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有一种影响很大的意见,是将刘勰“风骨”看作阳刚的风格。詹瑛先生认为刘勰“崇尚具有刚性美的风骨。”郭预衡先生说刘勰“是提倡一种刚健的文风。”还有研究者从《周易》角度提出此说。笔者认为风骨并非阳刚的风格;刘勰《风骨》阐明了风格类型的理想标准以及如何达成这种理想的问题。
一、“风骨”的审美构成
分析“风骨”的构成要素,有助于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风骨”的审美构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宗经典。这是刘勰主张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有文气。有两层意思:一是从主体修养角度提倡“务盈守气,”即作家要有充沛的元气。二是从鉴赏角度引用曹丕的话:论孔融“体气高妙”、徐干“时有齐气”、刘桢则“有逸气”。这些文气有刚有柔,孔融刘桢偏向于刚,而徐干则有舒缓柔和之态。
(三)有骨力。刘勰赞赏“刚健既实”的文气,因此主张文章要有骨力,“骨劲而气猛也。”这是风骨被视为阳刚风格的重要原因。
(四)有文采。刘勰明确指出,有风骨的作品必然是有文采的作品:“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刘勰认为,文采过度的作品与只有骨力的作品都不好,而追求文气、骨力与文采结合的作品则像凤凰那样,达到了“藻耀高翔”的理想境界。
(五)懂通变,依定势。这两点少有人注意。《风骨》篇论述说:
“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这一段话除了宗经思想与借鉴其他文体的创作,重点论述了“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的重要性:第一,懂通变。“洞晓情变”的意思,就是紧接的《通变》篇论述风格的变化思想。第二,依定势。“曲昭文体”的含义,是希望作者能如《定势》篇所要求的那样,依据文体确立风格,在写作过程中不“反言”,遵守文体“本采”的要求。在经过上述两个环节的规范性要求之后,作家才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使创新求奇在“正”路上进行,不会出现偏差。
在上述宗经、文气、骨力、晓变、昭体、文采要素中:宗经是创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对作品内容与语言的规范;“晓变”是针对写作之内容而言,要反映时代变化,写出世风时情;“昭体”是针对文体与语言运用提出的对言辞新变的规范。“藻耀高翔”的理想效果则包括了骨力遒劲、文气刚健、文采卓绝等要素的完美结合。这样的作品,就是有风骨之作。
二、风骨:不是阳刚的风格
上述所论,是“风骨”六个方面的构成要素。据此可知,风骨并不是阳刚的风格。刘勰的刚柔风格是从“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的“文气”论角度划分出来的,“刚健既实”是“风骨”被认为阳刚风格的最主要证据。但是,“文气”不包含宗经因素,刘勰对舒缓柔和的“齐气”并不贬斥,而且有刚健之气不一定就有文采。在刘勰看来,“骨劲而气猛”的代表人物是刘桢。《体性》篇论刘桢为“公干气褊,言壮情骇”;钟嵘《诗品》评谓“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詹锳先生说:“这种骇人视听的粗壮风格,和他的急躁脾气是一致的。”刘桢的作品刚而无采。“晓变”、“昭体”两点,完全是外在控制策略的思想,非如此,不能正确地进行意与辞的新变。因此,“风骨”之内涵,实际上不仅是文气与骨力,还有宗经的指导思想,“晓变”的主体因素与“昭体”的文体要求。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创作出文采斐然、文明以健的作品。据此可知,“风骨”的内涵远大于阳刚的风格,是刘勰特别提倡的集众美于一身的风格理想。
结语
作品要达到“风清骨骏,篇体光华”的理想境界,必须要诸因素的综合实现。风骨实为刘勰风格类型理论的理想标准,而不是阳刚的风格。“风骨”论上承《体性》,下启《通变》《定势》《情采》篇之“通变”“本采”“正采”诸说,是刘勰风格理论的核心范畴。[1]詹锳.文心雕龙的风格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王小盾.<文心雕龙>风格理论的<易>学渊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3][梁]刘勰著,[清]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梁]钟嵘著.张怀瑾评注.诗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5]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