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攀爬黄泥湾 扶贫长征路

时间:2023/11/9 作者: 永善文学 热度: 17876
一群人往返10个小时行走丛林山路陡坡37公里,相当于红军长征中一天的行军里程,我们“用脚步和身长丈量大山公路”——

  10月19日,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欢庆日子。

  巧的是,10月19日,对于重点贫困村永善县桧溪镇得胜村来说,也是一个欢喜的日子。

  当天,永善县交通局技术人员前来勘测特困自然村水绿沟、黄泥湾的公路,我们进行了一天的扶贫长征路。

  奔向水绿沟

  得胜村的水绿沟、黄泥湾,是永善县有名的高寒山区,这里自然资源丰富,不通公路,家家户户住在破旧的串架房里,人们过着人背马驮的世外桃源般生活。

  修公路、助脱贫、建新房、奔小康,是这里群众的梦想,也是各级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心愿。

  精准扶贫一年来,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包村工作组积极而为,挂钩帮扶的昭通日报社、永善信访局和桧溪镇党委、政府奔走呼吁,引起了永善县委、政府和交通局的重视,所以派来了技术人员勘测设计公路走向和投资。

  當天10点,县交通局工程师刘传祥、技术员陶建芮,桧溪镇副镇长肖贞华和镇扶贫办项目人员杨仕华,村委会主任涂顺智、治安员夏达康,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陈忠华、吴永钦一行8人,从村委会出发,向黄泥湾进军。

  鸟语花香狗叫水响蛇乱窜,水沟陡坡竹林杂草人测路。开始的一段路,除了两条小蛇惊扰外,我们一行人沿着水渠轻松地来到村高岩口民小组,顺着河沟向上走,再爬上铅铜山村民小组的小山坡,穿过包谷地和灌木林,一个半小时后来到了老厂村民小组。

  “这块平缓地,是我们规划建设的易地搬迁点用地,公路修通后,老厂的全部村民将搬迁到这里建房安居!”桧溪镇副镇长肖贞华介绍说。

  “经过这一路的测设,从村委会后山的李子湾搭头修公路到老厂,有4公里左右,线路还算平缓,就是公路从半山腰经过,挖方和保坎多,特别是李子湾过铅铜山的一公里左右岩石是最难的。”50多岁的工程师刘传祥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谈着自己的观点,技术员陶建芮认真地画着线路,标注起经过的地点和标识;村委会主任涂顺智、治安员夏达康和水绿沟片区党员徐仕元等则用心记着公路要经过的地点和标识。

  攀爬黄泥湾

  “翻上这座山,就到黄泥湾!”村党支部委员、家住黄泥湾至高点牛滚凼的杨美才走在前边带路说道。

  在徐仕元家小息后,我们一行人开始攀爬黄泥湾,向黄泥湾挺进。

  我们抬头一看,一座大山在头顶,一条笔陡的山路“堵”在了我们面前。

  “今天真是要翻山越岭了”。头发花白的工程师刘传祥笑着说。“刘工,你行吗?”我问道。“应该还行吧,我把老骨头30多年来都快爬遍永善的大山了,但爬黄泥湾还是第一次,大不了多息几息!”

  刘传祥、陶建芮都是第一次去黄泥湾。

  “我们这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桧溪镇副镇长肖贞华说着感谢的话,鼓励大家前行。

  在杨美才领路下,我们一行人只得冒险“四脚爬行”在悬崖边,就是不敢细看左边的陡坡悬崖,生怕一不小心掉下去,摔个粉身碎骨。

  山高人为峰,路长人丈量。经过一个小时一公里多的“生死攀爬”,我们成功翻上了山,来到黄泥湾的入口下沟村民小组,看到了一处相对平缓的开阔地带,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山巅孤独人家

  在水沟边小息后,我们一行人顺着夹皮沟往山上行走,偶有几户人家在沟边居住,大多住在半山腰上,据说这样进山劳作才方便。

  阴雨中,约再行进了近两公里,当天2点半左右,我们终于来到了山腰一户孤零零的人家——包家湾村民小组长王显兵家。王显兵住的是父辈四十年前修建的串架房,已经成危房了,屋旁就是菜地和松树木,女主人正在坝子里淘洗一大堆红薯。

  黄泥湾黄泥湾,出门就是山。黄泥湾有下沟、包家湾、牛滚凼三个村民小组的49户300多村民分散在几匹山上和沟边,是一个苗汉杂居的高寒地方,他们相互听得见鸡鸣狗叫,如果有事要来往走动,半天可能才能到。

