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学理论的莎士比亚化——再评乔纳森?吉尔?哈里斯新作《莎士比亚与文学理论》

时间:2023/11/9 作者: 大家 热度: 15105
张 浩

一、莎士比亚戏剧理论的现代医学隐喻模式

哈里斯教授指出莎士比亚戏剧人物伊阿古和亨利的话语中都蕴含着同一个前提,那就是理论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它与其理论化的对象是分离的、异质的。这种假设在莎士比亚研究中表现尤其突出。文学理论的倡导者和诋毁者往往都把文学理论置于一个完全不同于莎士比亚时空的语境中。它并非仅仅是在莎士比亚时代之后一个现代或后现代现象,它也来自海外,尤其是从战后特别是法国的知识运动中获得了批评的活力。对于伊阿古派来说,现代法国理论派似乎非常不够光彩地接管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恰恰是对亨利五世对法国理论征服的一个颠覆。从法国左岸代表艺术角度来说,持亨利理论观的莎士比亚学者认为,文学理论最终阐释了文本之谜和被神秘化了内容。对于莎士比亚研究,无论伊阿古派或者亨利派的立场多么尖锐对立,他们都承认文学理论是一个影响了莎士比亚研究的异物。对于反对理论的伊阿古派来说,理论应该是莎士比亚研究试图免疫的病毒,而对于支持理论的亨利派则将其视为使莎士比亚研究更加健康的注射疫苗。

二、莎士比亚戏剧与当代西方文论的对话

哈里斯教授在书中列出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入莎士比亚戏剧和诗歌的各种理论框架。他考察了当代文学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流派和运动,同时向读者展示了它们的主流实践者如何与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着富有成有效的对话。读者在书中可以看到各种明目的理论著作,它们均把莎士比亚作为首要的对话者。其中一些著作代表着一些典型的“主义”如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这些都是读者可能比较熟悉的理论流派;书中还涉及了一些较新颖的文论流派如根茎理论,在书中均有较详细的阐释。

(一)语言与结构

该书梳理了当代代表文论家的招牌理论和莎士比亚作品的内在关系,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题是语言与结构,涉及的典型形式主义批评家有威廉?燕卜荪的歧义和十四行诗73的论述,克林斯?布鲁克斯的悖论与《凤凰和斑鸠》,米哈伊尔?巴赫金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和和莎士比亚节日戏剧;结构主义理论家罗兰?巴尔特的神秘化演讲与《朱利叶?斯恺撒》,符号学名家罗曼?雅各布森的诗歌结构和十四行诗129,勒内?吉拉德的模仿欲望理论与《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解构派旗下J?希利斯?米勒的逻各斯不可能性与《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保罗? 德曼的拟人法和米尔顿的《论莎士比亚》,雅克?德里达的正名概念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根茎与演员网络理论旗下吉尔斯?德勒兹的微型剧场理论与《理查三世》,米歇尔?塞内的噪音理论与《麦克白》,布鲁诺?拉图尔实体政治概念与《科里奥兰斯》。

(二)欲望与身份

此部分包括心理分析流派中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死亡与《威尼斯商人》和《李尔王》,厄内斯特?琼斯的恋母情结与《哈姆雷特》,梅拉妮?克莱因的嫉妒理论与《奥赛罗》;拉康的精神分析派包括拉康的欲望与《哈姆雷特》, 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的母性连接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斯拉沃热?齐泽克的“真实”概念与《理查二世》,女权、女性主义如弗吉尼亚伍尔夫《论莎士比亚的妹妹》,海伦?西苏的女性写作与《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伦理与《哈姆雷特》,伊娃?克索夫斯基?塞奇威克的同性欲望与莎翁的十四行诗,乔纳森?多利莫尔的畸变动态学与《奥赛罗》,李?爱德曼的酷儿教育与《哈姆雷特》。

(三)文化与社会

此部分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流派,包括卡尔?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与《雅典的泰门》,捷尔吉?卢卡奇的封建主义灭亡与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矛盾论与《科利奥兰纳斯》,后结构主义派马克思主义中特里?伊格尔顿的语言和物化理论与《麦克白》和《第十二夜》,雅克?德里达的幽灵学与《哈姆雷特》,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乌托邦批评理论与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新历史主义、文化唯物论旗下,包括米歇尔?福柯梦与疯狂的历史化与《麦克白》,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颠覆与遏制的理论与亨利王第二组历史剧,艾伦?辛菲尔德《仲夏夜之梦》和 《两位贵族亲戚》中的性变态者;沃尔?索因卡 运用后殖民理论对《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阿拉伯人真实性的分析,爱德华?赛义德论《暴风雨》的加勒比海特色改写,萨拉?艾哈迈德有关东方倾向和莎士比亚书籍的论述。可以说,如果说莎士比亚具有理论倾向,那么现在的文学理论显然莎士比亚化了。

  Jonathan Gil Harris Shakespeare and Literary Theo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