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思维的深刻性
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率性和适应历史高考的需要,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终身受用的长远之需,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方面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面对在教学中的困惑,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显的尤为重要。
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是最富有个性化的一个领域。但是教师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教学经验积累等方面的不同,再加上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富有个性的思维培养的方式方法,既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中学历史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首先历史学科具体性、过去性、广泛性、时光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形象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比较重视历史的知识性,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绎历史,于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变得索然无味。这一现象的产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忽视了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形象思维是典型的再造,是选择和构思的统一,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典型是在多级的选择和构思中形成的。留下有用的,抛弃无用的,勾勒成一幅真实的画卷,以反映历史的过去。当学生能用形象思维去捕捉过往的历史时,想象、直觉、联想等能力就会奔泻而出,这极大地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
其次,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赵恒烈先生认为:“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再造景物、人物以及场面的形象,并且要充分地运用图像材料,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身边的素材出发去塑造遥远的过去。”因此形象思维形成,取决于教师能否成功地再造历史形象。而历史形象的再造,又离不开生动的史 实、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历史教具。因此,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归根结底,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史料的积累,语言艺术的提高和直观教具的运用。
一、注重史料的积累,充实教学内容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积累丰富的史料是治史的基础,提出撰写历史必须“征求异说,采摭群言”。同样作为一名 历史教师,也需要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为自己提供一个深厚坚实的知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证博引,生动有致,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才能利用古籍中,文史兼优,叙事生动的史学著作中生动的史实配之以娴熟的教技,游刃课堂 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语言修养,提高教学艺术
高尔基曾把语言称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对“舌耕”为业的教师来说,语言表达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作为一个教师,即使是满腹经纶,如果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优美感人的故事也会黯然失色。因此,提高 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前提。但教师语言表述要求:
(一)准确严谨,具有科学性
历史语言不可以有虚构和奇特的夸张,历史语言追求历史的真实,谈古论今,叙事议人,必须言之有据,决不能为了追求生动性而失去科学性。
(二)注意文采,富有情感性
孔子主张文章应该注意文采,同样,语言也应注意文采。教学语言的文采,除了文字修辞外,还应该形象生动,声情并茂。
(三)通俗易懂,力求口语化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这种学风无论是在 教学中,还是在科研中,都值得我们大力提倡。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有了过硬的语言功夫,才能动情引趣,将波澜壮阔 、绚丽多彩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于课堂。
三、运用直观教具,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生动的语言不能取代直观教具。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只要有可能,应该用感觉去接受 一切东西。”在历史教学中,可供利用的直观教具很多,有实物、模型、图片、地图、表格以及各种音像设备。这些直观教具可以从不同角度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促进其形象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动中学,注重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由大到小,由浅入深的形象描述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特别要重视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思考问题的深度,即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揭示历史事件内在本质的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需要灵活多样的就学方式,形象到抽象,层层深入,训练学生在熟识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理性思维。
近年来文科综合考试试题体现了“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原则。往往在出题时给出新材料创设新情景,适当增加了一些应用型、能力型的题目,强调以能力立意,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思维必须具有多维度的广阔性。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指围绕矛盾的核心、展开自由广泛的想象与联想、尽量去弄清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矛盾的本质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