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以符号学角度分析网络表情符号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上旬 热度: 24914
张洁

  摘要:网络表情符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种聊天工具的出现越来越盛行,它的产生及发展弥补了语言表达上的某种缺失现象,假设互动式的交流都通过文字来进行,那么就会有种不尽如意的效果。所以网络表情符号在网络传播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网络辅助手段,对于网络交际意义重大。本文将以网络表情符号为研究对象,运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网络表情符号这一新的非语言形式,对网络表情符号语言进行符号学解析,并探讨网络表情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区别。希望能促进读者对网络表情符号的认识。

  关键词:符号学;网络表情符号;符号学解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已经发展为有效且即时的全球性的多媒體。网络中的即时通讯工具、聊天室和个人网站的出现使得世界各地的人都能通过这些媒介相互交流并能获得大量信息和各种乐趣。涉及大量信息的网络通信变得非常紧凑和简短,但它同时也要求用户尽可能高效地去表达它。因此网络表情符号的出现弥补了纯文字交流在身体语言表达方面的缺乏,丰富了人们的情感表达,使人们能够通过使用表达自己心情或面部表情的符号来传递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目前社会正处于“视觉文化”和“读图时代”的环境,这使得表情符号不单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和信息传播的工具,它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渠道。

  表情符号的英文单词是Emoticon,是表情(emotion)和小图案(icon)两词的组合。①表情是指在面部或姿态上的思想感情,小图案是其符号与它们所指向的事物非常相似的符号。总的来说,表情符号是由文字和符号组成的表情或图案,在交流时可以表达使用者的情绪,它与文字符号的差异在于其是一种具象性符号,而文字符号用来表达言辞。本文运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网络表情符号这一新的非语言形式,对网络表情符号语言进行符号学解析,并探讨网络表情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区别。

  一、网络表情符号的符号学解析

  瑞士语言学家中指出符号是由两个部分组成:能指和所指。能指是被我们感觉把握的物质形式,所指则是物在心中形成的概念。符号的任意性是他从所指和能指的关系中得出的符号的第一个原则。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到:“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联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②之后在书中他列举了法语词语“姊妹”用Soeur来表示,但姊妹的概念和这个语音没有任何内在的关系,其他的声音也可以来表示它,在英语是以sister表示,这足以证明语言间的差异和不同语言的存在。而在我们探讨的网络表情符号中,其任意性也可以体现在不同的能指符号可以指向同一所指。其中文字描述、字符表情符号可以归类于索绪尔所属的“任意性关系”的符号。例如“哈哈”“呵呵”“嘿嘿”所指都是笑,“呜呜”“哇哇”的所指都是表示哭”。从中可以看出相同的所指可以被不同的能指所表示。另外从第一个字符“:-)”来看,这个表情符号在网络中是表示微笑的意思,但把它拆开只是以一个冒号,一个连字符和半个括号”三个抽象的标点符号组成,即使将这三个符号连在一起看,本质上并也不具备什么意义,那为什么就表示微笑呢?这是因为人们强加的赋予它这个意义,只是人造的一个符号,所以才能在共同的意义空间里传递。这说明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一种通用惯例和约定俗成性,因此字符表情也是一种象征符号。象征符号是由美国符号学之父皮尔斯(Peirce)提出,它表示的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另外一种关系:约定俗成和使用惯例③。再者从网络流行词“囧”来看,因其形似一个人苦闷时的表情被网民赋予了沮丧、郁闷、无奈、苦恼等含义,在所指上发生了变化。“囧” 字的书写形式和拼音“jiǒng”是它的能指,因其本身具有的某种特征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一种明显的实体上或知觉上的相似,所指才被赋予了新的概念。这样一看能指和所指是一种肖像关系。另外,网络表情模拟现实表情做出的符号都能找到相似的客观对应物,在共同的空间里网民都能理解这些网络表情传达出来的意思。因此“能指”与“所指”之间有着自然联系的基础。在线交流的过程中,广大网民会认可一些任意性符号并随之沉淀下来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符号,这些符号就构成了表情符号新的系统,因此使得符号的任意性具有相对性,而有些符号在新的符号产生后会被淘汰进而消失。

  巴尔特认为“符号学符号与它的语言学原型一样,也是由能指与所指组成,但它在实体的层面上又与语言符号学有区别”。④他把视觉图像归纳在符号学研究里,关注符号意义的产生。所以在巴尔特看来,索绪尔的 “能指 + 所指 = 符号”只是符号表意系统的第一个层次,而将这个层次的符号又作为第二个表意系统的能指时,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所指。⑤网络表情符号就符合这样的系统。像目前比较火爆的电视剧男女主角的真人版表情图片,结合了漫画的风格将图片打造成生动、可爱、有趣的形象。这样的表情符号是两个系统,第一系统是电视剧的系统,然后延续到了第二系统也就是表情符号系统中。在表情符号中加入了用户对剧中角色的感情,使真人版表情包迅速爆红。

