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冯内古特短篇小说的创伤与重生主题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上旬 热度: 23286
张羽佳 郭红

  摘要:库尔特·冯内古特是美国后现代作家,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创伤”和“黑色幽默”风格始终是冯内古特小说创作的重要特质,在其代表作《五号屠场》、《猫的摇篮》以及短篇小说集《众生安眠》中都十分突出。一直被称为创伤文学的代表和悲观主义作家的冯内古特其实一直在尝试着与这个世界和解,通过书写为自己疗伤,试图在写作中为自己创造一个没有伤痛的世界,从而重获新生。

  关键词:库尔特·冯内古特;创伤;黑色幽默;书写疗伤

  冯内古特的部分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这是因为他本人作为士兵,亲身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亲身经历了德累斯顿大轰炸,这场由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国陆军航空队联合发动的针对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的大规模空袭行动在7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被看成二战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事件之一[1]。德累斯顿是德国一座不设防的美丽城市,既没有军工产业,也不占据交通要塞,整个城市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但是,英美联军却在大战即将结束时,对德累斯顿进行了狂轰滥炸,冯内古特不仅亲身经历了德累斯顿的大轰炸,还在轰炸之后参与了掩埋尸体的工作,这些残忍而又血腥的戰争场面无疑给冯内古特造成了极大的心灵创伤,甚至导致冯内古特在几年之内一直患有失语症,无法将心中的恐惧倾诉出来。因为这段特殊经历,战争和死亡成为了冯内古特终生无法抹去的阴影。在他的作品中,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仿佛是对人类最残酷的惩罚,整个世界似乎是人类的“五号屠场”,也许这种厌世悲观的情绪在冯内古特的作品中展现的太过频繁和形象,所以学者们将冯内古特看作是“悲观主义”的代表,但是大多数学者们在研究冯内古特的作品时都忽略了一个事实,虽然战争留下的创伤让冯内古特多年失语,几近精神崩溃,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没有放弃生活,也没有放弃这个世界,冯内古特在战争后沉寂多年,最后终于决定重新拿起笔来书写这段让他伤痛的经历。

  一、冯内古特小说的创伤与重生

  冯内古特幼年曾经有过幸福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也来自富裕的家庭,年少的他唯一的烦恼便是自己的年龄太小,所以在家庭聚餐时没有发言权,因此小小的冯内古特总想着一鸣惊人,让大家能够注意到他,这也给他以后的写作风格做了铺垫。但是生活总是不按照常理出牌,不幸还是降临在了这个家庭之中。父亲的生意因为遭遇了经济危机而破产,母亲因为受不了打击和生活的拮据而自杀,这给冯内古特带来了极大的伤害,给他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和心灵创伤。在小说《冠军早餐》中,冯内古特插入一段自言自语的对话

  “你在写的这本书太糟了。”我对漏子后的自己说,

  “我知道”我说,

  “你是害怕你也会像你母亲那样自杀。”我说,

  “我知道”我说。[2]

  其实这是冯内古特内心深处的伤痛,也是他最真实的想法。

  长大后的冯内古特遇到了另一个让他终身无法忘怀的伤痛,那就是他的德裔身份。他一直将自己当做美国人,甚至在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也毅然决然地为美国参战,但是人们的偏见和伤害使他明白,民族之间的仇恨是无法消解的,他永远无法堂堂正正地称自己为美国人,于是他人生的最后一部作品被他命名为《没有国家的人》,一个没有祖国的人也许是他永远无法排除的伤痛。

  但是带给他人生中最大创伤的还是他在德累斯顿大轰炸中的经历。德累斯顿是一座美丽的、不设防的文化古城。在战争接近尾声、德国失败已成定局后,英美联军却对德累斯顿进行了疯狂的狂轰乱炸。作为战俘躲在地下屠宰场的冯内古特侥幸逃过一劫,但是接下来面对的事情简直令他生不如死。他被迫参与尸体的掩埋工作,看着美丽的城市和鲜活的生命在一夜之间变成这般模样,冯内古特开始深深地怀疑起战争的正义性。在轰炸后美国军方的躲闪和谎言,使得冯内古特深深地了解了民族仇恨和掠夺的残酷,也看清了战争的真实面孔。于是《五号屠场》,《猫的摇篮》等小说应运而生。在小说中,冯内古特用时光穿梭,甚至科幻的手法将战争的残酷重现给读者,让人们看到了死亡的无情和科技滥用的惨痛后果。因为冯内古特本人的经历,也因为他的作品中最战争的讽刺和抨击,使得人们将他视为悲观作家,有的学者甚至将其称为“世界上最悲观的人”,他的作品也因此被打上了“创伤文学”的烙印。但是冯内古特总是这样出乎意料,就是这样悲观的人,却在《众生安眠》这部短片小说集里写出了许多温情的故事。

