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湖湘知识女性小谈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下旬 热度: 18390
王姝婕

  摘要:现代湖南籍的女作家数量较多,她们的文化作品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作家如陈衡哲、谢冰莹、白薇、丁玲等,给现代文坛注入了活力,她们的作品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采,并推动了时代的发展。本文将探讨丁玲精神追求的形成以及其作品的特点,以此了解湖湘知识女性的特点。

  关键词:丁玲;湖湘;知识女性;审美

  不同文化滋养不同的人,丁玲在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成型的那段时间,基本上是在湖南度过的,因此湖湘文化对她精神结构的塑造具有极大的影响。丁玲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革命之火燎原、革命之风盛行的时代,那个时代特定的文化氛围以及文化精神已经彻底融入到她的精神世界中,她的作品伴有鲜明的时代文化特性,其作品展现的精神追求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同时,丁玲作为“五四”之后成长的作家,在拥有鲜明的精神追求的同时,也具有湖湘文化影响下的,对生存和审美独特的文化追求。

  一、丁玲精神追求的形成

  (一)丁玲所处的时代对其精神追求的影响

  传统儒家思想造成的文学现象就是文学寄托于政治,文人钟情于政治。现代作家所处的那个时代由于国家分裂、政治动乱,使得那个时代的作家不得不关注政治,由此对政治的敏感度提升,作品多是从政治的角度看待问题,这种情况在湖湘作家的作品中表现尤为明显。丁玲作为该时代的代表,自然也不能避免,但同时丁玲又保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丁玲的作品中,没有同时代男性作家作品所体现的强烈的政治抱负。她作品中所体现的政治意识,更多的是现代女性作为国家的一份子,需要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与男性并肩为民族解放而战,以此体现自我的政治价值[1]。当然,我们也需要关注到那个时代革命对丁玲的影响。在那个时代的女作家群体中,政治热情主要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焦虑处体现的,除政治之外,她们还保持着独立的人格,愿意宣扬自身的个性。而丁玲处在双重文化的影响以及浓厚的政治氛围中,很大程度上她成为了政治的“人”,在她作品中更多的是迎合政治,对自身个性以及人格的体现较少,有明显的依附政治的倾向。

  (二)丁玲自身经历对其精神追求的影响

  在丁玲的多部作品如《梦珂》、《阿毛姑娘》中,明显的体现了忧郁、阴暗的思想倾向。那段时期正值大革命的失败,丁玲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在那之后,丁玲丈夫的思想出现了“左倾”倾向,这对丁玲也产生了无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暗合丁玲自身的精神结构。她的创作开始由个性化向大众化转变[2]。丁玲创作中的另一次蜕变源于她身份的改变。丁玲丈夫的牺牲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丁玲投身革命的想法。1932年,丁玲开始投身革命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寄身于革命。随后,在1936年,丁玲抵达延安,并受到中共高层的赏识,完成了她身份的蜕变。在延安,丁玲的生活开始稳定,并且时常可以与中共高层谈天说地,并且担任要职,这给丁玲的精神带来极大的满足。从这里丁玲体会到了政治带给她的成就感,使得丁玲对政治的依附感越来越强。丁玲以更主动的姿态消除了创作中的对个性的宣扬与追求,创作的主题基本上都是以政治为导向。一直到八十年代,丁玲都认为作家就是属于政治[3]。从这一点说,丁玲所经历的政治情节对湖湘知识女性的生存与审美追求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二、丁玲作品特点