  二、网络表情符号与语言符号的区别

  (一)多样性与单一性

  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我们感觉把握的物质形式是能指。它主要是由语言的声音符号和书写符号(文字)组成,可以看出语言符号能指的单一性。而网络表情符号能指可以由文字、字符、静动态图像、视频图像组成。例如表示微笑,可以通过文字“嘿嘿”、字符“:-)”、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相对于语言符号只能由声音发出的笑声和文字“微笑”来表示,网络表情符号在能指上具有多样性。

  (二)组合性与线条性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能指属听觉性质,只能在时间上展开,而且具有借自时间的特征:(a)它体现一个长度(b)这长度只能在一个向度上测定:它是一条线。” “视觉的能指可以在几个向度上同时迸发,而听觉的能指却只有时间上的一条线;它的要素相继出现,构成一个链条”。⑥从这可以看出一连串的语音在同一说话时间里,一个声音接着一个声音相继出现,好像一个锁链一环扣一环,而不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音。视觉的能指就不一样可以代替时间上的相继性。而网络表情符号就是属于视觉符号,与语言符号的线条性特征不同。人的表情是有连续性的,网络表情模拟了这一特点可以采用几个符号同时使用来表达这种情绪的变化。如[惊讶][撇嘴][发呆]三个符号连用表达了由惊讶到茫然的感情状态。类似于很多这种感情变化都可以通过表情符号来表达这种表情的变化。

  (三)无规律性与规律性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的各个构成要素、内部各个单位之间相互联系紧密,体现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例如语言的组合和聚合是有规律的,语言中的词组成句子不是杂乱无章地组合,而是要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织起来。比如,“看”、“电影”“喜欢”“我”这四个单位可以组成“我喜欢看电影”这个句子。或者我们可以用“他”“讨厌”“看”“书”来代替前面四个单位,因为这两个句子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处于相同聚合群的语言单位。而网络表情符号自身不具备自我发展的规律性,是人为创造的。比如“蓝瘦,香菇”是“难受,想哭”的谐音,它能发展为一种网络表情符号本身并没有规律,还有许多因有客观的对应物用来模拟现实创造的符号,只需在共同的意义空间里理解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某种情绪就可。

  (四)当下性和历史性

  语言符号的所指主要包括语言的理性意义(概念意义)、色彩意义和联想意义,这些意义在一定的历史过程中由整个民族社会约定俗成、共同拥有,具有历史性和相对确定性,人们在使用和理解时,必须遵循共同的规则和习惯⑦。这样双方才能达到交际的顺利进行。而网络表情符号的能指会随着社会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化,特定的意义只能在特定的网络时间和环境中形成,并且交际双方在这一语境下都能理解,这也就是说网络表情符号所指体现的是当下性。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有可能被网络系统沉淀或者被抛弃,所以有些表情符号只是当下比较流行,等新的表情符号出现时会被网民遗忘。

  三、小结

  网络表情符号的产生离不开互联网传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这使得网络表情符号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含义方面与以往的语言符号有明显的不同。但网络表情是属于语言符号的视觉符号,这说明网络表情符号除了有着符号的任意性和约定成俗性特征外,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即多样性、组合性、无规律性和当下性。网络表情的盛行是大众文化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的一个突出表现,个性化、便捷化和趣味化是它的,这是新时代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目前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由于竞争力人们在很多方面都会追求高效率和高速度,网络表情符号作为一种辅助性质的非语言符号,很好地弥补了纯文字交流上所需时间的问题同时也弥补了文字交流以视觉符号构成的身体语言表达的缺乏。利用符号学相关理论来分析能使我们加深對网络表情符号的认识,同时也能了解它自身的独有特征。

  注释:

  ①赵爽英,尧望.表情·情绪·情节: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与演变[J].新闻界,2013(20):29

  ②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95.

  ③约翰·费斯克.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9.

  ④[法]罗兰·巴尔特著;李幼蒸译.符号学历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69.

  ⑤余志鸿.传播符号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83

  ⑥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99.

  ⑦陈雅.网络语言与传统汉语言的符号学对比[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学报2006(60):98.

  参考文献:

  [1]赵爽英,尧望.表情·情绪·情节: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与演变[J].新闻界,2013(20).

  [2]张静.网络表情的分类及视觉设计分析[J].艺术探索,2015(3).

  [3]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余志鸿.传播符号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约翰·费斯克: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法]罗兰·巴尔特著;李幼蒸译.符号学历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陈雅.网络语言与传统汉语言的符号学对比[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行政学院,2006(6).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