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解读《一地鸡毛》中的豆腐意象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下旬 热度: 15402
刘怡

  摘 要:在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中讲述了知识分子小林的故事,豆腐作为这个故事的开端,在整个小说中也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豆腐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将不同事件连缀成线起着线索作用,豆腐也因为其自身的内涵,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豆腐的变质象征的也是人的变质。通过豆腐传达出了当代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生活的灰色精神状态。

  关键词:一地鸡毛;豆腐;变质;小林

  《一地鸡毛》是新写实主义作家刘震云的代表作,它描写社会底层知识精英的日常生活,而不管知识精英的学生时代里有多少诗意的生活,在现实生活里,却终究是离不开吃喝拉撒睡、柴米油盐这些日常性的生活。在《一地鸡毛》中几乎没有与社会性事件关系密切的事情,它主要着眼于生活中的琐碎事情,《一地鸡毛》从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开始写起,然后再写到上班迟到,老婆生气,保姆的斤斤计较,老婆想要调动单位,老家来人,孩子看病,辞退保姆,老婆单位通班车,孩子入托,买白菜,帮小李白卖鸭脖子,瘸腿老头求助以及送礼。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的琐碎事件占据了个体的生活中心,豆腐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将不同事件连缀成线起着线索作用,对豆腐的描写也超出了它们自身的内涵,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

  一、豆腐的线索作用

  在小说的开头就是:“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由豆腐变馊这件事开始,讲述了许多后续的很多事件,例如保姆的无动于衷和不尽责,小林老婆和小林因为豆腐的争吵。这些几乎都是由这块馊了的豆腐开始的。宋剑华在评论《一地鸡毛》时曾说:“我向来主张读懂一部作品,理解文本中所出现的第一个‘意象,是把握作家创作思路的重要前提;因为作家既然去人为地设定这一意象,并有意将其放在篇首的显赫地位,那么它就一定具有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这开头的一句话而且是单独成段,是个故事叙事的中心线索,应该说后续展开的所有事件和人物,几乎都与那斤变了味的“豆腐”,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

  (一)豆腐和国家体制

  首先开头写“一斤豆腐有五块,二两一块,这是公家副食店卖的。个体户的豆腐一斤一块,水分大,发稀,锅里炒不成团”,这里的豆腐有公家和个体户之分,豆腐就已经有了出身的分别了,何况是人呢?同时,借这个豆腐价钱和质量来为后文小林赶早排队去买豆腐埋下了伏笔。这里还有个隐性的伏笔,那就是公家的豆腐是有价无市,但相比之下同为国家体制内的小林就活得没有那么如意了。在后文中,作为“国家干部”的小林反而不如作为个体户的小李白活得滋润,这人与物的异化早在开头就埋下了伏笔,“豆腐”与人的相互印证也深刻地反应了现实社会的无奈。

  (二)豆腐和保姆

  小林将豆腐没有放在冰箱里,而小林家的保姆也没有放进去,反而一股脑把责任推给了小林。热天里豆腐不放进冰箱的话容易坏,这个事实作为保姆应该是再清楚不过了,但她却一点都不心疼,对于小林老婆的指责也不买账。本来保姆的职责就是料理好家中的生活事务,但她却对自己没有把豆腐放进冰箱里这样的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推给了小林。从这样一件小事中,足以看出保姆的挑剔失职。文中写到:“保姆因嫌小林家工资低,家里饭菜差,早就闹着罢工,要换人家,还是小林和小林老婆好哄歹哄,才把人家留下。”保姆作为一个家庭里唯一能够帮助小林夫妇照顾孩子的人,自然就具有了话语权。在现实的社会中,只要有权力就有了话语权,保姆能帮助照顾孩子,因而就具有话语权,也正是这个话语权使她敢做出与保姆职责不相符的事情。

  一般来说, 话语的主人在自己的地位、身份和资源方面都是“强势” 的, 他们会产生优越的话语权意识, 极少数者甚至会滥用或占用话语权,保姆作为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就会依仗着自己的话语权而去要求更多,后文中保姆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在孩子感冒时却先给自己下面,还在面条里卧了个蛋,全然不管当时在身边玩水的孩子。保姆已经丧失了自己的职责之心,在文中保姆吃的比小林夫妇要好,甚至有时比孩子吃的还要好,在这种情况下,小林夫妇也只能忍气吞声,这种身份地位的颠倒似乎再一次预示了这个社会的畸形。

