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华文化五千年的瑰宝。“诚信”,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髓,《论语》一书,璀璨如星,挺立如木,广阔如海。“诚信”二字,芬芳如花,轻灵如泉,厚重如山。
品读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孔子的博学多才,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无不令我为之咋舌。然而其中闪烁着光芒的以“信”为论,则深深印在脑海之中。
当孔子谈“信”,“信”便是“信实不欺,诚为本德”。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如果不讲信誉,好像马车上没有驾驭牲畜的关键,是全然不行的。三国时期两位神武盖世的大将,吕布和关羽,现如今的情况,一个为世人赞颂,另一个为妇孺唾泣——迥乎不同的局面。关羽义字当头,诚信为天,哪怕誓死追随刘备,也毅然放了曹操一条生路。反观吕布,这个“三姓家奴”,反复无常,言而无信,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历史不止一次的论证着孔子的观点,他警醒着世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真理,唤醒着人格深处的灵魂。
当孔子谈“信”,“信”便是“信任于人,花香四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一句话,便唤醒了这个充满怀疑的社会的良知。从古至今,多少人因猜忌、怀疑,不仅个人活在疑虑之中,甚至葬送了国家之命。赵王不信任廉颇,结果赵括的“纸上谈兵”加速了赵国的灭亡;项羽不信任范增,屡次错失良机放过刘邦,终是兵败人亡。不信任最终导致的是人与人间的冷漠疏离,社会内部矛盾四起。倘若某天世界被不信任的负面情绪充斥,那同丑陋吞噬美丽,黑暗遮住阳光有何两样?可见,儒学在千年前便看破这一点,它教育我们和谐源于信任,信任自在人心。
当孔子谈“信”,“信”便是“以人为本,民信国安。”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在仕进,治国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论“君”“臣”,只有认真谨慎,信诚可靠,才能得到百姓的忠诚,才可以谈“平天下。”小到曾子杀猪,大到商鞅变法,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始终是一个“信”字。若没有商鞅“移木者赏百金”人许诺,变法何以成功?秦国何以统一?若没有晋文公看似丢失利益的“退避三舍”,又哪有“城濮之战”的大获全胜呢?
当孔子遇到“信”,其实能谈的,远不止这些。从个人的“信”到一国之“信”,从何为“信”到如何“信”,从学“信”到守“信”,从“诚信”到“相信”,从孔子之“信”到弟子之“信”,《论语》当中浅显的和深涩的道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求以论语治天下,但求习得为人,为己,为国的情操和精神。
(作者单位: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一(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