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探讨湖南宁远方言词汇中的文化特征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上旬 热度: 16820
曾芳 杨学晶

  摘要:方言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传播媒介在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湖南宁远方言词汇在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宁远方言;词汇;文化特征

  方言是一种语言与地域文化的混合体,但同时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被纳入文化范畴之内。索绪尔曾说:“一个民族的民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宁远方言词汇在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等方面存在着独特性,本文尝试通过解读宁远方言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汇来揭示其文化特征。

  一、宁远方言词汇及其文化特征

  (一)地理环境

  宁远县位于湖南南部,萌渚岭北麓,南有九嶷山,北倚阳明山,且境内四面环山。南耸九疑山,北枕阳胆山,西都岭,东亘雾云山,山丘面积占全县面积的63%。 在气候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气候温暖,雨量丰沛。水系发育,泠、疑、舂、仁四水流贯全境,自南、北向西在道县注入潇水。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宁远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1.在饮食上,以米饭为主食,杂粮以粑粑居多,粑粑在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如:馅心粑粑、鸟崽粑粑、蕨根粑粑等。宁远人偏爱吃辣,“进了宁远界,没有辣椒不成菜。”辣椒分类有:朝天椒、米辣椒、辣椒酱、煨辣椒、辣椒面、剁辣椒等。宁远境内所种的豆子、红薯较多。将豆子制成豆腐,做成菜肴的种类也多,如:米豆腐、辣椒豆腐、酿豆腐、霉豆腐、油炸豆腐、片片豆腐等;而红薯的用处很多,如:干红薯、红薯果子等。宁远人喜欢家酿酒,以红薯酒为普遍。

  2.因土地、光照、水资源充足,适宜种植烤烟。烤烟是宁远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烤烟事业发展很快,因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烤烟的词汇,如:烤烟房、剥烟、编烟、拆烟等。现代烤烟事业已成为宁远工农业的主要支柱。

  3.宁远境内河流较多,因而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桥,如:拱桥、板子桥、石板桥、墩牯桥、天桥等等。

  (二)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而语言是思维方式的主要工具与载体。人们通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如:形状、颜色、功能、属性等来认识事物,而不同地域的不同社会群体对事物的这些特点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与反应。这些思维方式的不同直接体现在语言上,人们认识事物的侧重点不同,对事物特征的表达方式不同,最终对事物的命名即构词方式也就存在着不同。如:

  1.火炉腹。指的是厨房。宁远以“火炉”来强调某某与某某以前是一家人,常说他们在多少年前是共用一个灶煮饭吃的。

  2.磨石心肝。指的是丈夫夹在母亲与妻子的为难。

  3.金窖。指的是墓坑。

  4.呱嘴婆。指废话很多的人。

  5.背底门。指在屋子侧面或后面,由卧室出入房屋的门。

  6.虾公背。指驼背。

  由此可见,人们对事物的命名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如认知水平、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传统文化以及心理活动等。

  (三)历史文化

  受传统封建道德的影响,男尊女卑是宁远历史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某些方言词汇中仍可以体现出过去对于女性的歧视。如:

  1.哭嫁。主要教育新娘在出家后要勤俭节约、遵从三从四德、能吃苦受累等。

  2.四两人、四眼人。即孕妇。在过去,人们总认为孕妇的身上不干净,会给人带来不顺利,甚至孕妇路过烧水做饭的地方,饭煮不熟,水烧不开,所以有孕妇经过时,要在锅盖上放一把刀,据说可以避免受到影响。孕妇不可以摸婴儿的头,也不可以抱婴儿,不然就会“走胎”。

  3.走胎。指婴幼儿的灵魂出窍,走到了孕妇肚中的胎儿身上,表现为饮食不减少但身体日渐消瘦。

  家中有老人去世,在给老人“送葬”时,女性只能站在整个队伍的后面,并且中途就要绕道返回,不能送到墓地。若家中有客人一同“食饭”,则女性与孩子不坐在桌子上用餐。男女若“洗澡”,不可以共用毛巾,因为男性身上如果沾到女性的洗澡水就会行厄运。女性在“吹衣”(晾衣服)时晾到较高且来往人多时就会被人谴责,因为人们认为,头顶晾有女性衣裤的地方经过,就会不幸。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在自己的娘家“扫地”,因为这样会将自己娘家的财运带到婆家,对娘家不利;“补衣”工作须由女性承担;在宁远的重要节日清明节的“扫清”(扫墓)与“食清明”的活动中,一般不允许女性参加,且“食清明”的钱一般按男性人头摊派;“猜干拳”、打牌等娱乐活动仅限于成年男性,女性几乎没有自己的娱乐活动。另外,在对某些女性的称呼上,也用男性的称呼。如“伯伯”一词不仅可以指称伯伯与堂伯伯,还可以指称伯母与堂伯母,男性为男伯伯,女性则为女伯伯。这些都体现出对女性在过去思想封闭、迷信的情况下,被人误解、歧视,得不到平等的待遇。

  (四)民俗文化

  在民俗文化方面,宁远没有形成统一的、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但宁远人都十分相信命运与鬼神。如:难产而死的孕妇叫做“养崽鬼”;上吊而死的人叫“吊死鬼”;喝农药而死的人叫“农药鬼”。若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多数人都想从鬼神那里得到帮助,如“祖公兜子”、“筷子神”、“撑铛姑姑”、“鬼婆”等。