  只要有话语权,就能掌握主动权,这一点在小林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小林还不具备话语权处处受制于权力,需要搬着可乐求另一个单位的头头帮着调动小林老婆的工作,但当查水表的老头求小林帮忙批一个文件,小林就从受制于话语权的困境中转换成使用其话语权的境地,话语权的威力可见一斑。

  保姆放任豆腐坏掉的事件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发生在小林家的一件小事,但由此折射出来的话语权问题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上到官员,下至保姆,只要有权力就有话语权,就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为自己行使便利。

  (三)豆腐与大学生

  买豆腐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在文中对于买豆腐这一事件的描述是这样的:“排队也不一定每天都能买到豆腐,要么排队的人多,赶排到了,豆腐也卖完了;要么还没排到,已经七点了,小林得离开豆腐队去赶单位的班车。”小林一大早去买豆腐,这次好不容易买到了却错过了去单位的班车,因而急忙把豆腐放在了门口就去赶公共汽车上班,但还是迟到了。祸不单行,他本来以为考勤的是大学生不会记名,但这个大学生却格外的较真,“看他八点没到,就自作主张给他划了一个迟到”。新来的大学生并不知道与同事处好关系的重要性,殊不知已经一开始就得罪了人。

  由一个豆腐,就引出了这样另一个人物——大学生。这个大学生不仅仅是较真那么简单,他还很有热情,这一点在后文中就有提到。在后文提到小林没有看成世界杯足球赛时,第二天一到单位,新来的大学生就去征求他的意见。大学生正是年轻的时候,就像小林年轻时一样,“看得脸红心跳,觉得过瘾,世界级的明星,都能说出口”,但小林对对于前来讨论的大学生,却恶狠狠地说:“一个xxx的足球,有什么看的!我从来不看足球!”,从这个大学生的身上仿佛能看见小林以前的影子,爱看足球,爱较真,爱说大实话,就像小林后文对自己以前的总结“刚来单位时那么天真,尽说大实话”。作者在文中给这个大学生的笔墨不多,但仅从这两个事件就可以看出大学生初入社会的热情和激情都还在,与如今被生活打磨得默默无闻的小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我们似乎可以预见到这个大学生的未来,似乎也像那个被小林遗忘在门口,而没有放进冰箱的豆腐一样,最后“变质”成小林那样的现实和功利。

  二、豆腐自身的象征意义

  除了作为小说的行文线索之外,豆腐也因为自身的制作方法和形态有着其象征意义。作者在选择这个意象方面有着他的独具匠心之处。众所周知,豆腐是由豆浆转换来的,往洁白的豆浆里面点入盐卤或者石膏浆, 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结为豆腐。这个过程就像人一样,在自然环境中放得久了,受到某些“诱惑”变化,必然会发现不可逆转的“质变”过程。正如开头的豆腐事件里,小林对于自己忘记把豆腐放进冰箱后的自嘲:“大热的天,哪有不馊的道理?”豆腐会馊,人也一样。人在现实社会这个大熔炉里,又有多少还能坚持本心?不只是小林,小林的老婆小李和那个卖板鸭的老板小李白,从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但如今在现实生活面前,都被磨去了棱角,沦为了平庸的小市民阶层,从前的理想早已烟消云散。

  从文中的只言片语能看出小林曾经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青年,文中写到“过去临睡觉前,小林有看书看报的习惯,动不动还起来记笔记。但现在一天家务处理完,两个眼皮早在打架,于是这一切过程都省略了。”对于知识的追求早已变成金钱压力下的牺牲品,生活的诗情画意变成了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样琐碎的小事。而小林的老婆小李,“没结婚之前,是一个文静的、眉目清秀的姑娘……哪里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再如小李白,当小林问他还有没有在写诗时,他回答说:“那是年轻时不懂事!诗是什么,诗是搔首弄姿混扯淡!如果现在还写诗,不得饿死?”这三个人物青年时期都是不被世俗浸染的知识分子,也有着自己的理想,但迈入社会后,理想遭遇现实的物质冲击时,只能屈服于现实。

