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我疯狂地爱上中国民歌,而且是那样地相见恨晚。我在不同时候的某种心境,也往往由一首民歌一语道破。我因而常常沉醉在民歌的海洋里,伴随着歌声一起哭,一起笑。
翻开《民歌经典》大碟,那一首首金曲弥补了我听觉上的空白。当李娜在数年前唱出《走进西藏》时,歌声曾风靡过大江南北,卷起一阵阵向往高原的热潮,“呀啦嗦,走进雪山,呀啦里嗦,走进高原”,浑厚略带沙哑的嗓音醉倒了芸芸众生,涤荡了多少心灵上的尘土。还有韩红,一个来自高原上的歌手,带着对西藏的热爱,对故土的深深眷恋,用气沉丹田的功夫,以一曲《青藏高原》传出荡气回肠的立体声,赢得了发烧友的一阵阵喝彩。歌声无限,激情不止,听者心中荡漾起一股壮志豪情。此时,心魂与大自然的坦荡已交相共振。这就不难了解一个歌迷为何竟不顾一切,会将歌手紧紧拥抱的缘由了。歌声扫去尘嚣的猥琐,给了人们一腔豪迈。在苍凉的民歌中,我想象着青藏高原的远古冰川,格桑花开的浪漫;当雄鹰飞翔在高空上会是如何地矫健。一阵阵悠远的民歌,似一曲曲来自大自然的天籁,填补了视觉所未能及的纯情空间。
从西南到西北,让我们乘着民歌的翅膀,再来体验黄土高坡上的信天游,倾听一曲酣畅淋漓的歌唱:
上一道(那个)坡(■)坡(哎哟哟哎)
下一道(哎嗨)墚(哎哎)
想起了(那个)小妹妹(哎哟哟哎),好心慌(哎嗨)
你不去(那个)掏菜(哎哟哟哎)
崖畔上(那个)站(哎哎)
把我们的(那个)年轻轻人(哎哟哟哎),心扰乱(哎嗨)
你在(那个)山(■)上(哎哟哟哎)
我在(哎嗨嗨)沟(哎哎)
探不见的(那个)拉话话人(哟哟哎)招一招手(哎嗨)
……
—— ——《信天游》
这是来自一种黄土地深处的声音,是按捺不住的欲望的声音。是一种内心的冲动,将陕北大地粗犷汉子的情感表露得一览无遗。这带着质朴音符的载体,真切地表达了黄土高原上百姓的生存位置和爱情。有情有景,有人有事,真实,生动,感人。从另一个层面折射出陕北人敢生、敢爱的一种生存精神。其实,更多的事实,成千上万的人们被陕北民歌所触及,为其感动,或沉醉。因为,谁的身上都存在着一种被唱出来的歌,这就是原汁原味的民歌。它所表现的爱情是无懈可击的。
留一颗柔软的心,再细细反刍一下中国民歌,你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人文现象:歌曲中对恋人的称呼永远是“哥哥”或“妹妹”,不管是西北还是西南民歌均是如此;并且,歌词也极少出现“爱”字,和现在爱来爱去的流行歌曲大异其趣。这大概同农耕社会爱情的含蓄与羞涩有关。对于生活在强调沟通能力的信息时代的人来说,羞涩作为一种心理气质绝不是黄金。但当满大街的女孩都在大喊:“爱上你是我的幸福,是我一生的快乐”(歌曲《恋恋风尘》)时,羞涩就显得有些珍贵了。曾听一位年长的老同事说,他恋爱时如果能悄悄摸一下“阿妹”的辫梢,都会激动得几乎不能自已。这就是羞涩的力量,我们现在即便彻夜逗留在情人的芳唇上都不一定会晕眩了。
民歌无疑是一面镜子,从爱情折射出亲情。有人说,流行歌曲和电视上的肥皂剧里之所以“爱”字泛滥,主要是由于现实中真爱以及相爱的能力的流失,越缺什么越要谈什么。这么说似乎过了点,但爱情的时尚化、数字化的确使它越来越像肯德基店里价格不一的可乐,用水龙头控制配方和流量,可口,但不一定可心。泡沫爱情的流行美化了“哥”、“妹”在我心里的感觉。融入了亲情的爱情其实比所有浪漫之情都更纯粹。一个男人要背叛称自己为“甜心”的女孩也许是容易的,但要背叛那个柔柔地叫自己“哥”的人则十分困难。
中国民歌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源于它那超越时空的守候:
我把一生守成一片片汪洋
拥抱妹妹那个温柔的月亮
我要让你藏在怀里快乐又漂亮
总有情波悠悠淌在心坎上
我把一生守成一道道山梁
等着妹妹那个高高的月亮
我要让你靠在肩上平静又安详
不让长夜漫漫冷了你的脸庞
…… ——— ——《守月亮》