  1.祖公兜子。即自己的祖宗。宁远人对祖宗的敬仰胜过了对神灵的敬仰,他们觉得祖宗可以强有力地保护自己。在每逢初一、十五以及过年、过节都要敬祖,多在神堂进行供奉。

  2.筷子神。即人们通过竖筷子的方式来验证自己心中所想之事。例如从办丧礼的地方回到自己家中时,出现了头痛的现象,则采用竖筷子的方式,将三根筷子放入碗中,询问是否是自己冒犯别人家的逝者,若是,则三根筷子会立在碗中,那么就要在自己家门口为逝者烧纸钱来保佑自己快点好起来。

  3.鬼婆。是人们询问、联系鬼神的中介。宁远人在担心自己已逝去的亲人在阴间是否过得好时,就会找鬼婆(这一行为称为“问神”),说出已逝去亲人去世的时间,然后鬼婆开始烧香,去阴间找到这个死去的人,将自己的身体借给这个人,灵魂通过鬼婆的身体来到阳间,指认在现场的自己的亲戚,证明自己就是已逝去的人,通过鬼婆的嘴来说出自己在阴间过得情况,是否需要什么东西。

  4.撑铛姑姑。即灶神。灶神是管家的神,所以当家中连连发生了不顺利的事情,就会怀疑是否在哪些方面冲撞、冒犯了撑铛姑姑,或者别的鬼神妨碍了自家的撑铛姑姑管家。通过“鬼婆”来询问自己家中的撑铛姑姑的原因,作为联系撑铛姑姑与人们的中介,“鬼婆”在通过询问原因来给人们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如:移动家具的位置或是拜撑铛姑姑、烧纸钱来赔不是等。在过小年前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撑铛姑姑”去天上过年,要烧纸钱、摆放糖果与茶水来供奉撑铛姑姑以求来年可以保佑自己家人一切平安顺利;在大年三十这天晚上要接撑铛姑姑,仪式与送撑铛姑姑的仪式大体一致,但是摆放的供品是馅心粑粑和茶。

  此外,宁远人也崇尚“八字先生”、“地罗先生”(风水先生)、观音等。如观音代表着育子,所以宁远人对观音的诞辰特别重视。相传有三个观音,诞辰分别为农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与九月十九,人们都会在这三天拜观音来保佑家中多子多福。

  在节日方面,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等是宁远人民十分受重视的节日,有特定的活动或食物。

  春节:从大年三十开始准备,在异乡的人们会纷纷回来与家人团聚,这一天的晚餐是一年中最丰富的一顿,而且有鱼。在吃饭前要安排小孩子洗“过年澡”,然后穿新衣服。晚饭后,长辈会给小孩发“压岁钱”来“压岁”。晚饭后的十二点之前要“接撑铛姑姑”。在大年初一的早上,要早起将自己的家门打开来招纳财气,然蜡烛、点香、烧纸钱、作揖、放炮、烧水、做馅心粑粑等(这种活动称为“出行”),然后以家庭为单位前往礼堂拜天、拜地、拜祖宗,时间越早越好,并在自己家中的神堂拜三拜。有“勿扫地”的习俗,人们认为大年初一是纳福纳财的,若扫地会将临门的财气与福气扫掉,加之大年初一家家户户要放鞭炮,所以门口都是红艳艳的一片。这天人们会纷纷出去拜年,在同族中,先由晚辈登门给长辈拜年,在同辈之中,年纪小的一家先给年纪大的一家拜年,然后回拜。在新世纪以前,正月里给长辈的亲戚拜年,必须带上腊肉,而长辈拜年带来的腊肉晚辈则不能接受。

  清明节:宁远人的清明节,有“食清明”与“挂清”的习俗。所谓“食清明”即在清明节的前一段时间里,在异乡的人纷纷回到家中,在同宗同族中,有声威的长辈主持办酒席,一般为三天,在过去只允许男性参加;在入席之前,要摆供品、烧纸钱、放鞭炮、作揖等。聚集同宗人前往挂清(即“扫墓”),清明节的前十天是扫祖坟,后十天是扫野坟。扫祖坟时,要从别的地方挪一些土放到老坟的坟尖上,然后放一张纸钱并插上一朵清明花。在坟前要倒上三杯茶、两杯酒并放置一条鱼、一个粑粑与一盘腊肉作为供品。通过两种活动来聚集同宗人,联络感情,加强凝聚力。

  七月半:在七月半的前后几天正好是宁远的雨季,均会下雨,宁远人称帮公公婆婆洗路。七月半的活动从七月初就开始,市场上会出现纸钱、蜡烛等;在家中给祖先供饭,需有肉食,并有粽子粑粑。在七月半的当天晚上,要以家庭为单位在空地上给已故先人“烧包”,即烧纸钱。烧纸钱时,要说一些希望先人前来领纸钱并保佑自己家人的话语,烧的纸钱要堆成一堆,每堆纸钱前面都要插三支香,空地上会有很多小堆,这些小堆排成一排,为先人点灯照路。

  二、结语

  宁远历史文化悠久,方言词汇中体现了该地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中无不显现着宁远人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语言交流等特点。方言是多方面多角度发展的,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比史册所记载的文化研究更为生动形象具体。因此,方言是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从深层挖掘宁远的方言词汇将会大力促进语言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瑞士]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爱德华.萨皮尔[美]著,陆单元译.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

  [4]寧远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宁远县志(1978-2003)[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5]湖南宁远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宁远县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6]罗昕如.湖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李永新,李翠云.宁远方言民俗图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