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意象分析与文化继承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下旬 热度: 14606
摘要:水乃万物之源,它时而细腻温柔,时而汹涌澎湃,它刚柔并济。人们的生活与水息息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根据水的特点赋予它不同的含义,形成了以水为基础的道德观并运用于文学作品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水”文化。本文通过对儒道思想和《诗经》 中“水”元素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意象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及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 水;意象;儒道思想;古代文学作品

  1、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人民的结晶,人们总结生活,自然,社会中的点滴,慢慢地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民族价值观,人生观,本民族的文化也随之形成。因此,文化是有生命的,是由人类创造发展的。“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自然的文化,是自然向属人的转化。”(金元浦,2007: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内容都与自然相结合,其中“水”意象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古代先人,以水而居,水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们根据“水”的特点,形成了中国的“水”文化,儒道俩家将其用于各自的哲学思想之中,文人墨客将其用于诗词歌赋的创作,用于思想情感的表达,用于阐述理想信仰等。穆勒来埃尔认为:“文化包括知识,能力,习惯,生活及物质上与精神上的种种进步與成绩”(金元浦,中国传统文化,2007:4)。中国文化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可以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笔者总结,将“水”意象分为,“儒道之水”,“相思之水”以及“水与女性”并对其进行举例分析。

  二、“水”意象分析

  (一)“儒道之水”及其继承

  道家思想由春秋时期的老子创立发展,其思想的核心为“道”,其中包括有和无的统一,恒和变得统一以及无为的思想。由于水的特性与道家的无为思想相吻合,因此“水”在道家思想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写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2002:18) 本句的大意为:“最完善的德行就好像水。水善于泽润万物而不与其相争,留处在众人所讨厌的地方,因此最接近于大道。交友热情,说话最讲诚信,为政善于理治,处事最到位,行动最合事宜。正是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才没有错误。”(刘建生,2012:35)。此句以水喻道,认为水是世界上最善的,它贡献力量却不求名利,与世无争。它身处低处,受到人们的鄙视,就如人们常道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样,但它却不以为然。老子认为道是如此,人也应如此。所以第二句,老子提出了做人的原则,以水育人。教导人们要像水一样,能够既要做到“善”,同时又能做到“不争”。做到这两点的人,在老子看来就是最善的人,也是伟大的人。这里“水”象征着伟大的人格,水之品格已经成为了指导人格的道德伦理,上善若水也因此得到传承,一直沿用至今,人们常将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以水的品格来激励自己。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发扬者,曾把水比作君子,“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1988:297)。这里是对老子上善若水的发展。庄子认为与君子的交往虽然平淡如水,但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会给予你如亲人一样的帮助。而与小人的交往虽快乐如甘醴,但在你需要帮助时去与你绝交。这与水的特点很像,虽然平淡,但却能长流。所以可以看出,道家思想中的水象征着人格与处世观。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正统思想理论体系,对“水”意象也有自家的看法。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壅也》)。智者喜欢水,仁者喜爱山。山给人沉稳之感,可靠安全,所以就如仁者一般,仁厚。而水外表灵动柔弱,但实则刚柔并济,就如智者一般,做事讲究方法,灵活乐观。孔子将水比作智者,与庄子的将水比作君子以及老子“上善若水”的人格理想一并都是在以水喻人,将水的个性作为人的人格理想的指导,影响着中国历代的仁人志士,文人骚客,并一直延续至今。在儒家思想中,除了以水来形容人格,还用来形容时间流逝。《论语》中写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船上,看到江水的流逝,感叹时间如流水一般,人生变幻如此之快,有惜时之意。孔子的“水”意象形容时间流逝,也影响着之后的文学创作。许多为文学作品中都使用“水”的这一意象来抒发感情。

  在儒道思想中,“水”意象作为一种拥有高尚品格的自然之物,来形容人生态度,做人的准则。儒道思想中的“水”在之后的历代文学中得到了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田园山水诗就是对“水”意象的发展。这类诗人追求一种闲适,悠然自得的生活,而道家的“水”正好符合他们的要求,体现了无为的思想。陶渊明就是这类诗人的代表之一。他所追求的那种桃花源式的生活与道家的“水”思想或是无为思想相吻合。在其《桃花源记》中开头写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诗人设想的桃花林是沿着溪水偶然遇到了,这里没有选用诗词中其他常用的意象,而是用“溪水”,给人一种悠远的感觉,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能够有桃花源这样闲适的地方。开篇陶渊明用“溪水”这一意象在文中贯穿了无为的思想,让读者体会到他淡如水的处世观和人生观。除了山水田园诗人所表达出淡如水的人生观之外,还有一些文人骚客借水来表达其高雅的志趣,这是继承了庄子的君子如水的观点。如王羲之在《兰亭序》描写了名仕们春日的聚会,流觞曲水,十分高雅。而这种活动也一般只有名仕或君子才会参加,所以这种流觞曲水的活动是他们君子身份的象征,因此在文章中以“水”表明自己的品格如君子一般高尚,充满雅致。有的作品用“水”来表达抱负或是忧愁。这一点与儒家的思想相似,诗人通过“水”意象来表达其郁郁不得志或是远大的抱负,希望为国家贡献一点儿力量。李白曾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来表达其忧愁与不得意。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当他看到宽阔汹涌的大海,不禁地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中国文学中常用“文以载道”的方法,在文中表达自己的志向,品格。而“水”意象则是他们表达无为思想,理想抱负,君子风范的最佳选择。