  《众生安眠》是库尔特·冯内古特生前未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精选了16篇短篇小说。《众生安眠》秉承冯内古特一贯的幽默,和他的其他小说一样,每个故事都是一则寓言,这些寓言的背景不再是战场或是一些虚构的世界,而是工厂、酒吧等熟悉的场景,人物也不再是英雄,科学家或者战士,而是刻画了平常人的梦想、恐惧和激情,以及这个冷漠得有时让人啼笑皆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人都与普通人一样,他们有困难,有烦恼,但是他们总能解决这些困难,最后获得较好结果,重新开始生活。这些寓言式的故事优美耐读,充分体现了冯内古特超乎寻常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给众生留下一个珍贵的礼物:关于世界现状和本质的沉痛反思,对理想生活的憧憬。[3]战争和生活确实给冯内古特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创伤,他的一些作品中确实流露出他对这个世界的愤恨和不满,以及对生活的无望和悲观,但是生命中的创伤是需要治疗的,而文学艺术则能在创伤的治疗中起到“重演”(acting out)和“消解”(working through)功能。正如尼采的名言“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所表达的那样,创伤叙事正是文学艺术发挥治疗功能的重要途径,因为在对创伤的叙述中,创伤记忆由潜意识上升到意识,由内在记忆转化为外在现实,减弱了那些坏经验的通达性,减少了内外刺激激活它们的可能性。因此,强迫式的讲述固然无法最终抚平创伤,却是走向疗伤的第一步。冯内古特的小说矛盾不断,但是在矛盾激化,冲突发展到白热化的阶段的时候,总会有人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让世界归于平静。面对令人气恼的行为,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批评指正,人们在走投无路时也总会有人深处援助之手。[4]比如在《代价一百美元的亲吻》中,因同事的猥琐和不堪而对同事大打出手的亨利,虽然这种打人的行为有违法律和教义,但是在了解被打者的行为后,读者会为亨利挺身而出的行为拍手称赞。还有《女工池》中美丽善良的女工艾米丽,她不顾世俗的眼光,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在她的心里,勇敢抗争者没有错,哪怕对抗世界也要坚持自己的内心去救助一个逃犯,这些可敬可爱的人们都出自冯内古特的手中和心中。

  二、结语

  冯内古特明白愤恨和逃避不是治疗创伤的最好办法,与这个世界和解,学会慢慢接受才是逃离伤痛的捷径,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愿意揭开伤疤,并通过书写来为自己疗伤的冯内古特正在慢慢重生。冯内古特通过人性的光辉来温暖自己,为自己,为世人疗伤,他热爱这个世界,热爱自己作品中所有的人物,他能关注到他们生活中的悲欢喜乐,能够了解到他们的矛盾与困难,同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得他们得到皆大欢喜的结局,在抨击上帝已死的同时为他们打开了人文之窗,透过那扇窗,读者了解到人的救世主就是人们自己本身,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力的,爱和温暖是可以战胜一切的。

  参考文献:

  [1]Vonnegut,Kurt.Palm Sunday:An Autobiographical Collage[M].New York:Delacorte Press/Seymour Lawrence,1981.

  [2]Vonnegut,Kurt.While Mortals Sleep:An Autobiogra-phical Collage[M].New York:Delacorte Press/Seymour Lawrence,1981.

  [3]陈世丹,高华.论冯内古特构建的适于后现代人类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J].当代外国文学,2010(1):133-l41.

  [4]黄铁池.一部荒诞世界的启示录— 论库特·冯内古特的小说《挑绷子》[J].台州师专学报,1996(1):23-29.

  [5]贾星客.作为时代主题的技术哲学[J].科技哲学,2004(6):37-39.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