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论创新教学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应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博览群书·教育 热度: 11995
冯小芳

  摘 要: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创新无处不在,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国家社会的各个层面持续不断的创新。笔者在生物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大胆运用设疑、质疑和释疑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教与学双方实现了良好互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生物课程教学创新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提炼。

  关键词:创新实验教学自主学习

  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在几年的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根据生物实验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我的课程实际,我认为要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验前设疑,培养创新意识

  谈到创新,学生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不可及的惧怕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其实,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适当加以引导,就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如在介绍种子萌发时,课前向学生提出问题:种子萌发时是否需要光和氧气?萌发时是先发芽,还是先出根?学生平时并没有注意这些现象,不清楚,便争论起来,谁也不服输。我趁热打铁,要学生回去设置几个种子萌发的对比实验,亲自动手做,并观察做好记录。看谁设置的实验最合理,结果最准确。学生都想争做最好,肯动脑筋,积极思考。上课时,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实验设置和方法后,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种方法产生的探索结果,评定出设置最佳者。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为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验中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做无定法,但做可择法,亦可创法。教师应勇于抛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进行改革;也可以让学生对书本的实验操作过程提出问题,进行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把书本上的方法、步骤、结论先教给学生,然后学生顺着老师讲的路子去做。这样,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实验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也难以改进实验方法。可通过鼓励质疑、打破思维定势等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1.鼓励质疑,培养创新品质

  发现问题,大胆怀疑,探奇索引,寻根问底是创造意识的觉醒和创新思维的产生,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质。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多发问,让他们敢想、敢怀疑、敢问。即使某些问题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只要老师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挖苦讽刺,就能使学生产生的创新火苗得以燃烧和发展。

  在做初中生物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时,就有学生提出:甲试管没有吹入任何气体,所以没有变化,而乙试管吹入CO2气体,肯定变混浊。我马上肯定这个学生的问题提得很好,并说明在这个试验中,甲试管是用来做对照的,但没有对比性,应当改进。如何改进呢?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可用打气针或注射器向甲试管中反复注入空气。

  2.打破定势,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一般可分为技能型、验证型、探索型。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型的,而探索型实验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上实验课时,可改验证型实验为探索型实验。如讲茎的输导作用时,教材上是先讲“水分和无机盐是由导管由下向上运输的”,然后用一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我是这样做的,课前布置学生剪取一些小段树枝,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各组分别对自己的材料作不同处理:

  (1)将枝条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

  (2)将环割部分树皮的枝条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

  (3)将除去叶的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

  (4)将枝条倒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

  上课时,让学生先对比观察不同处理枝条的外观,并切开茎观察茎内部颜色变化,提出启发性问题:(1)茎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位置?(2)正常枝条、环割枝条、除去叶的枝条、倒插枝条现象是否相同?分析产生原因的可能因素。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并通过对亲自动手制作的实验材料观察到的现象,各抒己见,提出问题,在讨论和争议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教师只要稍做归纳,就能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巩固知识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实验后解疑,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结束后,学生往往会得出一些与书本上不同的结果。而多数学生一般都会对此置之不理,而把书本上的正确结论写上实验报告。教师应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结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一想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否有改进的方法。并且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要耐心细致的帮助分析解答,不能指责学生操作方法上的差异,可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论。在“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時,有的学生将洗净浮色的根放入蒸馏水和CaCl2溶液中,蒸馏水和CaCl2,溶液都变蓝,有的看上去都不变蓝色。我细心解释:按理讲,放入洗净浮色的根,蒸馏水不变为蓝色,CaCl2溶液变蓝色。而实验中,蒸馏水中变蓝色是根表面的浮色未洗净。二者都不变蓝色,是因为亚甲基蓝离子被钙离子交换后,因数量少,溶液变蓝色很难辩认,可在盛溶液的培养皿下放一白纸,增强显色效果,以便区别。实验中,通过“设疑--动手--观察--结论--质疑--讨论--解疑--归纳”各个环节的循环,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总之,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通过几年的尝试,学生在实验活动中逐渐养成了创新思维的习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较大拓展,学习生物的兴趣日益浓厚,我的生物课程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智健.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J].科学文汇,2011(1):63-64.

  [2]颜明.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J].科学教育,2011(2):12-13.

  [3]谷振华.对初中生物科学素质教育的探索[J].才智,2011(33):1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