  (二) 阻隔之水

  中国古诗词中除了以水载道外还常用“水”来形容爱情中的相思。这是因为“水”的温柔缠绵,细水长流,这些与相思的特点相同,所以詩人常用“水”这一意象来传情。《诗经》中较多的使用“水”意象,其中较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秦风·蒹葭》。《蒹葭》中用三句话表达伊人难寻。这里伊人在水一方是造成难觅的原因。这里“水”意象阻隔了男子寻觅伊人的道路,费劲周折也未找到。“水”意象不仅有阻隔之意,通过阅读该篇,能够感受到伊人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若隐若现,但却找不到她。如果将“水”换成“山”,这种阻隔是看不到的,虽然也可表示思念,但是唯有“水”可以表达那种似见非见的焦急的相思之情。如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首诗是一位女子对其爱人相思之情的诉说。我住在长江上游,而你却在下游,天天思念却见不到你,每天我们都喝着长江水。但这水何时才能枯竭,我的相思何时才能结束。只希望你也和我的心意一样,不要辜负了我这一片相思之情。这里用“长江水”来表达女子对爱人的相思之情,从诗中我们感受到了那种连绵的如流水般的相思。正是因为“水”这一意象悠长的特点,才足以表达女子的相思程度。两人虽都住在长江边,但由于“长江”之长,俩人却相距甚远,因为水造成了相思,这位女子多么希望江水能够枯竭,两人之间没有分离,也就没有了相思。但是此水何时才能枯竭,相思才能何时了。因为长江水源源不断,所以她的相思成为了一种持续不断地忧愁,同时她又总是对相见有所期待。诗中的“水”成为了相爱之人的阻隔,这种阻隔造成了相思与期待,因此用“水”这一意象来表示。

  “水”意象在爱情诗中经常看到,它通常表示阻隔的爱情带来的相思。经过分析,古代用水来表达相思这一情感,是因为“水”本身具有阻隔的特点。古代没有现代如此便捷的交通,造船技术也不够发达,相距河流两头的人难以相见,慢慢地人们觉得“水”亦是一种阻隔并将其用于诗词歌赋中来表达相思。同时由于“水”的透明性,又给人们的相思增添了希望,它不像“山”,阻隔的密不透风,让人没有了信心,最终放弃。而“水”意象所包含的是充满了渴望的相思之情,希望有一天终能与爱人相见。

  (三) 水与女性

  《红楼梦》中贾宝玉说过:“女儿是水做的。”以水来形容女性。二者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水乃万物之母滋养着万物,而女性也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二者都有着母亲般的共性。水是温柔细腻的,而女性的温婉贤惠也与水的特点相吻合。所以以水来形容女性是最为合适的了。早在《诗经》中就有用水来形容女性的诗句,《红楼梦》只是对它的继承而已。在《秦风·蒹葭》中伊人在水一方,这里除了上文所说到的水可以表示阻隔,水还是对伊人的形容,伊人的美丽如水一般,假设换成其他的意象,就不能同时做到“水”意象这种既表达相思又形容伊人之美的效果。曹植在《洛神》中用“河洛之神”来形容他心中的女神宓妃,即使下文没有描绘她是多么的美丽,通过“河洛之神”这个称号,就可以得出宓妃一定是落落大方,温文尔雅,温柔细腻的女性。因为水就可以形容美丽的女子,而她又是“河洛之神”,可见她的美丽非同一般,在曹植心中的地位也不同寻常。《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写道:“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水与美人再一次的结合。这样的例子在古诗词中不占少数,水与女性成为水文化中又一发展。直到现在,我们依旧受到水文化的影响。

  3、 总结

  中国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分支,它于不经意间形成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当然,水文化并不仅仅只有本篇文章总结的这些内容,其内容博大精深,并如水一样源远流长,滋润并丰富着中国的文化。儒道之水对于后世文学以及中国人的处世观产生深远的影响,含有“水”意象的爱情诗对中国的含蓄的爱情观表现得淋漓尽致。现代中国人受到了“水”文化的影响,文学作品常见与水相关的题材,更多的是将这种文化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将上善若水作为人生的信条,合理利用水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我们对水文化的吸收,传承和发展,使水文化不仅在历史长河中放射出其光芒,并将继续在中国文化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2]刘建生.道德经精解[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

  [3]庄子.译注庄子[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4]沐言非.诗经三百首鉴赏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5]葛红兵.中国文学中的水文化蕴涵[J].水文化论坛,6-16.

  作者简介:王倩(1992-),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英语笔译专业,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