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冰山效应;读者参与;意识流;象征手法;重复修辞法
这是一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说“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的译文。译文取自陶洁先生主编的高校教材《美国文学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译文中的注释也大多参照该书的注释。这篇小说选词质朴无华,通俗易懂,但却字字精选,意味深长,典型地表现了海明威的“冰山效应”风格。除此之外,作者还采用了象征手法、读者参与、意识流等手法鼓励读者积极参与解读,努力捕捉小说意义,达到最大阅读效应。重复修辞法也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作者用此修辞法来突出主题。
小说的背景是现代西班牙某城市的一个小咖啡店,时间是深夜。人物只有一位老人顾客、一位中年侍者和一位年轻侍者。情节十分简单:夜深了,老年顾客还在喝酒不愿离去,年轻侍者不耐烦,中年侍者耐心而富有同情的等待;老人和年轻侍者走后,中年侍者陷入沉思,难以入眠。但如此简单的情景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传统价值观分崩离析,人们陷入混乱、虚无主义的困境,在黑暗中寻求光明、整洁和秩序,这一重大主题。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进行人物刻画。例如,用士兵衣领上闪闪发光的铜号码,暗喻“闪闪发光者未必尽是金”这一英语谚语,暗指那个士兵虽然英武帅气,但对身边的人漠不关心。他自私、冷漠,大步流星忙着要做的事,身边的女友是否能跟上他不管不顾,使那个姑娘要小跑(hurried beside him)才能跟上他。读者参与特别表现在两位侍者的对话上。两人的对话篇幅很大,但大多对话并未标明说话者,读者不得不前后反复细读,深入思考,根据人物性格特征判断讲话的人是谁,在此过程中自然一次次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意识流表现在那一大段中年侍者的自我对话中。这段原文有些句子没有标点,译者便于读者阅读在译文中加了标点。这种不加标点的句子是意识流的一个特征,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年侍者陷于深思时的意识流动。重复修辞法突出表现在题目里“清洁、明亮”这两个词上,它们不仅是题目,而且在文中出现在中年侍者对咖啡店的赞扬中和思考中,最后又出现在结束段中,强调地表现了现代人对方向和秩序的渴望。作者对细节的选择也匠心独到,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反映出人物个性。举例来说,那个年轻侍者厌弃老年顾客,给他倒酒时对着他说“你就该上周自杀死了”,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的自私、冷漠已经到了冷酷的地步。 而他给老人倒酒时有意将酒倒出杯外的细节又与老人整洁、从不洒酒的习惯形成对照,说明真正邋遢的是他本人,而非他所厌恶的老人。年轻侍者以自己的不整洁否定老人的整洁,正反映了他自我中心、自利、自义的现代价值观。
译文:
一个清洁、明亮的地方
厄内斯特﹒海明威著
译者:王屹
夜已深, 咖啡馆里人去楼空, 只剩下一位老者坐在电灯光下的树荫里。白天街上尘土飞扬,而夜间的露水使尘埃落定。老人喜欢晚间坐在那里,因为他虽耳聋却能感到夜间的寂静。咖啡店里的两个侍者知道老人有些醉了,也知道他是个好顾客,但喝得大醉时也会忘记买单
而离去。所以,两人不时地注视着他。
“上周他企图自杀,”一个侍者说。
“为什么?”
“绝望了。”
“为何事?”
“不为什么。”
“你怎么知道他不为什么事?”
“他很有钱。”
那两个侍者坐在靠近咖啡店门口的一张桌前,看着门廊上那些空桌子和树荫下老人的那张桌子,风吹着树轻轻摇曳。一个年轻的姑娘和一个士兵从街上走过,街灯照得士兵衣领上的铜号码闪闪发光;姑娘头上什么也没带,小跑着走在他身边。
“卫兵会逮捕他,”一个侍者说。
“只要得到他想要的,逮捕又有什么关系?”
“他最好快离开街上,要不然卫兵就会抓住他,五分钟前他们才过去。”
树荫下的老人用玻璃杯敲打了几下茶碟,年轻些的侍者走了过去。
“你要什么?”
老人看着他说: “再要一杯白兰地。”
“你会醉的,”侍者说。老人看着他,那个年轻侍者就走开了。
“他会整夜呆在这里,”年轻侍者对同事说,“我困了,我都是凌晨三点才睡觉。他就该上周自杀死了。”
他拿了瓶白兰地,又从柜台取了个茶碟,大步走到老人桌前,给杯子倒满了白兰地。
“你就该上周自杀死了,”他对着耳聋的老人说。老人动了动手指时:“再倒些。”侍者继续往杯里到,白兰地顺着杯子流到老人桌上那摞茶碟上。“谢谢,”老人说。年轻侍者拿着白兰地瓶走进咖啡店,又坐到同事旁边。
“他已经醉了,”他说道。
“他每晚都喝醉。”
“他为什么要自杀?”
“我怎么会知道。”
“他是怎么自杀的?”
“用绳子上吊的。”
“是谁救了他?”
“他侄女。”
“他们为什么要救他?”
“怕他的灵魂不能得救。”
“他有多少钱?”
“很多。”
“他可能有八十岁。”
“我想有八十了。”
“巴不得他赶快回家,我每天凌晨三点才睡。那人几点睡觉?”
