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与“点”结合的技巧训练方法,是以呼吸技巧中的腹式呼吸,共鸣技巧中的面罩共鸣作为理论依据,结合中国传统声乐理论以及意大利传统声乐理论观点提出的。着重阐释技巧中的呼吸技巧,共鸣技巧,声区转换技巧中的“气”与“点”结合的方法在训练中的实践运用。以解决歌唱声音的穿透力,致远性,持久性为根本宗旨。
一、腹式呼吸中的“气”与面罩共鸣中的“点”
(一)腹式呼吸中的“气”。技巧训练中的呼吸技巧是将吸进来的“气”吸得深且保持住,为歌唱提供动力支持。人的生理呼吸过程是通过口、鼻将空气吸进,此时,横膈膜下降,气息进入肺部,通过人的生理本能呼出,此时横膈膜上升,完成呼吸的生理循环过程,维持生命活动。然而,歌唱的呼吸,是将吸进来的“气”吸到肺的底部,同时保持横膈膜始终处于吸气状态的位置。横膈膜的吸气位置的保持便是重要一环。他的保持如果来自于胸,就会形成“憋气”,不是歌唱所需要的支持。因此,只能是来自于下腹部的力控制住横膈膜不让它上升,保持住吸气的状态,应用于歌唱。此时,下腹部不是真正意义的吸“气”,而是对横膈膜的控制来保持吸气的状态,对歌唱进行支持。在我国腹式呼吸的“气”就是传统声乐理论所讲到的“丹田气”。在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的《乐府杂录》记述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氰氯自脐间出,至吼乃意其辞……”,脐间指的就是“丹田”。我国戏曲界也沿用了“丹田气”来进行戏曲表演,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程砚秋先生就有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要转,两肩放松的说法。
在技巧训练中,用“丹田气”的支持,将“气”吸到肺的底部,利用丹田控制住气息。此时,腹部以上要放松,胸腔是吸开的,空的,绝对不能“憋气”,利用打哈欠,叹气,即在每一乐句的句首将“气”叹到丹田处的感觉,并且控制住。这一叹的目的就是先把腔体叹通,建立起通畅的感觉,并通过丹田保持住这个状态。发声时的起始音采用的是软起,让“气”流动,转起来。
(二)面罩共鸣的“点”。面罩(mask)是指鼻子和眼睛周围的部位。“在16世纪的法国。贵族参加宫廷舞会时,多在这个部位戴上一个面罩,以遮盖真面目。面罩命名,由此而来。”面罩共鸣,按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所指的是:领窦、碟窦、额窦这一区域的共鸣。
面罩唱法“现已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主要发声方法之一。雷斯克首创面罩唱法之后,曾和喉科医生库尔蒂斯(Dr.H.Curdis)一起合作倡导此学说。后来库尔蒂斯出版了专著《发声训练和声音位置》 (VoieeBuildingandtonePlaesng),进一步将面罩共鸣理论化。”面罩唱法最早传入我国是二十世纪初期,上海国立音专俄籍声乐教育家苏石林教学时引进的,为我国培养了许多的声乐人才,他的方法是用呼吸支持得到共鸣靠前、面罩。当代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可以说是面罩唱法的代表。
二、中低声区“气”与“点”结合的训练方法
中低声区的训练对每一个声乐技巧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只有把中低声区协调好,才有可能向高声区发展。中声区“气”与“点”反复练习,才能使“气”有足够的支持,有了足够的支持才能找到点的位置。而不是提胸的,气息浅的,声音干瘪的“点”。中低声区男高音和女高音声部高音最好不要超过小字二组的f,女中音,男中音最好不要超过小字二组的d,要视情况而定,因为有的女中音,男中音自然声区就比较高。在中低声区的训练中常用“mi”和“me”。发mi时很容易进面罩,但往往是挤的。发me时共鸣点又容易掉下面罩,十有八九的练习者这个me唱不好,要注意叹气,打哈欠,先将气息沉到丹田,把腔体打开,胸前吸开,下巴放松,在两眼眉之间将声音集中,向上找额窦的“点”。感觉在“点”发出的声音似乎在“气”上跳舞,“气”的运行似乎在揉“气”,练太极拳的感觉。me一定不要掉下面罩,要向面罩贴,在mi里找me,同时往上额头的“点”里找混声,这个“点”似针尖,向针尖里找假声,每一个音都要混假声。但千万要保持胸腔的吸开,否则声音不通。
三、声区转换中的“气”与“点”结合的训练方法
声乐技巧训练中,声区转换的技巧是最困难的一环,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在声乐演唱中,高音破了,到高音喊了,甚至一下声音就靠后了,没了色彩,声区不统一等等高音问题,都是因为声区转换中的技巧问题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究其实质是没有解决好混声的问题,也就是说,根本没有解决好“气”与“点”的结合问题。(一)“气”支持下的“点”运行轨道的训练方法
在寻找“点”运行的过程之前,必须明确这个“点”运行的轨道,过程是有始有终的,始是开始,终就是终结,但声乐就是这么神奇,“点”的运行有始无终。首先要明确的这个轨道就是抛物线,声音运行的抛物线。当然,“气”还是要第一位的,必须要有非常好的丹田气的支持,没了支持,一切的技巧都不可能了。有了“气”,声音首先要进入面罩,咬字吐字一定要在上口盖之上起,在两眼之间向上的轨道,声音由“气”的压力变大,向上透,找混声,向针尖里找假声,还要透出,在远处。沿着抛物线这个轨道向上,向外透。结合练声曲mime的练习。
(二)“气”支持下的“点”运行过程的训练方法
“气”支持下的“点”运行过程是将声音置放于硬口盖之上。硬口盖位于口的前上方,后上方是软口盖,软口盖的向后延伸,末端是悬雍垂(即平时教师所讲的小舌头)。将上口盖之下的声音在上口盖之处拦腰切断,与下边的声音不发生任何联系,将小舌抬起向上沿着轨道找混声,就进入高声区了。练声曲可以结合上例的谱例mime练习。这种声区转换技巧的实现同样需要“气”的良好支持,失去了“气”的支持一切将无从谈起,也就失去了技巧的意义。
由此可见,声区转换是歌唱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硬口盖为重要的中转枢纽,辅以声音运行的轨道,使声音通过转换技术沿着轨道在“气”的支持下,向“点”集中透出。离开“点”的集中,声区转换的步骤虽然能完成,但声音也只能是空洞,散、白,缺乏穿透力的鸣响。因此,声区转换技术离不开“气”与“点”方法的结合。
四、结束语
声乐技巧训练中,无论是中低声区的技术,还是高声区的声区转换,都离不开“气”的支持,“点”的集中。腹式呼吸中的“气”为面罩共鸣提供了物质动力,和基础。离开“气”的支持,声音便失去了流畅,自然,优美、律动的艺术表现力,枯竭声音的动力源泉。使声音变成无水之源,无本之木。面罩共鸣的“点”为声音提供了统一的音色。离开了“点”,声音将失去色彩和光泽,缺乏表现力。因此,在声乐技巧训练中,以腹式呼吸的“气”,面罩共鸣的“点”相结合的训练方法,是提高声音艺术表现力的关键之所在。以“气”与“点”为技巧训练核心,统领其他技巧相互间配合、协调、统一。使声乐技巧训练沿着科学的轨道向前发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