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清澈的悲哀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下旬 热度: 14892
吴晶晶

  摘 要:长久以来,文学批评因为有距离的审美观照给人以疏离和严肃之感,这不可不谓是一大缺憾,但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李健吾等印象学批评家早已提供另一种途径,他们强调以自身靠近对象,通过调动自身情感来感悟文本,该文通过抓住“清澈”、“悲哀”等情感体验来对《秋天的快乐》一文进行审美批评。对富于审美性的印象学批评的重新发现和运用是对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借鉴。

  关键词:清澈;悲哀;意境;《秋天的快乐》;印象学批评

  我始终认为,作文章首要的就是情真。远在唐代的诗人杜牧就曾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文章都是以思想作为主体,以文章的气脉来辅佐思想,用辞彩章句作为思想的兵卫,但是统领文章的要素在于情,情真才能意切。大凡为文之人在动笔之前,情就开始在脑际萦绕,文章只有抒发出内心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感染读者。

  文章必然是作家情动于中而发乎辞的过程,文章发乎真情,出自真心,落于笔端的篇章就充满了情真意切的氛围,这样以文辞为弦,以真情为指,弹奏出的美妙乐章必能引起观文者的喜怒哀乐。既然为文者必须要有真情,那么对于批评者来讲,是不是可以仅仅驻足旁观,透过一副厚重的黑框眼镜来冰冷地打量对方?是不是可以仅仅拿着理论的戒尺,满怀优越感的对批评对象做一种公正客观的裁定?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批评者在面对批评对象时,要与作品保持着近距离的审视,退一两步或许会看到别样的风景,同样,批评者也需要以高屋建瓴的理性姿态对作品进行审视,以获得对其的一个全局的评定。但是,仅仅这样是绝对不够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感情和思想的结晶,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如果把文章看成是冷冰冰的文字,那么文学批评的的过程将是了然无趣的,甚至是痛苦的,应将作品当成一位朋友,走近她,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去了解她,要以心会心。并且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经历,毫无保留地对朋友和盘托出。撕下自己的自我保护的种种面具,将真我释放,去拥抱文字,在自己身心与文字拥抱与搏斗的过程中感受与发现美。而这种“以心会心”,感同身受的审美批评,在面对散文这一体裁时,尤为重要。人们常说散文之散,形散而神不散。這也道出了散文是真情流露的产物,不会拘泥于某种严格的形式,但它又是情绪的表现,有着情感上的逻辑,泛着点点波光的溪水肆意地行进着,无论百转千回还是曲径通幽,所到之处,皆成浪花。

  而《秋天的快乐》正是这样一篇以情绪的自由流动构成了文章脉络的散文。因是作者的真切感想,文字的流转,段落的铺展,场景的转换……一切都是这样地自然,都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展现不同的风貌。仿佛这样的景象就应该这样写,也只能这样写似的。或许有的人会指出,文章的第二段的突然出现是不是有点儿突然,是不是调到第一段比较合适。我并不否认这样做的确会使文章整体看起来比较有“顺序”,好像作者是按照先描述秋天的景象然后借景抒情,可是如果以感情的逻辑去体会,便会发现确实应该这样写。就像一个练习潜水的人,从水下探出头来,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在深吸一口气之后,才会告诉你他在水下看到了怎样的一幅奇异美妙的景象。

  大凡上乘的文章,总是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但文章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不需要迎合读者,况且迎合也并没有什么用。作者当然也并不想要这么做,他只是在说着自己的话,在秋天的角落里看着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景色。这并不妨碍读者与他交流,相反,说出的话越是属于自己的,可能也更能走进读者的心里面去。《秋天的快乐》就像是一位的少年骑在浓荫的古树的枝桠上的心情,他倔强、孤单,没有安全感,又充满灵性,对世界与自然有着清晰的洞察。他没有要急着向人倾诉的愿望,他急着走向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世界,走向内心。在走到秋天凄凉的季节,终于找到适合心绪的世界,他感到了自适的快乐。没有他人干扰,感到更加自在。秋天的大风与萧瑟使他的烦闷和痛苦的心情有了抒发之地,心中的悲哀与秋天的凄凉相互陪伴,谁也不会觉得可笑!这或许是小说家与散文家的一点区别,散文家只是静静地讲自己想说的话就好,无需关心读者读得开不开心,或是有没有再读下去的热情。这样看来,或许小说家作小说时要更用力一些。

  清澈!是《秋天的快乐》的另一特征。每次读这篇文章,总能让我的心灵感受到涤荡,看似冷冷清清,轻轻柔柔,却总能让人将心头的重负卸下。文中并不是真正的以快乐结构全篇,反而贯穿着一缕淡淡的悲哀。但这种悲哀溶在清冽的泉水中,虽有一丝苦涩,但喝下去总让人心中的块垒溶解,就像人生一般,苦比甜更加真实,也更让人心安和踏实。

  他不喜欢用一些热闹的,欢愉的字词,尽管以快乐为题目。他用的字眼都是偏冷的。这种冷不仅是颜色上的,还是温度上的冷。即便有一些有温度的词汇如“岁月”、“年华”、“幻想”、“爱情”、“生命”,也在“落叶”、“落花”、“幻想”、“暗淡”、“冷漠”、“终结”的修饰下,变得清冷。也正因这些词汇的相遇,使美的消亡不再让人痛彻心扉,虽道明人生如秋,终会逝去的一般规律,也不至于愁煞人!二者的中和使得读者获得了一种清澈的感受,通达不凌厉,这样看来又像是一位经历沧桑仍依旧善良智慧的老人。

