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用爱心浇灌大山里的孩子

时间:2023/11/9 作者: 永善文学 热度: 15282
周兴文 龙喜学

  在海拔2700米的永善县马楠乡马楠村,有一位年轻而柔弱的苗家普通女子,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们能像城里孩子一样早一天步入学堂,毅然挑起了当地知识扶贫的大梁。她抛下一切,置家人于不顾,将8岁大的女儿托付给远在50公里开外的永善县城的小姑子看管,荒废家里的10多亩土地,卖掉5头耕牛和1匹马,全身心投入到寨子里40多个孩子的教育上。这位爱洒大山、情暖苗寨的女神,就是马楠乡马楠村民小组的“编外”教师朱燕。

  朱燕出生在高寒冷凉贫困的马楠苗族彝族乡,深知山里人民的苦衷,更深知没有文化的烦恼。她的母亲是马楠乡政府的一名职员,相对当地的很多家庭算是“殷实户”,因此自小顺利进入学堂,并在职业学校读完中专幼师专业。

  毕业后,朱燕曾辗转在昭通彝良、云南思茅、大理等地打工。结婚生子、挣钱养家,凭着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夫妻二人把一个家庭经营得甜甜蜜蜜。2014年,女儿到了读书的年龄,夫妻二人便商量回到老家专心照顾女儿读书。

  家是回了,可朱燕之前的计划却落了空。在朱燕居住的马楠村民小组,她可算个“洋学士”,在乡里乡亲眼里,她有文化、有知识、能育人。于是,大家纷纷请她出面帮助带带寨子里的孩子,让他们能学些知识。

  “外面的小孩二三岁就上学,我们这里要7岁才能上小学,看见寨子里20多个四五岁的孩子成天耍起,心里十分着急。我们大家商量,要是找不到老师,就推一个人出来带孩子,采用换劳力的方式来帮助带孩子的人做农活。”从村民杨光兰的话语中,折射出了当地群众对知识的渴望。

  “我儿子儿媳都死了,五个孙子由我带着。我们老一辈没有文化,出门上厕所都找不着,坐趟火车也找不到是哪一节车厢,就算出去也只能卖点苦力,希望后代能多学点知识。要是有人教孩子,多少钱我都愿意出。”洋芋坪70多岁的李大爷登门找到朱燕说。

  “想想乡亲们的苦衷和不易,尤其是李大爷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我,决定办个学前班帮助他们教教孩子。”朱燕言语中流露出对家乡人民的那份浓浓感情。

  带着乡亲们的重托,朱燕跑到乡上和马楠小学争取支持,要来课桌凳、黑板等设备,无偿腾出了自家的一间房子,从2015年秋季学期办起了她的私家学校。

  学校办起了,可如何才能教好孩子?留给朱燕太多的思考:马楠村民小组人居分散,一共12个寨子,最远的豪子口和新务基离校远达12公里,爬坡上坎,山路难行,上学和回家的路上,来回四五个小时的路途怎样才能保障孩子们的安全出行?小学是汉语教学,寨子里居住的都是苗族,孩子们不懂汉语,今后上了小学怎养才能跟得上?

  面对这些问题,朱燕煞费苦心,为了让孩子们把更多的时间留在学校多学知识,她将教学时间定在了早上10:30至下午15:30。中午孩子们不能回家吃饭,她就给大家免费提供开水泡面;为让孩子们上小学后能跟上学校教学,她对孩子们进行了双语教学;下午放学她比马楠小学晚半小时,等马楠小学的孩子放学路过她家时,再领着她教的那些孩子安全回家。

  朱燕领着微不足道的报酬,默默付出不为人知的代价。

  “孩子们刚过来时,说1、2、3都懂不起,1为苗语椅、2为苗语啊、3为苗语旨,一句汉语要用一句苗语翻译,一个星期教下来,嗓子沙哑得说不出话。”朱燕说道。

  孩子们在她那里学习,每人每半学交350元,除掉书本、粉笔、水电、扫帚等在内的费用外,已寥寥无几,学生中午吃的泡面还免费提供。

  为了潜心教好孩子,她抛弃了一切,家中8岁大的女儿在永善县民族小学读书,她只好托付给亲戚看管;丈夫在外帮人开车,早出晚归她无法递上一晚热饭;公婆体弱多病,她没有时间尽孝……每每想起这些,朱燕心里也会隐隐作痛,但为寨子里的那些孩子,她选择了牺牲家人。

  “我的孙女张丽娟,以前连家里有几个人都不会数,教他喊声老师也不会。去年在朱老师那里读了学前班,聪明多了,简单的加减法都会,还学会了汉话。”杨光兰感激道。

  朱燕办的学前班,越来越受到乡亲们的认可,目前,她的学生已有45人。眼看乖巧、天真的孩子们一天天变得聪明,朱燕感到十分欣慰。

  “六·一”儿童节就要到来,朱燕正忙着筹划一些歌舞节目,准备教孩子们,让他们身处大山也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开开心心庆“六·一”,快快乐乐过童年。

  “我内心很喜欢孩子,我们苗族都居住在高寒山区,希望我们的民族不落后,能赶上时代步伐。再艰苦,只要有学生我都愿意一直把学前班办下去。”朱燕怀揣着发展家乡教育、斩断家乡穷根的抱负,满腔热情在路上。

  本栏责任编辑 陈永明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