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兴起了两个边缘批冰流派——土著文学与移民文学批评。从70年代到90年代初这20年的时间里,这两个流派相继涌现出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批评家和大量的文学成果,但90年代后,批评家在澳大利亚右翼势力的打压下愤然离开,批评流派也由此陨落。澳大利亚土著文学与移民文学批评的发展和陨落代表着澳大利亚社会由开放自由走向了封闭保守,批评流派的陨落也标志着澳大利亚多元化主义政策走向了失败。
关键词:澳大利亚;土著文学;移民文学;批评综述
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盛行的多元文化政策,当时澳大利亚有很多外來移民,多元文化政策就是反对种族歧视、反对传统民族同化政策,要求当时白人统领的澳大利亚社会以开放、宽容、民主、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当地的土著居民和外来移民。这一政策一经实施就得到了土著原居民、外来移民和左翼思潮的白人的广泛支持。土著文学与移民文学批判就是在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产生的。土著文学批评和移民文学批评的共同崛起使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发展成为了以多元文化为核心的澳大利亚文学新范式。
一、土著文学批评
在澳大利亚社会发展史上,土著居民和白人居民有过尖锐的对立时期,到了70年代,多元化主义运动兴起,这给了一批受过教育的土著作家和知识分子一个向主流社会提出自己诉求的机会。他们认为,澳大利亚主流社会的同化政策剥夺了土著人的生命和利益,土著居民不应该成为社会的边缘人,他们想要通过笔向外来世界宣示自己的存在和地位。
希里的《澳大利亚文学与土著人》是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以土著人为核心的文学批判著作。这本首次对白人殖民澳大利亚,压迫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历史进行了批判,并在书中预言,不久的将来,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将对拿起笔来向外来世界宣示自己。
纳罗金在澳大利亚土著文学批评流派中位居首位,纳罗金到来后批评流派才正式确立。纳罗金认为70年代的澳大利亚水存在白人文学和土著文学两种文学形式,这两种文学同时存在、并行发展,但又彼此疏离、相距甚远。他认为只有土著文化才是澳大利亚的本土文化,澳大利亚社会中存在的白人文化都是效仿英美文学后的成果。澳大利亚沦为白人殖民地后,土著人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白人他融化政策的压迫,一直生活在社会边缘地带,他们的文学在长期的压迫和边缘地带逐渐滋生成长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澳大利亚土著作家创作的作品深刻的反应出了当时澳大利亚土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声。这一时期的澳大利亚土著作家都渴望能向外来世界宣示自己,走出边缘地带,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彰显自己民族的价值,这些土著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充满了土著性。罗纳金的文学作品种塑造的大多数都是正面人物,他认为只有大力塑造正面人物,才能有效反击白人对土著居民的负面印象,才能激励土著居民强大起来,只有这样,土著文学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历史使用。
二、移民文学批判
70年代,澳大利亚开始接纳亚洲移民,亚洲移民的到来提高了澳大利亚社会对移民问题的思考和关注。70年代中期,一大批移民到澳大利亚的作家相继加入到了移民文学批评队伍中,出版了很多优秀文学。
霍贝恩是澳大利亚真正意义上移民文学批评派代表人物,在她的著作中深入探讨了移民文学的特征。霍贝恩认为移民文学为人们更深入研究普适意义提供了素材,也为澳大利亚文学批评提供了思路。70年代后,很多移民背景的作家参与到了移民文学研究批判行列,这些作家对移民文学批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古尼夫认为文学创作不只是审美活动,同时也是一个政治认识的过程。
古尼夫是澳大利亚移民文学批评家中的一个接触代表人物,她出生于东欧移民家庭,创作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作家名录》等著作,还相继发表了大量的批评论文,为澳大利亚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做出了重大贡献。古尼夫认为澳大利亚移民文学从主题上来说更多的是表达物理和文化的作为,是个人和文化的寻根,是传统的现代价值观念的差异。从形式上而言,移民文学创作形式及其丰富,有简洁的现实主义,也有深刻的怀旧和讽刺题材。古尼夫认为不应该将移民小说看做是作家自传,她强调,移民文学中虽然有很多自传小说,但这些自传小说也分就事论事和印象主义两种形式。移民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有明显的双语或多语特征,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因此,她认为不能用移民或少数民族人民创作的文学要讨论移民作家的作品,任何狭隘的阅读形式都是对作家创作丰富性的歧视。
三、结语
澳大利亚土著文学与移民文学批判由盛而衰,最终沉寂的过程让人叹息。澳大利亚土著文学与移民文学批判的兴衰与其代表的“身份政治”有密切关系。澳大利亚土著文学与移民文学批判遇到最大的阻碍是当时澳大利亚左翼和右翼之间的斗争,这场文化战争最终让澳大利亚两种批判文学走向沉寂。但21世纪,澳大利亚对于多元化主义的文化战争重新获得胜利,虽然多元文化主义的热度已经退去,但21世纪的澳大利亚人始终坚持捍卫多元文化主义和国家民族性格。
参考文献:
[1]邵志洪.英汉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向红.互文翻译的语境重构—以《红楼梦》英译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