  小林夫妇和小李白虽然都是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同时也都是现实生活当中最普通的小市民,作为知识分子精英气质早已不复存在。作者选取这三个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并将他们置放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让时间去打磨掉他们身上的固有锐气,只能像“市井阶层”那样去适应环境而平庸地“活着”,似乎生活才是他们唯一的目标。从这三个人物的变化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这个社会的变化,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当中,物质需求是基本,但更高的应该是精神层面的需求,作为大学生的小林三人进入社会后,物质的需求成了最基本的需求,一腔热血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早已变成馊了的豆腐。

  小林三人不断地改变适应着,也以个性的丧失、崇高的消解为代价换取生存的筹码。小林的老师因病进城看病顺道来小林家看望小林,但小林的老婆却以为是来蹭饭吃,不想招待他。但看到小林的老师带了价值八十多块的香油,还是不情愿地做了饭。小林的老师在小林小的时候曾经救过落水的他,还将自己的棉袄脱下来给小林暖身体。在那个时代,农村里没有经济的计较,有的只是单纯的热心肠和善良的心。但在如今的现实中,小林没有能力去帮助老师,但正如他自己所说——“谁不想尊师重教?我也想让老师住最好的地方,逛整个北京,可得有这条件!”但没想到,这一次师生的相见竟成了最后一次见面。在老师回去没多久,就得了肺病死了,而老师死前还嘱咐自己的儿子给小林写信表示感谢。小林知道这个消息后,难受归难受,但是他也清楚地明白,“死的已经死了,再想也没有用,活着的还是先考虑大白菜为好。”如果说小林在现实生活中为了物质利益已经丧失部分的尊严,可以说老师的这一事件表明他的情感也日益淡漠了,小林在被动适应现实,接受现实的打击、磨砺之后,又升华到了一种新境界,即出于主动地去适应、融入现实生活的人情世故规则,并最后运用得得心应手,为自己挣得物质上的利益。此时的小林,是在主动地加速精神世界的失落,并完完全全地融入世俗生活。像小林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在社会中不断地与自己的原则妥协,最终因此导致社会的人性的屈尊和丑陋的放大,他们的存在无疑是当代人存在的一个缩影,深刻地反映出当代人存在的灰色和黯淡。

  三、结语

  人在社会的变质就像豆腐的变质一样,豆腐的变质折射出的是人精神的变质,传达出人在承受世俗琐事下的不堪重负的焦虑无力感。它反映出了现代知识精英在生存环境中卑微而无奈的尴尬处境。在这样一种现实中,不仅仅是知识精英,还有其他许多社会阶层的人们,都像豆腐一样变质了,丢失了自己的理想和原则,沦于平庸的小人物。就像小林在小说中所说“过去你有过宏伟理想,可以原谅,但那是幼稚不成熟,不懂得事物的发展规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林,一切还是从馊豆腐开始吧”,我们读到的不是欣慰,是无奈和字里行间弥漫的浓浓的悲哀感,这是小林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注释:

  宋剑华.论《一地鸡毛》——刘震云小说中的“生存”与“本能”[J].文艺争鸣,2010(11):100-106

  冯广艺.论话语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第4期).

  刘震云著. 一地鸡毛.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01.第47页

  刘震云著. 一地鸡毛.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01.第48页

  刘震云著. 一地鸡毛.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01.第6页

  刘震云著. 一地鸡毛.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01.第7页

  刘震云著. 一地雞毛.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01.第42页

  王坤.生存困境的悲哀:《一地鸡毛》中的意象解读[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1,(第8期).

  刘震云著. 一地鸡毛.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01.第22页

  刘震云著. 一地鸡毛.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01.第55页

  刘震云著. 一地鸡毛.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01.第8页

  参考文献:

  [1]冯广艺.论话语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刘震云著. 一地鸡毛[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01.

  [3]王坤.生存困境的悲哀:《一地鸡毛》中的意象解读[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1,8.

  [4]韦纳斯.世俗人生中的灰色精神状态:浅析《一地鸡毛》中的人物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9.

  [5]王肖玲.《一地鸡毛》的意象解读[J].岁月·下半月, 2011,11.

  [6]宋剑华.论《一地鸡毛》:刘震云小说中的“生存”与“本能”[J].文艺争鸣,2010,11.

  [7]黎保荣,胡宛君.日常生活对理想家园的入侵:鲁迅《幸福的家庭》中的“劈柴”意象与刘震云《一地鸡毛》中的“豆腐”意象的内涵及功能比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7.

  [8]潘惠敏.新写实小说的市民形象分析:以《烦恼人生》和《一地鸡毛》为例[J].电影评介,201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