  文中几乎全是短句,或是停顿较多,而且有时会蹦出像诗一样富有韵味,读起来让人十分愉快的句子,比如“看见暴风雨的季节归来、天鹅和野鸡飞过、乌鸦在池畔草地上聚会、夜幕降临时到大树林高高的橡树上栖止,我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快乐。”这样的句子像一个孩子心中即刻想到的,没有经过可以的雕刻和反复的打磨,像从泉眼里流出的一汩一汩泉水,干净透明。

  作者永远冷静,他没有急不可耐地向读者表达情感,也没有用哭天号地的悲怆来表达他的悲哀,更没有运用夸张华丽的词汇和意象来道出悲哀的意绪,他是冷静的,但这冷静又绝不是无情和冷酷,相反,作者的情感是浓烈的,但作者的这种感情是有节制的,是将心情平复下来之后,以素朴的语言和意象出之,因而,这样使得文章有一种含蓄的美,清澈的美。以平淡之语出之,又带给人一些自然的美,浑然天成,不见斧凿痕迹,就像苏轼所言,“当行于所当行,当止于不可不止”平淡之语和悲哀的意绪交融在一起,将文章的内容与作文的技巧结合起来,这种自然天成的风貌,凝藏着的是作者的心力和才华,确实是杰作!

  悲哀是贯穿全篇的,是文章的底色,是融在每一个字里面的。因没有将悲哀直白显露,而是以平和的姿态表现,这种悲哀并不伤人,将人引领至洞察人生的境界,主要的情绪是悲哀,但似乎是很远,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是遥远的悲哀。

  不禁想寻找作者悲哀的原因,是为什么会这种悲哀的呢?在看到暴雨季节归来的天鹅和乌鸦在夜幕降临前栖息在树上,炊烟在狂风呜咽中升起时,我分明感受到一种满足,但这满足是在外面世界的动荡与家的安定所带来的,一旦对这个“家”即归处有所疑问,那么幸福的源泉也就消失了。就像“麦穗”指向的是“坟墓”,“汗水”的滚烫也抵不住“雨水的冰冷”,“犁沟”挖开的就是“墓碑”的所在,于是,对人生产生了浓浓的失望,产生了悲哀,当发现外物并不可靠,因而不可依賴,给人幸福的安定感消失了,发现死亡是不能拒绝的,发现活在世上的理由仅仅是为了长久的安眠做准备,并且,人们对这样的归途并没有认知,每一个人都在热情地,从容地,义无反顾的走向死亡。每个人都奔跑着,向往寻找到幸福,但其实只不过又向死亡迈进了一步。

  看到小船漫游、灯蕊草和荷花漂浮的景象,人生漂泊,坎坷以及孤苦伶仃的感受会袭上心头,看着生命中的精彩一个个转身离开,虽有不舍,但终究无奈,当燕子停在芦苇上,作者竟然发现生命最后的依归仅仅是一棵芦苇,渐于虚无,生命的重量竟然只有使芦苇微微弯曲,轻的不能再轻。发现生命竟是这样的无力苍白。作者一步步地寻找人生的意义,最后发现生命的归途是迈向死亡,意义是虚无的,死亡才使人安定。从另一方面又发现了人生的美,就像不知道是谁说过的一句话,人生就好比是一幅粗制滥造的镶嵌在转上的图画,近看不到产生任何效果,远看才能欣赏出它的美妙之处。于是,作者又产生一种通达的快乐,但在这快乐之下,仍是那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淡淡的,清澈的悲哀!

  一切优秀的散文,其意境总是深邃隽永的,但往往很难一下子就能发现。因此必须调动所有感官、知识去敏锐地、认真地感受对象的形象特征和细节内涵。这就好比在江南园林中寻幽访胜,进愈深而景愈奇,能给人以渐入佳境的感受。散文与诗歌的意境不同,具体说来就是诗境尚虚,文境征实。诗境强调大胆想像与夸张,也允许虚构与概括,追求避实就虚的空灵,常给人以“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的美感;文境则大致相反,强调严格的真实,不允许夸张与虚构,追求避虚就实的真境界,常给人一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秋天的快乐》就是这样一篇意境优美和独特的佳作。散文是富于抒情的体裁,如果只是表达直白的感受,那么读者不仅不会理解那些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还会失去文学的美感。《秋天的快乐》通过大量的动作性的细节来营造现场感,“碰见”、“停下来端详”、“挥镰收割”、“用犁铧翻动”,农夫这样一种的动作,仿佛我们昨日才见过。当中用到的比喻,是经过作者的精心挑选的。比如这组用来表现秋日生命的逝去,“它如同我们的落叶般的岁月,它如同我们的落花般逐渐枯萎的年华,它如同我们的云彩般飞逝的幻想,它如同我们的逐渐变得暗淡的智慧,它如同我们的阳光般逐渐变得冷漠的爱情,它如同我们的河流般冻结的生命,同我们的命运有神秘的关联。用“落叶”、“落花”等形容岁月与年华,用“阳光般逐渐变得冷漠”形容爱情,看到这些字眼,我们在刹那间仿佛真的可以看到生命在徐徐坠落,也仿佛真的看到爱情像落日时的阳光就在你眼前慢慢地残忍地逝去,任凭你多么想挽留,终归是徒劳。这样不仅可以将秋天里生命的逝去的抽象情感具体化,还能让人感受到逝去的痛苦和无奈。这种淡淡的哀伤和空灵超脱让人不禁想起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画面,真实、哀伤却又那么美得如同仙境。

  《秋天的快乐》总能让我想起小时候,我那遥远的童年。总能想起那个剪了干净短发的孩子,喜欢着阴天和狂风的天气,喜欢蜷缩在没有人可以找到的角落看着泛黄的旧书……或许好的作品总是可以引起共鸣吧。

  参考文献:

  [1]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刘克敌,黄岳杰.在美的王国里轻轻呼吸[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3]夏多布里昂.墓中回忆录[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