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骄”在现代汉语中有着多种义项,但在不同的辞书记载中其义项却不尽相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本文则是针对“骄”的几个义项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其义项的来源及其历史演变,并从认知理论入手对其词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骄;义项;副词
“孰与雄奢骄贵,逞欲矜意贪灵好奇,恃力夸资?”(《全唐书》卷一00)本句中的“雄”已在《隐喻与极性程度副词“雄”的形成》一文中被论证具有程度副词用法,且其语义相当于“很”、“非常”、“特别”等。在本文中就不再赘述“雄”的程度副词的形成过程,引用此例句是想通过“雄奢骄贵”这个词语来探讨“骄”字的词义,是否与“雄”的用法有共同之处,也就是说“骄”是否与“雄”有着一样的程度副词的用法呢?由于“雄”的程度副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了,但是其用例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均有大量的存在,所以本文以“雄”的研究为指引,对“骄”的身份和用法加以分析和研究。
一、 “骄”的用法及其辨析
“骄”在现代汉语中是常用且常见的一个字。如“骄傲”“骄兵必败”“骄阳”等。通过查找《古汉语字典》,其中“骄”的义项有四个。分别是:
①<名>(马)高大健壮。《诗经<卫风>(硕人》:“四牡有骄。”
②<形>旺盛;强烈。王安石《孤桐》:“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③<形>高傲;自大。《张衡传》:“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④<动>对……傲慢无礼;傲慢对待。《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⑤<动>宠爱;娇惯。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少加孤露,母兄见骄。”
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中收录的“骄”的意义是:
①骄傲,戒~戒躁,胜不~,败不馁。
②<书>猛烈,~阳。
由此可见,“骄”的使用多为名词、形容词以及动词,且义项由古至今发生了些微变化。为了对“骄”的用法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笔者查阅了《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等多本辞书,对其中收录的“骄”的义项进行了比较,发现在不同的辞书中收录“骄”的词性和用法均有不同。但是在查找的所有辞书中均未收录具有副词义的“骄”的义项。
二、“骄”的历史演变
《说文·马部》:“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凡马之属皆从馬。”马是一种会昂首怒吼的动物。勇武无比。字形像马头、马鬃、马尾、四足的造型。所有与马相关的字,都采用“马”作边旁。所以“骄”亦是与马有关的字。
乔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乔,站得高而弯曲。字形采用“夭”和有所省略的“高”会义。《诗经》上有诗句唱道:“南方有高而曲的树木。”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乔,高而曲也。爾雅釋詁,詩伐木時邁傳皆曰。喬,高也。釋木曰。上句曰喬。句如羽喬。漢廣傳曰。喬,上竦也。按喬不專謂木。淺人以說木則作橋。如鄭風山有橋松是也。以說山則作嶠。釋山銳而高嶠是也。皆俗字耳。許云高而曲,卽爾雅之上句如羽。木有如是者。他物亦有如是者。从夭。从高省。會意。以其曲,故从夭。巨嬌切。二部。依小徐本無詩曰南有喬木六字。
“骄”从马,声乔,故其本意应该是形容马的高大壮健。从以上各种工具书中的义项可以看出,“骄”的义项应是发生了概念隐喻,隐喻认知观认为,把一事物比拟成和它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用具体来说明抽象,个别说明一般,或者把深奥的道理用一个浅显的事例来说明,这在生活当中无处不在,人类认知的概念、推理、范畴等的形成都离不开隐喻。通过隐喻方式可以使词产生多义性,其过程是:某种比喻方式长期运用,从而把临时义固化在一个词上,成为一项派生义,单义词因此转化为多义词。Lakoff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骄”从其所指来看,表示马的高大雄壮。如:《诗经<卫风>(硕人)》:四牡有骄。《诗》曰:“我马唯骄”。之后修饰域扩大到了人类,由于马高大而壮健所以会产生马背拱起,不让陌生人骑的情形,由此则隐喻为自大,傲慢之意。如《张衡传》:“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春秋·国语》:其君骄而多私,胜敌而归,必立新家。古汉语中的“骄”通“娇”,《说文》:“娇,姿也。从女喬聲。舉喬切”。女子可怜可爱的姿态。字形采用“女”作边旁,采用“乔”作声旁。”如:《孙子·地形》:“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宋叶适 《绩溪县新开塘记》:“故为之买田掘之,又为之买楗桩木石与之,如父母待骄子然。”邵燕祥《我们架设了这条超高压线》诗:“我们是时代的骄子,伟大的后人的先人。”此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得到规范。
