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茧》作为张悦然的一部转折之作,在叙事策略上颇具匠心,表现出较多的社会现实性和思想的丰厚性。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内聚焦型视角下双重叙事结构对文本进行解读,以期能够探寻小说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茧》;叙事结构
张悦然作为中国文坛上一位较为突出的80后作家,她的创作一直很受评论家和读者的关注。其《樱桃之远》《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等早期文学作品追求商业化,以情感主题的青春文学为主,选材与主题比较单一;叙事上主张酷虐美学的创作方法,表现出很强的孤独意识和忧伤情结;语言上充满不可思議的意象,文字锋利、奇妙、时髦。评论界对她的作品评价也褒贬不一。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之后张悦然小说的创作视角发生转变,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关注80后一代人的生存现状。十年后,她携新长篇小说《茧》重新回归,与以往唯美而梦幻的青春文学相比,《茧》是一部以80后一代人的视角直面祖辈、父辈恩怨纠葛的转折之作。它在义无反顾地挖掘历史的同时,文字里多了一些人情的温暖,语言更加口语化、生活化。笔者在经过对《茧》的反复阅读和分析后,发现小说在叙事方面颇具匠心,在叙事结构上汲取了“纯文学”的丰富营养,表现出较多的社会现实性和思想的丰厚性。所以,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茧》进行叙事结构研究是有一定理论意义和价值的。
《茧》是在内聚焦型视角下,采用双重叙事结构,以男女主人公在一个弥漫死亡气息的雪夜里的对话建构全篇,抽丝剥茧地讲述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死人塔”里的一桩“敲钉入脑”的罪案,以及医科大学南院李、程两家三代人的爱恨纠葛史。小说共有五章,每一章下面的小节分别以李佳栖、程恭两个人名作为题目。以李佳栖为题目的小节就是李佳栖的自述——在自己对父亲的追随过程中走向秘密的核心;以程恭为题目的小节就是程恭的自述——在自己与植物人爷爷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中,发现不堪的历史真相。这分别是小说的两条主线,两条主线相互交叉补充。在自叙性对话过程中,他们多叙述自己所熟悉的境况,主要把自己二十几年来的所见所闻、内心世界展现在对方和读者面前。这在阅读中缩短了人物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获得一种亲切感,这一点是其他视角类型难以企及的。张悦然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了自己为什么会在《茧》中采用内聚焦型视角下的双重叙事的结构:“我尝试用多重视角来写,五六个人物,或者更多,第一人称,嵌入信件和独白等。但是后来我发现,我其实最关心的是李佳栖和程恭,这两个我的同代人,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件事,如何在这件事的影响下成长的。我想我不能把视线移开,必须记录下他们怎样去探知真相,知道以后的态度,又是如何在它的影响下成长的整个过程。而且作为受害者和迫害者的后代,他们之间的直接对话,一起去面对祖辈、父辈的恩怨,这可能是我们这代人最勇敢、坦诚面对历史的方式。”[1]
在第一章中,李佳栖详细介绍到自己的堂姐——李沛萱,她近些年一直生活在美国。当沛萱回国,李佳栖再见到她时,令“我”惊讶的莫过于她脸上的明显的伤疤,一是因为“我”没有见过她有了这道伤疤之后的样子,二是听说这道伤疤是从高处摔下来受伤的,从前每次受伤的总是“我”,而她是从来不会做爬高上梯之类的事情。在此,李佳栖对堂姐脸上的那道疤留下了一个疑问,也给读者一个悬念,并猜测到这道疤或许是她人生的唯一一个意外吧。随后,在第三章中程恭的自述里揭开了这个谜底,此时的程恭已经从牧师的口中得知导致他爷爷变成植物人,一家人过着卑贱的、狼狈不堪的生活的仇人是李佳栖的爷爷,是“我”最好朋友的爷爷,是医科大南院所有人敬仰的院士。之后,背负着仇恨的程恭便完成了一次小规模的复仇。由于佳栖的离家出走,沛萱便来找“我”询问去向,沛萱答应了“我”的要求,爬上死人塔的围墙,在告诉她的爷爷杀过人后,“我”扒着围墙踩上砖跳到了地面,然后把那叠垒起的砖一块块搬开,丢到离墙根很远的地方。后来,沛萱有一个星期没来上课,她的脸受伤的消息已经传开。沛萱脸上的那道疤便是“我的杰作”。这样,沛萱脸上的那道疤痕便在双方的叙述中得到了答案,读者也在推进而又交叉铺叙的文本结构中了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内聚焦型视角下文本叙事结构所具有的构造力量。内聚焦型视角与那种交代得明明白白的非聚焦型视角是不同的。由于视野的限制,它难以深入地了解其他人的生活,难以把握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因而在有些情况下它不可能提供明确的答案。这种聚焦方式在赢得人们信任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空白和悬念,这一方面利于作者设疑,使读者的阅读兴致达到饱和,另一方面也提高小说的魅力。
张悦然是一位极富潜力的作家,《茧》作为其转折之作,少了早期创作中的梦幻与想象,多了一些对历史的思考,对人性的探究。我们相信,随着年龄的増长、阅历的丰富,这样一位有巨大创造力、对社会现实充满责任感的青年作家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会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创作出更有历史厚重感的小说,我们也期待着张悦然的更多转折之作。
参考文献:
[1]张悦然,走走.那些卑微人物被一束光照亮[J].上海文学:文学访谈,2016,11.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