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解读“雷雨”的化身——繁漪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下旬 热度: 15107
杨亚楠

  摘 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是一位以悲剧著称的剧作家,在其众多悲剧创作中尤以女性的刻画最为深入人心,较为突出的有《雷雨》中敢爱敢恨的繁漪,《日出》里在清醒中堕落的的陈白露,《原野》中充满原始蛮性的花金子以及《北京人》中具有惊人的爱心与耐力的愫方等。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本文主要以《雷雨》为例,探析剧中繁漪这一悲剧女性形象。

  关键词:曹禺;雷雨;悲剧;繁漪

  悲剧是悲痛的艺术,它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在我国古代的诗歌中常常强调以“悲”为美,草木凋零的萧索之悲;物是人非的变迁之悲;闺中怨妇的凄婉之悲;血染沙场的雄壮之悲……雪莱曾说:“我们最甜美的歌就是那些倾诉哀肠的思想的。”曹禺的悲剧美学正是通过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以她们各具特色的女性美,来诉说她们内心的痛苦和不幸;又从阴鸷低沉的生活中绽放出生命的色彩,展示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悲剧画面。曹禺以美的灵魂在深刻的痛苦中毁灭,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悲剧艺术魅力。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使人为美的撕裂而激起感情的激荡。所以,悲剧常常与美、崇高联系在一起。

  《雷雨》是曹禺创作的第一部戏剧,它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曹禺在《雷雨序》里,多次提到宇宙人生的残酷性:“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2]《雷雨》所体现的,正是“宇宙中斗争的‘残忍与‘冷酷”。“在《雷雨》里的八个人物,我最早想出的,并且也较觉真切的是周繁漪”。[3]作为剧中的灵魂人物,繁漪被称为《雷雨》中“最为炫目的一道闪电”。[4]在曹禺的笔下,繁漪敢爱敢恨,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爱情,面对周萍的背叛,发出“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是你的!”的呐喊。这是人被逼到走投无路时,所做的最后挣扎,但是这种挣扎是毫无意义的。她把自己的情感寄希望于周萍,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畸形的,况且周萍并没有真正爱过繁漪。最后被逼上绝路的繁漪,为了爱,把自己连她周围的一切都毁灭了。可以看出,繁漪身上流淌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原始的情绪”:不是爱便是恨。在她的身上,“一切都走向了极端,中间不允许有一条折衷的路。”[5]这也是曹禺戏剧中女性形象的一个共性:充满“蛮力”与“原始情绪”。这与作家本人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有关。曹禺早年的生活经历十分不幸,他刚生下来三天,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是一个潦倒的封建官僚,脾气暴躁,在家里经常发火大吵大闹,整个家庭气氛极其压抑沉闷。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得曹禺自幼敏感、多疑、处处谨慎小心,同时又感到非常孤独寂寞。成年以后的曹禺依然这样,不爱讲话,耽于幻想,对外界的评论特别敏感。新中国成立后,曹禺的名声地位高了,却更加在意别人的评论,尤其重视领导对自己的看法与态度。戏剧创作上的自信心衰减了,写戏更多是为了配合形式或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1983年,黄永玉先生与曹禺有过通信,其中一封黄永玉对曹禺有非常激烈的批评,他说:“你是我极其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可见曹禺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一个天性脆弱的知识分子,却在《雷雨》、《原野》、《北京人》中一再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这也许就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所谓补偿心理。曹禺之所以特别向往“蛮力”,正是出于他自身的心理缺陷。

  剧中的繁漪,厌倦了周家单调庸俗的生活,难以忍受阴沉压抑的气氛,加之精神上的苦闷,得不到周朴园的理解和关爱,所有痛苦的潮水一齐向她涌来,她力求摆脱这一切。可是不管她怎样挣扎都难以摆脱这“黑暗的坑”,只会越陷越深。于是就有了“挣扎”与“残酷”的发现。曹禺说:“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6]他们一个抓住一个,揪成一团,“正如跌在沼泽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在死亡的泥沼里”。[7]所以他说:“在《雷雨》里,宇宙正向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发现,在鲁迅在《阿Q正传》中早有察觉。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基本生存欲求不能满足的生的困恼、无家可归的惶惑、面对死亡的恐惧等,为摆脱绝望的生存环境而做出的“精神胜利”的选择,却使人坠入更加绝望的深渊,于是,人的生存困境就是永远不能摆脱的。这里,曹禺是对生存困境这一现状的重新阐释和另辟蹊径。既包含了对人无论是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生存状态的发现,同时又表明了,作者对宇宙间压抑人的本性、人又不可能把握的某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无名的恐惧。

