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扩大,高校中家庭困难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1996年全国高校贫困生大约有几十万,1999年有100万,2006年有400多万,2009年高校贫困生达到了527万,占在校生总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有166.1万,占在校生总数的7.27%。如何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党和国家一贯高度重视、关心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从建国初期就制定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措施,保证“不让任何一个学生由于贫困而辍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以“奖、贷、勤、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一、我国高校资助政策的历史演变
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受政府出资办高等教育的苏联模式影响,我国实行“免费上大学”和“人民助学金”的资助政策,其重要标志是1952年7月8日政务院颁发的《关于调整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人民助学金的通知》和7月23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调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工资及人民助学金标准的通知》。这一制度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经历了1955年、1964年和“文革”时期的几次调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教育领域也开始了自身的改革。国家对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改革始于1983年7月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出的《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其主要内容是将原来面向75%的非师范学生发放的人民助学金降为面向60%的学生发放,同时设立“人民奖学金”。1986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关于改革现行普通高等学校人民助学金制度的报告》,取消人民助学金,实行奖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1987年7月,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和《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贷款制度的办法》,要求这一制度在1987年入学的本科普通高等院校的新生中全面实行。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这一时期的资助政策由助学金与奖学金并存过渡为奖学金与贷学金并存模式,体现了我国资助政策的重大改变。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由免费上大学逐步过渡到缴费上学,个人与家庭承担部分成本。高校收费制度的重大变革推动了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改革。1993年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1994年发布了《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有关事项的通知》,决定对困难学生实行减免学杂费政策。
二、资助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奖、贷、勤、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现行的资助贫困生的工作机制还不够成熟,在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首先要科学界定贫困生的范围,确定资助政策的目标群体,以保证资助经费准确到位。而现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缺乏一套比较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衡量标准和体系,在具体的资助工作中存在“随意化”倾向。如贫困生填报的家庭经济信息不准确,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认定不负责任,盖章随意。
贫困生的思想状况比较复杂。贫困生在日常的学生、生活中,不仅面临着的经济困难,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学生自卑、性格孤僻,人际关系不良、偏执、过度敏感等,以至学业困难。部分学生骗取补助,用资助经费请客吃喝。另外还有部分学生不按时还款等。这些问题与高校在资助政策的实施中,忽略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有很大关系。
解决贫困生问题,仅靠国家财政拨款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真正意义的助学帮困机制应建立在社会广泛参与的基础上,争取多渠道资助,尤其需要完善勤工助学制度。据了解,目前的高校勤工助学制度存在着不足: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面不广,仅为部分贫困生;勤工助学的领域也限于有限的范围,勤工助学工作的层次也不够高,离广大学生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高校作为国家资助体系的直接执行者,在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工作的开展中,缺乏一整套针对学生个体的资助方案,以至一些措施重复施行、资助经费分配不公,部分学生受助总额大大超出其实际需求,而有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和帮助,严重影响着国家资助政策的公平公正性。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资助政策的主要措施。但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信用体系、对拖欠者的惩罚措施、高效的追缴机构和健全的资助法规等,在短时期内,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
三、完善资助政策的几点思考
通过多种渠道,全面真实的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尽可能做到贫困生认定工作准确无误。笔者认为,确定贫困生的方式有以下几种:学生档案;学生本人反映家庭经济状况;户口所在地有关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辅导员、班主任了解到的基本情况以及同学反映的事实,包括辅导员以及学生代表必要的调查走访。只有将以上几项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确保贫困生信息的“相对”真实。值得注意的是,在考察贫困生的消费状况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校所在地区的消费水平;另一方面要考虑到贫困生除满足基本生活外的其他健康成长所需的正常开支,不能一概地认定为“不合理消费”。一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依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缓解精神压力;尽量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为贫困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建立自信,提高综合素质的舞台和空间,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二是以国家助学贷款为契机,加强学生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学校应结合国家助学贷款还款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珍惜个人信用,自觉履行还款义务和责任;另外要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对弄虚作假、骗取资助的学生要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要曝光并录入学生个人诚信档案。从国家层面而言,要建立学生还款约束机制,加强对借款学生的贷后跟踪管理,将违约学生名单在新闻媒体及高校毕业生学历查询系统网站公布。三是以勤工助学为载体,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
总的来说,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才得以成熟和完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资助政策研究,促进资助政策立法,推进有序有效资助格局的形成。
[1]刘京军. 浅析现阶段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2]教育部介绍高校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文). 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3]陈立民. 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