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多重语境下的批评混淆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下旬 热度: 16133
张莹

  摘 要:多重语境的交织是当今生活状态的大背景,语境的丰富使得批评这项活动由内而外得到延伸,同时多重语境的交织也使得批评失去传统的中心和重心,批评活动从内部和外部呈现出混淆的状态。本文以多重语境为背景,从批评内部和外部出发,对批评的混淆组简单梳理。

  关键词:多重语境;批评内部;批评外部;批评混淆

  “语境”一词在传统意义上常被解释为“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1]随其发展,语境不仅对语言文本的阅读理解有一定的意义,更是对任何交流活动都产生了影响。具体语境对具体的沟通活动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脱离语境谈其意义就会流于空泛、产生歧义。“批评”作为一项社会活动,也早已走出文学文本这一专业领域,走向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多重语境的交织是当今人类活动的大的背景状态,处于这种背景之下的批评活动从方法、思想和范围等多方面得到了无限的延展,各种新颖批评观点的涌现、批评方法的杂糅、批评对象选取的越界和跨界是当下批评的新状态,但是同时这种无限延展也使得批评走向可以“似是而非”的混淆局面。

  一、批评内部的混淆

  “批评”作为一种沟通活动,发声发言主体的状态度和倾向在沟通过程中是应该得到集中体现的,对于批评对象的态度应该是明显和突出的,多重的社会语境提供给了批评家思想的更大自由度,但同时也使得批评家的态度变得模棱两可,批评家的观念和立场在对于批评对象的解析中并没有变得尖锐和独立,反而变得“暧昧”。有意义的批评,应该是有鲜明观点和立场的,应该是有明确的中心和重心的,批评家的暧昧使得批评观点主次混淆,往往是“点多面广而度浅”。

  批评主体态度的混淆不清,也使得对于批评方法的选取和利用变得混乱,用一种批评方法“强制”评论不适用于此方法的。如用文本批评方法评价影视作品,当下中国电影电视剧的小说改编小高潮——从依据社会生活进行专业创作剧本,到根据优秀小说进行改编的。小说的故事性强是可以将之加以改编搬上荧幕的基础,同时优秀小说的知名度和流传度也为电影电视剧的改编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在放映后期的评论中,“和原小说(文本)不符”经常被用来归结这些电影电视剧的缺点,阅读过小说的大多观众,是在为自己的阅读印象寻找对应点,以便满足自己的观看期待。忽略了批评对象再生下的独立性价值,既是批评方法选取不当的结果,也是随意选取批评方法的动机。

  多重语境的交织给批评带来了自由度,物质世界的丰盈也使得批评对象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广,越界跨界选取对象变得越来越随意。对于审美价值和批评价值的忽视,常常导致选取标准无定性,任何对象都可以被拿来当做批评对象这一现象貌似是审美自由度扩大的体现,其实却是本质审美意识的广泛缺失,是将批评放诸四海的任意应用。

  二、批评外部的混淆

  批评外部的混淆更为明显,工具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是这种混淆的显著特点之一。经济利益、意识形态和大众娱乐是批评混淆的三个主要方面。

  转型下的经济社会,使得经济成为分析任何事物不可或缺的因素。伴随文学走向市场,批评也渗入了经济色彩,不同于文学的是,表达在“批评”的个人主观色彩更为突出浓重,创作主体依靠于经济,主体的主观表达也会受到利益的驱使。明显的经济利益的兑换价值不仅充斥在商品的流通之间,也充斥在本应独立批评文字之间,市场的运作将独立态度的表达包装成了商品,商品背后更是打上了经济公司独家制造的标签。用对于经济利益的倾向性代替独立意识的表达只会让批评的学术价值贬值,批评成果也成为了消费品,而不是启迪净化指导的精神良药,对文本对象的创作者和批评成果的接受者都是非良性循环。

  “文学离政治太近”已经不是新题,统一的政治意识形态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繁盛局面更是缺少个性的凸显,知识分子的独立不仅仅是为民族设限,更应该为政治划疆。批评状态的显现,在一定程度上批评状态的显现与当时社会所呈现的对象的性质有着密切关系,当批评对象有了明显的政治色彩,批评的政治色彩是不可避免的,而批评不是文本对象的附庸,这种非附庸态度也恰恰体现在对待批评对象中政治色彩的应存有的“批评的态度”。文艺批评应该在“太平盛世”下的政治大赞歌中保有自己的独特姿态。

  无论是市场经济的扩大,还是雅俗界限的模糊,都促使了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在这种语境下,批评作为独立意识的发声,也增添了大众娱乐色彩。媒介的丰富、媒体的普及都促使大众的批评意识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这有利于社会主体“人”的感觉的丰富,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大众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是娱乐化大于审美化的不等式。“娱乐”已不仅局限于媒体语境之中,娱乐语境下的大众批评更是缺少正确的引导,进而也就不可能获得适当的提高。批评的的责任不在于娱乐大众,批评的姿态也不应该被大众娱乐,处理好二者之间正确的协作关系应该是文艺批评思考的问题。

  总之,批评在当下多重语境背景下的呈现了混淆状态,失去了应该有的独立姿态和中心观点。艺术家李小山曾说“人们对于艺术的期待,已与学术毫无关系,与艺术史毫无关系,大家把目光集中在拍卖价格,集中在媒体的出镜率,把艺术家与明星等同起来,变成集体的狂欢,变成金钱和媒体的盛宴” [2],这种批评外部的混淆是当下多种文艺的生存环境,为批评清扫出良好的外部环境才有利于批评内部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李小山.不是批评的时[EB/OL].[2008-3-31].http://artx.cn/news/60943.html.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