问题时,各色翻译理论往往是讨论的中心。拿到一部翻译作品,文字功底总是评价的重要依据。而一部译作中的注释往往被忽视,针对注释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殊不知在一部译作中,“注释特别能够显示译者的水平,高水平的注释有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给人们知识并且能有助于打开读者的眼界和思路。”(王以铸,1984)下面,本文将会通过具体的朝汉翻译语料,简单探讨关于朝汉翻译注释的相关问题。

  一、朝汉翻译中加注的原因

  在文化交流不断发展的今天,翻译作品纷繁多样,译著层出不穷。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作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为译文添加注解。虽然也有人曾经指出“脚注的最大缺点是要读者从正文跳出来,看完后又跳回正文去,大大破坏读者在阅读时那一气呵成的乐趣”(孙迎春、张谷若,2004),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一种必要的翻译补偿手段出现在作品当中,来填补由于文化缺省而造成的意义真空。下面就针对朝汉翻译中加注的原因,进行具体的探讨。

  (一)疏导理解障碍

  翻译游走于两门语言、两种文化之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使者,译者有责任对于那些有碍于读者真正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文化缺省进行必要的翻译补偿。根据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观点,译语读者读完译文后能产生与原语读者读完原文时同样的感觉和理解。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光靠语言之间的转换是难以达到效果的。一部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它的诞生和它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作者所描述的一个地方,提到的一种风俗亦或是撰写的一句双关语等等,无一不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不是生长在该文化背景的人根本无法理解。但它们在作品中又往往发挥着重要的衔接作用,这些关键性的事物如果搞不清楚,便无法深刻理解作品,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在《中国传统思想》的概述部分出现了这么一句。“中国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是一个著名的话题。”其中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天人合一”的意思,我们就需要加注“????( 天人合一)”(?? ?: ??? ?? ??? ??? ??? ?? ??? ??? ??? ???)。这样做就会弥合了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理解障碍,这也就反映了注释是作为翻译补偿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二)介绍引文出处

  一位优秀的作家、饱含学识的学者所创作的作品或撰写的文章往往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这些引文一方面印证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一方面也是给读者一种文化上的补充,这对读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译者翻译时应对原作中提及的人物或引言相应予以介绍,使读者对它们有初步的了解。例如,在介绍中国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诗歌《静夜思》“床前明夜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时,我们既要把这首诗歌的意思加以说明,也要介绍这首诗歌的出处,也就是对李白也要进行加注说明。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这样的注释为读者的扩展阅读指明了方向,是很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三)阐述翻译方法

  译者的翻译重遵循原作和技巧,但是目前仍然有一些方法存在争议,尚无明确定论。译者有时候会在译作中对自己采用的某一有争议的翻译方法进行说明,以此来分享和交流翻译技巧,以便同行或读者自己做出判断。例如,在表达“诚实守信”之意时出现了“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里就需要进行加注,(??? ???言必信,行必果(?? ?: ??? ??? ??? ??? ?? ???? ??? ??? ??? ??) ?? ?? ??. ? ‘????,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 ?? ? ?? ? ?? ?????? ???? ? ??) ?? ?? ??. )在这里通过加注的方法,就可以清楚地理解原文中所表达的真实意义。

  二、朝汉翻译中加注的原则

  注释既然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那么对一部译作进行注解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才能既不影响读者阅读的连贯性,又能达到翻译功能补偿的目的呢,通过阅读大量的有关朝汉翻译语料,本人总结出了下面几条原则。

  (一)以读者为中心

  译作是供读者阅读欣赏的,可以说译者是在为读者服务。作为作品的最终接收者,读者处于什么样的知识水平,所具备的阅读能力是译者加注时要考虑的,不同的读者需要不同的注释。例如,读者是社会成员中的普通老百姓,那么我们在进行翻译时要使用最普通的话语进行翻译,不能出现太多的专业术语,即使出现了难懂的术语,译者也要进行具体的注释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这样才能确保读者群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译者始终要遵循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进行具体的翻译活动。

  (二)不歪曲作者原意

  译作必须忠实于原作,要把原作者所要讲的意思很好地传达给译文读者。译文的注释不是简单地解释,而应该摸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根据这一意图来添加相应的注释,所以说注释其实是正文的延伸和补充。这就需要译者对原著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原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传达给读者,这也是朝汉翻译加注互动中较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三)不惨杂个人感情

  这是翻译中忠实原则的又一体现,翻译必须忠实地传达作者的意思,而注释这样一个可操作性环节更应该重视这一点。抛开原作大侃特侃个人观点,对作者妄加评论或是随意地借题发挥都是不提倡的,这会直接影响到读者的判断。译者所做的注释应该是上下文紧密相连,尽可能地拉近原作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

  (四)尽量简洁明了

  注释保证简洁明了,是为了给读者提供解释时不至于过长地中断阅读进程。简短的文字说明解释的内容,和原文不相关的东西略去,删繁就简,表述清晰,采用通俗的语音,避免出现二次疑惑,更让人不知所云。注释是翻译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翻译功能补偿的一种手段注释既直接明了地表达了作者意图,又帮助读者获取文化知识,同时还给译者表达翻译方法的机会。但是注释不能天马行空,随便添加,必须遵循适当的原则。

  三、朝汉翻译中加注的优缺点

  (一)文化补偿

  即文内直译,有关文化缺省的说明则放在注释之中,也就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加注的方法。这种译法优点在于能较好地体现原作者的艺术动机和原著的美学价值,同时可以利用注释相对不受空间限制的特点较详细地介绍有关的文化知识。可以說文外作注是用以解决文化缺省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它的缺点就是读者在正文的阅读中查找注释,会影响阅读的兴奋惯性。

  (二)文内补偿

  即文内直译,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不借助注释。此法优点在于能使读者迅速建立连贯,兴奋惯性不会受到影响,缺点就是原文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译文中有所变形。

  (三)归化

  即用蕴含目标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取代蕴含出发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此方法的目的在于用目标文化中习惯用的表达方式来取代陌生而费解的出发语表达方式。

  (四)删除

  即删去含有影响语篇连贯的文化缺省。这种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阻碍文化交流,使读者无法了解本应了解的文化信息。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这种方法自然不值得推荐。

  (五)硬译

  即按字面照译原文,对于影响阅读中连贯重构的文化缺省不作任何交代。这种方法既不能建立语篇连贯,又不能帮助读者了解出发文化,百弊而无一利。因此,解决这类问题,加注是最值得推荐也最受欢迎的一种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朝汉翻译注释是译者实现翻译目的之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无论是什么样的作品翻译,译者始终都要遵循“以读者为中心”、“不歪曲作者原意”、“不惨杂个人感情”、“尽量简洁明了”的四项原则,正确处理好翻译中出现的各种加注问题,为实现最终翻译的目的而努力。此外,提高译者自身的翻译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有助于译者把原作的思想更好、更加准确的传递给读者。总之,翻译活动是原作、译者、读者三者相互关联的活动,因此,三者都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角色,都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1.

  [2]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M].香港:香港都市大学出版社,2000.

  [3]王东风.文化差异与读者反应 [A].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

  [4]王还.“差一点儿”和“差不多”[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

  [5]王以铸.译事四题[A]/翻译研究论文集[C].北京: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3.

  [6]王佐良.新时期的翻译官[A].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