  (一)丁玲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创作特点

  在上世纪兵荒马乱的时代,残酷的战争环境消弭了传统社会对两性分工的限制,让女性也可以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女性一旦获得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就会在社会的大潮中发挥自身的作用,享受创造的快乐。在文学创作上的表现就是,围绕革命、抨击社会黑暗、参与武装革命斗争的女性等主题展开创作,这成为了当时女性作家的时尚。身处文学潮流中的丁玲也是如此,但是丁玲与其她作家存在一些不同。萧红等作家在创作中,主要通过描写战争底层普通人民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在歌颂革命的同时仍与革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心底仍然留存着对人格个性与艺术的追求。而丁玲在歌颂革命的同时,完全与革命融合在一起,追求的是政治与革命的成功,而并非艺术与人格个性的完美,完全接受群体意识而泯灭自我的个性张扬,并且在她作品中塑造的女性都是饱满的、乐观积极向上,符合革命需求的形象,忽略了女性复杂的心理变化。

  (二)丁玲作品中塑造的人物特点

  丁玲塑造的这一类革命女性往往富有革命牺牲精神以及英雄气概[4]。这类女性英雄形象为了革命完全抛弃了传统的女性角色,在社会的激荡巨变中,投身于革命,在革命斗争中解放民族国家的同时,实现女性自我的价值。在丁玲的《田家冲》这部作品中,丁玲将三小姐塑造成了一个敢于挣脱旧社会的束缚,敢于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起抗争的,正面的革命英雄形象。在丁玲的另一部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作者塑造了一个受日军蹂躏身心受到极大摧残,却仍勇于参加革命活动,在受到乡亲的唾弃之后,毅然投奔延安的女性形象。

  (三)丁玲作品中展现出的湖湘女性特点

  湖南文化本身具有“泼辣”的特性,正是湖南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这种特性,使得丁玲为人热情、阳刚、豪爽,比一般的女性少了一些阴柔而多了一些阳刚,虽然这多少是由于那个时代女性知识分子普遍追求男性价值观的风气有关,但更多的还是由于湖湘文化本身的特性在丁琳身上的体现。丁琳本身具有的“泼辣”使她更渴望对现实进行反抗,渴望获得与男性相同的社会地位,因而与多数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不同。丁琳作为一个觉醒了的现代女性,在受到那个时代强加给女性的不公,认识到女性处境的悲哀之后,丁玲没有忍气吞声,而是愤慨不已,并通过“五四”精神为武器,对抗社会对女性的迫害,来维护女性的自尊。丁玲在创作时,将这种思想内涵融入到了她的作品里,刻画出了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女性形象[5]。在丁玲的作品中,对女性的自尊的维护往往是通过叛逆、反叛男权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其作品中的主角,性格坦率真诚,热情任性,在她们个性张扬的表现中,处处维护了女性的尊严,使女性的自尊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由此同时,对湖湘知识女性的生存与审美追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结语

  本文从丁玲经历的政治情节以及其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处阐述丁玲个人的精神追求,从而理解现代湖湘知识女性的精神追求,同时也展现了湖湘知识女性创作的特点。丁玲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政治为导向,丁玲甚至认为作家就是属于政治。因此,从丁玲政治经历中可以了解到,丁玲以政治为导向的精神追求,在革命与政治斗争中,实现女性的价值,这也代表了湖湘知识女性普遍的价值观。丁玲通过塑造正面的敢于突破旧社会、热情参与革命的女性形象,也反面体现了湖湘知识女性的热情、勇敢的精神特点。借助对丁玲精神追求的形成以及其作品的特点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大多数湖湘知识女性的精神与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彭石玉,王璇,柯昀含.湖湘文化与湖湘文学:引力·张力·合力——兼论湖湘文化与湖湘文学的困境与出路[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5.

  [2]贾剑秋.文学视野里的湖湘文化与蜀文化比较——以湘、蜀两地作家创作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28-33.

  [3]何江凤.跨越世纪的精神传递——论丁玲《阿毛姑娘》和王安忆《妙妙》的悲剧意蕴[J].荆楚学刊,2013,06:84-88.

  [4]宁殿弼.一部非同寻常的小说——论丁玲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母亲》[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5-23.

  [5]丰杰.儿童视野里的家庭新英雄——丁玲《母亲》的辛亥革命叙事[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03:37-4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