  “将来的易搬点和笋子专业合作社,就建在袁显兵家背后这块小坡地上,所以我们计划把公路修到这里!”肖贞华和涂顺智向我们介绍着说。

  “只要公路修通,我们山上的这些人家都想搬到这里来建房,山上种笋竹,收入应该很可观的。如果再加上部分人外出务工,脱贫致富就有希望了!”杨美才、王显兵和下沟小组长魏传坤说出了当地村民的梦想。

  翻山越岭20多道拐

  在袁显兵家匆匆吃过午饭,下午3点左右,我们一行人开始下山测设公路走向。

  “为了绕过刚才我们爬上来的陡岩,公路要从这个小山上翻过去,再往山下行到魏坤家附近!”杨美才、王显兵、魏传坤、徐仕元在前边开路,我们穿行在一条平时只有牛羊经过的荆棘泥泞路上。

  “在哪棵大树上捆上红布条,在这块石头上涂上红油漆……”刘传祥观察着地形,指点着“江山”,陶建芮认真记录画写着,杨美才、袁显兵、魏坤等则像猴子一样,在丛林中窜来窜去,做下标记,也在自己心里记下将来公路要经过的地方。

  “在这种陡坡丛林间修公路,只有随山就势,才能节约成本!”刘传祥一边向我们作专业解说,一边细心地观察着山势地形。

  下午4点过,我们行进了约三四公里山路,来到魏传坤家附近。

  “从这里下去,就一直是陡坡,公路要连接到铅铜山!”涂顺智指着山下,我们看到了一坐坐陡峭的山峰。

  “这种地形,只能走回头弯、之字拐线路了!”刘传祥和陶建芮一边下山一边目测着可能的“拐点”,几个村民赶紧上去做好标记。

  晚上近七点,我们探寻出了20多个拐点后,才在天黑之时来到计划修建的李子湾至老厂公路经过的老学校,定下了上黄泥湾公路的起点。

  “上黄泥湾的公路要修好,不得了,弯弯拐拐的有15公里多,坡度大,岩层多,每公里少了30万元修不成哦!”看着自己的笔记本上的画图,陶建芮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如果再加上李子湾到老厂的4公里多,总里程有20公里了,总投资怕要在550万元左右才行!”刘传祥凭自己多年的经验,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不怕,只要大家一起努力,相信上级会支持立项的,如果不修公路上去,黄泥湾就不能脱贫啊!”肖贞华鼓励大家说。

  用身长丈量公路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在从魏坤家向下测设公路的过程中,我们一行人是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和下山的艰难。

  从他家下山的直线距离可能在3公路左右,但由于坡度大,只能修盘山公路,20多道拐下来,公路里程却有10公里左右。

  我们所走过的地方,要么是丛林荆棘,要么是乱石泥泞,更有悬崖峭壁,蚂蟥和蛇虫众多,每走一步,都得小心再小心。一般是一只脚站稳后,一只手抓住树枝或竹条,另一只脚才敢下向滑,如果没有站稳,可能就会滑行或滚去几米远,只有踩到了石头或抓住了大树,才能停下来。

  我们10多个人中,每个人都摔跤了多次,在每一次心惊肉跳的摔跤后,我们都乐观地称之为“用身长丈量公路”。我自己还找了根竹杆当起了拐杖,像是长征路上“受伤小兵”。

  一路“摔”下来,我们每个人都破了衣鞋“挂了彩”,变成了“泥人”,幸好没有大的伤情。由于下坡时经常是全身体重用力在一只脚上,又是脚尖先着地用力,导致脚趾头和膝关节钻心的疼痛,难以站稳在山陡坡路上。

  到山下摸黑休息一会儿后,晚七点二十分左右,我们一行人又打开手机电筒,强忍着疲劳和疼痛,慢慢地从来时的水渠上返回,于晚上8点到达村委会,全部瘫倒在了院坝里。

  当天,我们往返用了10个小时,行走山路陡坡37公里左右,正好是红军长征中一天的行军里程。

  当天,也是我个人40多年来的一次极限挑战,行走得最远最艰难的一次“长征”。但我为我在驻村扶贫中有这样的经历而自豪!

  10月19日,在红军胜利之日,我们得胜村黄泥湾,开始了公路设计,才迈开了长征的第一步,今后还要列项、建设、修房、发展产业,还有一条漫长的脱贫之路要走。

  但我们相信,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迈开了这第一步,我们一定会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下,在当地群众的热切参与下,夺取黄泥湾脱贫的最后胜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