当“骄”的修饰语进一步扩展到动物域以外的对象时,词义继续发生演变,如:“骄阳”指“猛烈的阳光”,“骄代”意为“骄奢的时代”,“骄色”为“骄矜的神色”等等。虽然这些被修饰的概念范围扩大了,但是它们都保持着“骄”的“大”的意义。“骄”的语义发生不同的映射,可以是向名词、动词,也可向形容词发生映射。“
“骄”修饰与生命有关的名词的时候,意为“骄傲、自大”。“骄兵” 即骄傲而轻敌的军队,“骄人”即“傲慢自大的人”。“骄虏”为“骄横的胡虏”。这其中都隐含着人因为自大而表现的无所畏惧,因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骄傲的姿态。
①“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於敌者,谓之骄兵。”(《汉书·魏相传》)
②“捐贫贱之故旧,轻人士而踞傲者,骄人也。”(《抱朴子·行品》)
③“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沈佺期 《王昭君》)
“骄”置于动词之前,则表示其后动词意义的一种高大强势的状态,“骄诈”为“骄傲诡诈”,“骄战”为“恃强而战”,“骄偷”为“骄傲怠惰”,“骄行”为“以雄健姿态行进”。
④“馀杭生 公然自诩,意其为文,未必尽无可观;而骄诈之意态颜色,遂使人顷刻不可复忍。(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
⑤“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
⑥“今也七十,靡有骄偷;亦足以归,无怍斯邱。”(叶适《祭中州处士李公文》)
⑦“骏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李白《陌上赠美人》)
“骄”置于形容词之前的使用用法最多、最常见。“骄美”、“骄弱”“骄艳”“骄黠”“骄躁”“骄贵”“骄奢”“骄侈”“骄富”“骄慢”“骄凶”“ 骄恶”“骄贪”“骄荣”“骄顽”“骄丽”。此类词语是“骄”的形容词义项和形容词一起连用,当其后的形容词意义和“骄”相接近时,二者可以构成一个并列式复合词。当其意义与之不相近,不能与“骄”构成并列复合词形容词时,那么构词的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骄”的“大”的义素得到进一步的虚化,成为表示形容词性状副词。
三、“骄”副词义项的形成
“骄”从马,声乔,故其本意应该是形容马的高大。其引申的义项均在此意基础之上隐喻引申而来。其义项的形成机制则是隐喻认知理论。
从《隐喻与极性程度副词“雄”的形成》一文中关于“雄”的程度副词用法,可以得出“骄”应有与其相似的用法,如:冉天元雄黠冠川贼,专用伏以陷官军。(清魏源《圣武记》卷九)中“雄黠”“黠”本来就含有正反两个义项,一是聪慧,一是狡黠,例句中“雄黠”即是“十分聪慧”之义。在《隐喻与极性程度副词“雄”的形成》一文中认为“雄黠”不应当为词,它是单音节程度副词“雄”与单音节形容词“黠”所构成的词组。本文则认为“骄黠”也是如此,例:《汉书·西域传上·康居》:“而康居骄黠,讫不肯拜使者。”《晋书·虞预传》:“徐龕骄黠,无所拘忌,放兵侵掠,罪已彰灼。”《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恩》:“督抚吴文华谓九司日以骄黠,编氓甚少,缓急难恃,奏割南寧武缘县属思恩 。”这些句中的“骄”应该是具有程度副词“大”之的意,意为傲慢狡猾不准确,所以“骄黠”意为“十分聪明”或者“十分狡黠”较为合适。
又如:“若乃崩隍十仞,毁冢万年,当其志力雄俟。才图骄坚,锦衣被地,鞍马耀天,淇上相送,江南采莲,妖童出郑,美女生燕 ,而顿死艳气于一旦,埋玉玦于穷泉。”(《青苔赋》)中“骄坚”意为高深坚厚不准确,因为“骄”无法通过隐喻得到高深之意,故理解为很坚厚或者十分坚厚则比较准确合理。
再如:“孰与雄奢骄贵,逞欲矜意贪灵好奇,恃力夸资?”(《全唐书》卷一00)中的“雄”在《隐喻与极性程度副词“雄”的形成》一文中已经被证实具有极性程度副词的意义,那么“雄奢”与“骄贵”应该是互相对称的句式结构,那么“骄”与“雄”则是有着类似的副词意义也是符合语言规律的。
此外,“骄贵”“骄侈”等词语的义项皆可以理解为“骄”副词的义项。
⑧“上流社会满盈骄奢,寖成浮华轻薄之风。”(梁启超《欧洲地理大势论》)
⑨“夫居戚属之地有肺腑之亲富贵既盈骄侈必至乃有操行自著志尚不群持。”(册府元龟-卷三百五)
四、结语
词义的演变是有规律的,从基本义到引申义有其发展的原因,究其根本则能够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义,更好的使用该词语。
“骄”这种由名词到形容词、再到动词的词义引申,是隐喻认知的影响,其义项均围绕本义高大雄壮,有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三种不同的词性。“骄”作为名词与其他名词组合成的词语则隐喻为高大、强烈、旺盛之意。如王安石《孤桐》:“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进而发展成为具有动词性的轻视之意,即对……傲慢无礼之意。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在现代汉语中“骄”最常用的是表示高大自满的形容词之意。如:骄傲、骄兵必败。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觉“骄”不仅仅有以上三种词性,“骄”的程度副词用法在历史文献中也有体现,但并未收录到词典书籍之中。本文则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骄”是具有副词意义的用法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雷冬平.隐喻与极性程度副词“雄”的形成[J].古汉语研究,2012 年第 2 期 ( 总第 95 期 ).
[6] http://baike.baidu.com/view/285488.htm?fr=aladdin.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