  《雷雨》自上映以来,繁漪一直是个颇具争议人物。她美艳动人,性格上有自私、阴鸷的一面。为了爱情,她可以不择手段地阻挠周萍与四凤的感情,甚至不顾颜面、悄悄地跟踪周萍。为了爱她可以 “如一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但是当她的爱不能实现时,她的恨同样也是让人很可怕的,她可以“不声不响的恨恨地吃了你”。终于因为她的情感爆发,周朴园想要建立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8]崩溃了。繁漪对压迫的反抗、对自由意志的追求,是出于她身上的原始的蛮性,是完全不考虑后果的。沈从文曾说:“人被压迫了,自然要反抗,可是若只有反抗而殊乏温情,或者说没有爱意的反抗,也应该是一种缺乏。”相比之下,繁漪的爱与恨都太过残忍。她对周萍的爱并没有出现高于情欲的个性要求,从她对周萍的过分依赖与执着,可以看出她个性的丧失。

  其次,繁漪虽然在心理上排斥周公馆,但她并未做出任何实际行动,如像娜拉那样掌握自己的命运,冲出封建旧家庭、追求个性的独立与解放。即便是繁漪像娜拉一样走出家门,又如何?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告诫学生,娜拉走了以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虽然精神层面摆脱了封建藩篱的束缚,但妇女的解放首先要解決的是经济上的独立。而事实上,繁漪对周公馆是存在依赖的,在“张个人”方面,她远不如娜拉那样坚决和彻底。她只有在自己走投无路时,才有摧毁一切的盲目反抗,将一切有罪的、无辜的人燃烧在她愤怒的烈火中,将他们化为灰烬。在她的身上,交织着人类“最不忍的爱和最不忍的恨”。这样看来,繁漪的形象更接近于古希腊悲剧中报复一切的美狄亚,为了复仇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牺牲自己。

  另外,繁漪明知道周冲喜欢四凤,却对儿子的选择横加干涉,提醒周冲说:“她始终是个没受过教育的下等人。”[9]并决然地说:“我的儿子要娶,也不能娶她。”繁漪对四凤的偏见,显然不是出于对四凤的憎恨,因为周冲与四凤相爱对她是有利的。这恰恰反映了繁漪的封建等级观念、门第思想。繁漪自己就是封建婚姻的不幸牺牲品,但她仍旧以门当户对的封建标准干涉周冲的婚姻。因此,在繁漪身上并未完全表现出“反封建个性解放的主题”。传统文化的积淀对她的思想和行为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使她的意识深层,还潜伏着某些软弱、妥协的因素,她在潜意识中仍然备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这也是繁漪区别于西方悲剧中的女性性格,而呈现出民族悲剧美学内涵的独特之处。

  曹禺在塑造戏剧中的女性时,着重发掘她们精神的痛苦。她们对自身的痛苦是清醒地感觉和意识到的,她们的心灵在痛苦中挣扎,都想摆脱这痛苦和不幸,却绝望地发现自己无路可走。他们清醒的灵魂最终只能掉进痛苦的巨大深渊。所以有人说:“曹禺的悲剧是用心灵的泪水汇成的一片痛苦的海洋。”

  参考文献:

  [1]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1925年《雨丝》周刊第15期,第26页。

  [2]曹禺:《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120.

  [3]曹禺:《〈雷雨〉序》,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4.

  [4]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0.

  [5]钱谷融:《雷雨人物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17.

  [6]《〈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213.

  [7]《〈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213.

  [8]朱栋霖:《论曹禺的戏剧创作》,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2.

  [9]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 曹禺戏剧新论》[M].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2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