“他睡得晚是他喜欢那么做。”
“他太寂寞了。我不寂寞,有老婆在床上等我。”
“他也有过老婆。”
“现在给他个老婆也没用。”
“这不一定,也许有个老婆他会好些。”
“他侄女在照顾他,听说她对他卡得很死。”
“我知道。”
“我可不想活那么老,老人邋遢。”
“那可不一定,这位老人就很整洁,他从不洒酒。哪怕像现在这样喝醉了也不,你看。”
“我才不想看他呢,巴不得他赶快回家,他根本不管那些不得不工作的人。”
老人的目光从杯子移到广场,从广场又转向两位侍者。
“再来一杯白兰地,”他指着杯子说。那个急着回家的侍者走了过去。
“喝完了,”他说道,句法是那些蠢人对醉酒的人或对外国人才用的省略句式,“今晚没了。关门了”
“再来一杯,”老人说。
“不,完了。”侍者用毛巾擦着桌边,摇着头。
老人站了起来,数数茶碟,从口袋掏出一个皮钱包买了单,留下半个比塞塔的小费。
侍者看着他走到街上,老人步履蹒跚,但很有尊严。
“你为什么不让他呆在这里喝酒?”那位不赶着回家的侍者问,两人在上门板。“现在还不到两点半。”
“我要回家睡觉。”
“晚一个小时,那有什么关系呢?”
“对我比对他要重要多了。”
“一个小时对谁都一样。”
“你说起话来就像自己是个老人,他可以买瓶酒回家喝嘛。”
“那不一样。”
“是不一样,”那个有妻子的侍者说,他并不想不公平,只是急着回家。
“你呢?你就不怕比平时回家早了?”
“你在侮辱我吗?”
“没有,老弟,开个玩笑嘛。”
“不怕,”急着回家的侍者站起身来说,“我自信,我很自信。”
“你有青春,自信,还有工作,”中年侍者说,“你拥有一切。”
“你缺什么呢?”
“除了工作外,什么都没有。”
“我有的你都有。”
“不,我从不自信,也不再年轻。”
“好了,别胡扯了,锁门吧。”
“我是那些晚上喜欢待在咖啡店的人,”中年侍者说,“和那些不想睡觉的人待在一起,和那些需要盏灯过夜的人待在一起。”
“我想回家上床。”
“我们是两种不同的人,”中年侍者说,他还没穿衣准备回家,“这不仅仅是个年轻不年轻,自信不自信的问题,虽然这两样东西都很美好。每天夜里我都不愿关门,因为也许有人需要这个咖啡店。”
“老兄,有很多酒吧整夜开门。”
“你不明白,我们这里是个清洁愉快的咖啡店,灯光明亮,灯光很好,而且现在还有树荫。”
“晚安,”年轻侍者说。
“晚安,”中年侍者说。他边关电灯边与自己继续对话。当然是灯,但也需要地方清洁、愉快。不需要音乐,当然不需要音乐。你也不可能站在酒吧前保持尊严,虽然深夜只有酒吧可去。他怕什么?不是害怕或恐惧,就是他很了解的虚无。一切都不过是虚无,人也是虚无。正是因为虚无才需要灯,需要清洁和秩序。有些人活在虚无中却不感到它,而他知道它,一切都是虚无,所以,既然,虚无;所以,虚无;所以,既然,虚无。我们的虚无,我们就在虚无中,愿你的名虚无;愿你的国虚无;愿你的旨意在虚无中正如在虚无中。我们日用的虚无赐给我们,虚无我们的虚无,如同我们虚无我们的虚无;虚无我们不要成为虚无;但救我们脱离虚无;既然虚无。赞扬虚无充满虚无;愿虚无与你同在。他笑了笑,站在一个酒吧台前,台上有个蒸汽压力咖啡机。
“你要什么?”
“虚无。”
“又是一个疯子。”酒吧侍者说着转过身。
“要一小杯。”
酒吧侍者倒给他。
“灯光很明亮,也愉快,但吧台没有擦亮,”中年侍者说。
酒吧侍者看了看他,没有回答,夜太晚了,不想对话。
“再要一杯葡萄酒吗?”
“不,谢谢”中年侍者说,然后走了出去。他不喜欢酒吧、酒店。一个清洁、明亮的咖啡店迥然不同。现在,他不想继续思考,只想回到自己的房间,躺在床上,等天终于亮时才会睡着。他对自己说,毕竟这可能仅仅是失眠,很多人都会如此。
注释:
基督教认为自杀是一种犯罪,是对上帝行为的干预。
顾客根据茶碟的数量计算自己要了多少杯酒。
比塞塔是西班牙的货币单位。
中年侍者在开玩笑,暗示年轻人回家比平时早可能会撞上妻子偷情。
这是一段模仿基督徒的主祷文,其中的名词和动词等诗词被“虚无”取代,表明一切事物和行为都是虚无。
参考文献:
[1] AS Hornby, 李北达 Oxford Advanced Lera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M]. 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
[2]董衡巽. 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3]陶洁. Selected Readings in American literature[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11-117.
[4]杨仁敬.海明威在中国[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5]郑易里.英华大辞典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