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失范探析与重塑

时间:2023/11/9 作者: 大家 热度: 13846
孙晓悦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其中,突出表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上。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部分毕业生诚信缺失不但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而且影响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导致用人单位对学校产生信任危机,也直接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作,对今后毕业生的签约产生不利影响,加重了就业难的问题。因此,认真理性地分析高院毕业生就业失信现象及危害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加强高院职业道德教育,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建立诚信的和谐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负面表现

(一)求职材料弄虚作假

目前,毕业生求职的主要渠道是参加各种形式的人才招聘会,招聘者主要通过自荐材料来了解、评价、衡量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决定是否给予面试机会,进而影响到录用。一些毕业生为了能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和重视,就使出浑身解数编造虚假自荐材料。大致分为四种情况:一是编造学生干部履历;二是伪造各类等级证书;三是虚构荣誉;四是拔高自己的特长。某公司在招聘时,竟出现了来自同一学校的应聘者中有6位校学生会主席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局面。

(二)就业随意违约

第一,“瞒天过海”签订就业协议。例如,有的学生拿不到学位证书、毕业证书,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欺骗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第二,随意毁约,盲目跳槽。个别毕业生求职时草率签约,缺乏严肃性和细致的考虑,待须报到时则随意毁约;个别毕业生骗取多份就业协议书,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普遍撒网、重点选择”,最终能且仅能到一家单位就业,致使与其余多家单位违约;有的毕业生报到后因不满意工作条件或待遇,未与单位协商,不辞而别。第三,毕业面试时不实事求是,夸大其辞。个别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一些要求唯唯诺诺,不愿将真实的想法告知对方;在介绍自己时夸夸其谈,言过其实,试图让招聘人员相信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给招聘人员造成“假、大、空”的印象。毕业生诚信缺失的行为对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个人而言都会造成不良后果:一方面严重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打乱了用人单位的人事和工作计划,浪费了用人单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诚信缺失的行为损害了学校的形象,降低了学校的信誉度,扰乱了学校的就业环境,影响了以后毕业生的正常就业。诚信缺失的行为对毕业生的自身发展也带来负面影响,其个人信誉受损会对以后的事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失范探析

(一)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社会环境作为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对高校学生的诚信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但是在社会的许多领域都存在着诚信缺失的行为,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地冲击着大学生及广大青少年的诚信底线,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此外,大学生就业难、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良传播媒介等因素都对他们的就业诚信产生了影响。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分辨意识较差,对不良风气的抵制力较弱,很容易为周围环境所影响。

(二)高校教育薄弱,内部管理存在漏洞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迫使高校在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控制、就业率等方面挖空心思,甚至造假,使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诚信度降低,进而导致学生的诚信危机。学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由于对诚信教育的忽视,使得许多学生并未将违约视为失信,而是将其当作寻求更好工作机会的跳板,更有甚者将虚假包装当作求职的技巧。

(三)用人单位选才标准及选才程序的不合理

部分用人单位对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一个客观的认识,在招聘员工时盲目抬高录用标准,过高地要求学历、学位、经验、能力, 而又缺乏相应的有效选拔考核机制,往往是通过一份简历、一次面试就做了用人决定,致使“造假者”有空可钻。这种做法容易诱使学生弄虚作假。部分用人单位为了吸引更多高学历人才,也存在着虚假夸大宣传的现象,双方签定就业协议时,毕业生不能真实的了解单位实际情况,最后也会造成违约等情况的发生。

(四)大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

高校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高校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高校扩招的必然结果是生源文化素质快速下降,部分省市的高校录取分数线非常低。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导致思想道德素质较差,更容易在考试、求职、还贷等问题上弄虚作假。

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重塑

(一)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诚信校园氛围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加强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要求。高校应在舆论宣传中鼓励“诚信”行为。诚信教育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关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活动,广泛开展各类诚信教育实践活动,营造一个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从而保证“诚信”教育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就业指导课应成为诚信就业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帮助毕业生正视择业过程,引导毕业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加强就业的规范管理,建立严格的就业推荐材料审查制度

高校作为培养、输出毕业生的基地,在建立人才市场的诚信制度、为社会输送诚信人才等方面,有责任审核毕业生就业的基本信息,切实保证其真实可靠,当学生踏入社会,进入人才市场时,把好就业的“第一关”。尤其是对毕业生的就业推荐材料、各类证书、荣誉的审核认定要认真把关,严格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发放及补发程序,要规范就业派遣、档案寄发等程序。

(三)建立并完善信用评价监管体系

在作好诚信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有相应的约束体系。社会应建立起完善的信用评价标准体系。学校可以尝试建立学生的个人信用档案,对失信行为予以适当公开批评,信用档案可以作为“辅助性”档案跟随学生,也可与本人其他机构的信用档案挂钩。最后学生毕业时学校可将信用档案提交给用人单位。

(四)提高毕业生自身的竞争力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归根结底取决于其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应该多方着手,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人才质量。毕业生实力的增强势必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夯实诚信就业的基础。

  当然,在新的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问题,建立就业中的诚信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和一个国家的国民信用度相关,一个国家的国民信用度往往与这个国家的社会发达完善程度成正比。我们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只要我们坚持诚信原则,弘扬诚信精神,加强法制和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充分发挥就业市场机制的作用,就一定能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风尚,同时促进就业市场朝着诚实和健康的轨道运行。

  [1]侯玮.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8.

  [2]郭志平.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对策思考[J].高教论坛,2008.3.

  [3]张桦楠.论大学生诚信缺失及重塑[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