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文化苦旅》中“苦”进行解读有利于我们更为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有利于对此书做到更为深刻的理解。本文将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分为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即文化探索旅程艰辛之苦、文化传承命运坎坷之苦和古代文人命运无奈之苦,以作者的心路历程为出发点,结合书中实例和相关评价,完成解读工作。
关键词:《文化苦旅》;“苦”的含义;文人命运
《文化苦旅》是当代作家余秋雨的散文集,作者通过山水风物的寻访来得到人生真谛、文化灵魂的感悟,从散文内容上进行区分,其本身包含三个部分,即记人叙事、山水游记和文化走向,和传统写景类散文不同,此书中少有描绘景色文字,大多是相关感悟和人文哲理。
一、文化探索旅程艰辛之苦
文化探索旅程艰辛之苦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第一,作者余秋雨在寻访文化古迹、寻觅古人足迹的旅程较为艰辛,《文化苦旅》一书中,所描绘的作者足迹包含了四川、湖北、甘肃、浙江、河南、广东等地,为探索这些文化古迹,作者需要多年奔波,四处寻访,在旅途中总会遇到困难,此为山水的苦旅;第二,作者在落笔之时,在思考之时会让自身融入到文化古迹之中,会让自己“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疯狂在散文中燃烧。”很多次的思考都会是对文化之路的一次感悟,每次思考都是对时代进程的反思,从心中会感到艰辛,这是心灵的苦旅。除此之外,在著書过程中,有多个篇章都是在旅社完成,著书条件较为艰辛。作者在思考过程中是融入历史的,是介入历史之中的,如作者曾遗憾没有同王安石、李白一同登天竺山。余秋雨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自诩为文化人,并将自身和众多历史名人进行比较,为此,他也遭到文化圈内众多文人的鄙夷,如我国作家王朔就公开对此批评过余秋雨,但无可争议的是,在《文化苦旅》创作过程中,余秋雨本人确实承担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意识,以人文山水和历史遗迹为出发点,去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并为此体会了艰辛之苦,让全书都具有一种浓重的历史沧桑感[1]。
二、文化传承命运坎坷之苦
《文化苦旅》是文化散文的代表之作,其中包含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大量反思,也包含了作者对我国文化传承命运坎坷之苦的深切反思。如在此书中,面对多数文物已经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现状,余秋雨曾经发出感慨,一个无知的王道士竟然能看管世界级瑰宝敦煌艺术,官员竟然如此忽视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阳关之上,作者慨叹那具有艺术情怀之地竟成废墟一片;天一阁前,作者感叹着我国传统文化那充满艰辛的流传。这种文化传承命运坎坷之苦之所以能够在书中表现得这样强烈,其中包含了两个因素,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高雅与神秘,二是中国文化中包含的种种遗憾。
传统文化越是绚丽多彩,等到遗失、毁灭之时就越是令人感到遗憾和悲愤,如在《文化苦旅》一书中,作者就曾对莫高窟工匠歌唱颂歌,对历史古迹大肆赞美,就曾对洞庭湖背后的文化神秘性、复杂性予以慨叹,就曾对苏州那俏皮的文化、三峡那叛逆的情感予以赞美,这些文化背后是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自信心,为它们书写礼赞是一种由衷的行为,但这种慨叹使得作者在看到文化传承之中的坎坷之后,看到传统文化毁灭、遗失的景象时,不禁会感到失落,不禁会心生愤慨,那份心中之“苦”会更为强烈。
中国文化中的众多遗憾同样会让作者发出感慨,作者认为文化的本性是沟通与被理解,认为发展造成的拥挤会让古典园林本身具有的韵味失去,战火会让书本中的文化遭到吞噬,认为中国缺少废墟的文化,也不具有足够的个体精神,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遗憾,也是作者的关于文化传承之苦的慨叹。但这种慨叹并没有结果,因此,诸如朱国华等人就曾对此作出批评,认为《文化苦旅》只是没有意义的感慨,甚至带有矫情,在此书中,余秋雨确实做了一种没有任何结论的回顾,只是说很遗憾、很惋惜,只是抒发自己的情感,却没有提出解决的办法,此观点在《山居笔记 十万进士》中也有所体现,但就散文来讲,在引起作者共鸣这一层面上,此书确实让读者跟随作者体会了文化之苦。
三、古代文人命运无奈之苦
在《文化苦旅》一书中,包含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文人命运无奈之苦的感慨。余秋雨认为,在我国传统文人的心底,科举人格这种人格模式是代代相传的。在我国封建统治结构中,科举制度具有较高地位,它可以让文人为政治服务,文人和封建统治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人的地位。在《阳关雪》一文中,余秋雨说,“中国古代,一味文人,便无足观。”除此之外,对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儒家思想,余秋雨也提出过相应的批判,认为文人一旦进入封建统治中心,就会变得没有生命,一旦出现变动,就有可能被贬官,遭到心灵上的伤害,变得更为迷茫,如范仲淹、白居易、柳宗元等。而对于没有入朝为官的人,余秋雨同样对此不屑,如林和靖就被余秋雨认为其归隐是在“自卫和自慰”[2]。余秋雨本人推崇的健全人格是具有超强意志力、具有热学、具有前瞻意识且能够左右逢源的能力,但中国古代文人少有他所谓的这种健全人格,也就会出现被贬官的文人,“虚负凌云万丈才”的文人,走向末路之时,也难免较为悲凉,让人心生苦感。如在《狼山脚下》一文中,余秋雨就对少年成名的骆宾王因为追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而销声匿迹而不禁唏嘘,如在《柳侯祠》一文中,余秋雨就对柳宗元的不断贬官而发出感慨,而在《家住龙华》一文中,余秋雨就对历史上文化人表示感同身受的痛苦。余秋雨认为,中国文人之所以会孤独,不是因为自身的脾性,而是因为命运的无奈,他说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没有了真正的诗人,一直在享受着残缺神话,说现在官场的险恶程度要远远高于商场,中国古代文人正因为这种无奈的命运而变得生命凄凉。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文化苦旅》一书体现了作者寻访山水时的艰苦、写作时的艰苦、对传统文化遗失而感到的“苦”和古代文人难以追寻健全人格,命运受到时代左右的“苦”。“文化”是作者的探寻,“旅”是作者的行走,“苦”是作者的感悟和作者的陪伴,了解“苦”的含义可以让我们重新思索过去的文化历程,可以让我们对当下进行重新审视。
参考文献:
[1]尹婉婷.文化苦旅的文化意蕴[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01:29.
[2]周维东,郭鹏程.《文化苦旅》与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民族主义[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03:96-100.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