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一种大众化的媒体,它通过一定的视觉形态与版式构造传递着书籍本身的内容,是书与读者心灵交流的媒介。随着经济时代的突飞猛进,现代书籍已经向多元化发展。现代的书籍也不只限于文字信息传达功能,它需要营造一个形神兼备,以多元思维构造书籍的整体设计,追求一种立体化的设计效果,读者可通过眼视、手触、心读,得到阅读的愉悦和艺术的享受。然而纵览群书,你可以发现一点,在多元化的书籍设计之中始终透着一种清晰独特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气息就是民族文化特色。世界最美书的评判标准的第四点指出的就是注重历史的积累,即体现文化传承。无论华美或朴素,无论天文与地理,无论形态或材质,中国人的设计有东方设计语言与东方文化韵味;日本人设计的有日本风貌;西方书籍始终透着西方风貌……多元化的是形态与表现手法,不变的是民族文化。
一、“学习传统是书籍设计艺术之本”
在此引用德国教授G·马蒂斯的一句话来说明了民族文化在现代书籍设计重要性。他说:“真正的设计永远只能源于本民族文化的特性和根茎……民族化的设计恰好可以达成非同寻常的国际交流与传达,并且以此表明自我的民族文化身份。”中国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认为“学习传统是书籍设计艺术之本”。在他的书籍设计作品中,经常用传统的元素来表达现代的语汇,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很好地融合为一体。“反者,道之动”,他把传统看成是静,把现代设计元素看成是动,认为“静是相对的,动是无止境的,任何事物都在动中产生变化,前进的。”他鼓励书籍设计者不摹古却饱浸东方品位,不拟洋又焕发时代精神,达到 “道之动” 的真正境界。
杉浦康平的书籍设计,现代中透出浓厚的日本传统风格,是因为他不可避免地受到日本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
韩国书籍设计师郑丙佳,是文字编排的第一人,他能把欧洲的现代理性、结构性设计理念带入到韩国传统端庄温馨美的造型中,现代却不失民族风格,独到新颖。
二、传统书画“留白”与“意境”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书画艺术构图中很讲究一种黑与白、虚与实布局,讲究“黑无白不显.白无黑不彰。”“实处就法,虚处藏神。”即中国画中常用的语汇“留白”“意境”,在现代设计中被广泛采用,为书籍设计提供极大的创作空间与美感表现。(一)“留白”
黑与白、虚与实的运用是一种独特的风格。黑色与白色互为影响,时而黑为实,白为虚,时而白为实,黑为虚。像王羲之 、颜真卿、欧阳询、张旭等大批书法和绘画大师的作品为例,黑为实。《 诗品 ·含蓄》中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赞空白之美感。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作品充满着“书卷气”“、民族性”和“东方的美”。他众多的封面设计中,大部分利用黑白关系,表现朴素的美感。他的设计即有朴素的装饰美和韵律美,又充分注意到时代感和民族性。例如作品《铁流》构图大胆采用黑白关系,大片留白,其封面设计是用白作底色,黑字,显得干净、肃穆。《且介亭杂文末集》简单、大方,气质高雅……他为近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朱赢椿设计的书籍 《蚁呓 》也采用了留白的方式,既体现了中国书画的特色,也具有现代创意风格,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作空间。(二)“意境”
意境在中国诗书画中指的是情景交融与虚实相生的情调与境界。明朝朱承爵的《存馀堂诗话》提到:“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一本好的书籍设计作品,外在形态及平面的视觉元素一定要表现出作者灵魂与作品的思想。强调“意境”表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让设计者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构成意境,直接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把作者的心灵与思想展现给读者。读者往往置身于一种民族与艺术创造审美心理结构意境中,与书浑然一体。作者创造书籍灵魂与思想,设计者通过“虚实相生”之意境并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掌控书籍的灵魂,读者却是意境的感受者与受益人。寓作品于某一意境之中,以抒发作者对所表达事物的情感,有景有情、情深意切,正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大特点。三、“和而不 同”成为现代书籍设计发展趋势
《论语》中道:“和而不同,”实意指为人处世中求大同,存小异原则。“和”即认同多样性,尊重彼此差异的共存原理,“同”则是否定差异和多样性的吸收兼并的原则。在书籍设计中,在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也可采用“和而不 同”原则。书籍设计的发展,在遭遇不同时间与空间的文化时,应该使文化彼此和谐共存、互融发展。很多书籍设计师都博览古今中外群书,吸取精华,书籍设计却统一于自己民族文化之中。这启迪我们,对传统与西方文化,学会扬弃;融合古今,合璧中西。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