细听《草原之夜》、《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妹妹找哥泪花流》、《兰花花》、《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经典曲目,你会领略落后的生产力和通讯方式造就的纯朴,这种纯朴又造就了用一生去等一个人的神话。我以前不知道西北的汉子们为什么要舍下心上人赶着骡马走西口,而且一去就是数度春秋;当我在一个荒芜的秋天,站在大西北的高坡上亲眼目睹了只生长贫瘠苍茫的荒塬时,我懂得了民歌里面的爱情为什么会那么浓烈和坚贞。我无比热爱的一首MV是中央台音乐频道推出的《兰花花》。无比热爱那日日独坐山坡用心捕捉骡队铃声的美丽女子;无比热爱滚烫的脸庞上那两行比一个无望的下午还漫长的热泪、针线穿过新鞋底时从指端蔓延到心尖的颤抖;无比热爱掩饰在方言里的爱的细腻与坚韧:“你若是我哥哥哟,招一招的那个手;哎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哟,走你的那个路……”
我们很幸运生在了一个手机、越洋电话和网络空前普及的年代,不必在想对远方的姑娘抒情时慨叹“没有邮递员来传情”;高效交通让人跑得比心还快,一日千里,甚至一日数万里。思念的长度和浓度却因此遭到了削弱。我不能说现代科技破坏了爱情的经典性,但实事求是地说,和当下那种上午在广州说想你,下午就飞到上海见面的爱情相比,我更倾心民歌里的约会,更倾心那个站在黄昏的岔路口等了许多年仍痴心不改的“大妹子”。
民歌所特有的大量农耕和游牧文明的意象,重现了风吹草低、月光无垠的纯美景象,那是生活的原生态,爱情的原生态。我多么羡慕那个坐在草地上陪着马头琴默默哭泣的年轻男子,那时他的马在远处月光粼粼的河湾饮水,风掀动他额前的黑发,“噼啪”作响的篝火升上夜空时映亮了一张伤情的脸。我甚至喜欢甘陕高原风味的红棉袄,它穿在漂亮妹妹的身上,把她的脸衬得更漂亮、健康,还有一种喜洋洋暖洋洋的感觉。它不可能在都市大街上闪亮登场,却是黄土地上永久的流行色。还有“妹妹”的长辫子,它是民歌中最灵动的细节,不矫饰、不病态,在我的情感地图上,它几乎成了通往纯洁的路标。在中性化的短发风靡街头的城里,和“小芳”似的留着乌黑长辫子的姑娘恋爱,成了一个时代的纯真理想。
当音响中流出散发着泥土味的《草原之夜》时,我体验到了那种温暖的气息,似乎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月光照拂、水草丰美的久远年代:那时生活简朴,但爱情如诗如酒。我们坐在月光与草地之间弹琴说爱,因为一个古典的眼神脸红半天,为了等一個人,甘愿守望到天荒地老……
回顾以前我对民歌的爱,是一种稀里糊涂的爱。及至拜读了大作家王蒙的作品《在声音的世界里》和著名主持人白岩松那篇《当音乐响起时,世界开始安静》,我的心里才豁然开朗。民歌,不啻是全人类对生命共有的一份真诚,是一种礼赞。而这些东西,又有谁能拒绝呢?穿越时空飘飘而来,中国民歌无疑已成人们精神的润滑剂,成了生命的礼赞曲。
乘着民歌的翅膀,我找到了自己情感的最后归宿。透过民歌的旋律,我看到了元气淋漓的人性的闪光,读懂了鲜活人性的回归——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
哎耶
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啊
哎耶
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
哎耶
还有那姑娘,这是我的家啊
哎耶
—— ——《天堂》
浸润在最质朴最纯洁最泥土味的中国民歌中,我油然发觉,始终有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暖流在涌动,是那么地经久绵长、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 付德芳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