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母语教育全球化文化语境下大学语文“文”的定位思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大家 热度: 11891
徐溪

  母语教育全球化文化语境下大学语文“文”的定位思考

  徐溪

  母语教育是国际文化竞争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它不仅关系到受教育者语文素养的加强,更关系到受教育者生命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层面的母语教育,更是母语教育的核心课程。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要以前瞻意识看到大学语文教育不但是民族国家强盛的需要,更是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存亡之所系。基于大学语文在高等母语教育中的特殊地位,鉴于“大学语文”课程实施者在教学中存在的模糊认识,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已为不可忽略的重要论题。

一、母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背景

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母语教育,将其作为终生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之中。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更是把本国语文作为必修的基础课,以母语教育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认为本国语文是思考、表现和理解的主要手段,本国语文的基础不好,难以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美国全美有三十七个州均根据联邦政府“无一孩子落后”法案订立了母语教学的课程标准和统考,因此,在美国各级学校,母语教学的内容基本一致。美国的几届总统,乔治、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相继发布教育改革的报告,纷纷强调了母语的重要性。在高等教育中,大学一、二年级仍以母语为必修课,若统考不及格,必须重考合格后才可毕业。哈佛大学把母语教育作为“核心基础课”,规定不及格必须重新修习此课程;麻省理工学院把母语教育作为本科教学中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

  日本的基础教育在学习的课时比例方面明显倾向于母语学习。日本文部省2004年修订的《小学国语学习指导纲要》规定,一年级国语课时比算术多158课时;国语课时数占一年级学年课时总数的35%。此后每年国语课时数所占比例逐年减少,但直到六年级时,国语课时数仍然比算术多出25课时。在高等教育中,甚至理工学院也同样重视母语的学习。比如,日本东京工大理工学院开展了比较文学、语言学的方法等10余个专题教学研究,以此提高母语教学质量及学生母语水平。

  法国的基础教育也很重视母语教育,法国教材尽可能反映法国的文化与传统,在选文的文学作品部分,本国作家作品占80%以上,还有许多有关法兰西文明的内容。在高等教育中,巴黎理工学院为学生开设了文学艺术等课,专设了口头或书面表现班,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大学语文课程“文”的定位

在母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之下,母语教育也面对多元文化碰撞、社会专业化人才需求、流行文化传播等多种影响因素,大学语文课程实施者对该课程的定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与模糊性。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应该以“文”为主线,体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传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这是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人文学科应该具有的品质与特点。

(一)文学鉴赏

丁帆、钱理群等文学评论家认为大学文学教养的薄弱已经有目共睹,大学语文应该发挥其文学的功能:“文学教育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提出:“从文学的角度,以文学的方式,有力地帮助大学生的语文训练和人文修养。这一点,迄今为止,被我们的大学教育严重忽略了”,因为“各民族语文的奥秘,其丰富、灵活、创造性的语文规则,就蕴含在各民族文学特别是文学经典中”。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前,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源,大学语文的学习不可迷失方向,脱离文本。要根植于文学作品的鉴赏,通过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学品位,带给学生审美的愉悦,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以学习方法论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开阔眼界和胸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操、高雅的气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仁爱心,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明晰的判断力和缜密的思考力,以奠定创造力的基础。简言之,大学语文课程是对“美”的鉴赏,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学习描绘优美景色的诗文,欣赏自然美;阅读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感受崇高美;解读崇高的人物形象,认识人性美、人格美;品读精致的文学语言,让学生涵咏语言美。大学语文选文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之作,作品的语言是精致、优美、丰富的,呈现了语言艺术的集萃。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是语言的学习,从遣词、造句的赏析到作品语言的把握与理解,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会鉴赏,通过鉴赏学习语言。

(二)文化传承

杨叔子:“民族主要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基因概念,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而只是一个种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学语文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本身就涵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底蕴深厚,而大学语文涵盖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崇高的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品格,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的具体体现。加强大学语文教育就应该弘扬民族文化。德国教育专家普朗格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的传播就是把文化的有益部分转化为个人的主观精神”,由学生自主地把优秀的语文文化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文化涵养,这种内化是伴随着语文教学持续进行的文化过程。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气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精神,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情怀,岳飞的“精忠报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主义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源和压不垮的精神脊梁。把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元素渗入到语文课程,引导学生探寻传统文化的意义、沐浴文化传统、丰富民族文化涵养、提升对民族文化的感悟。

(三)文字应用

伽达默尔曾这样描述母语,“一般来说,语言能力只有在自己的母语中才能达到。这就说明,我们是用母语的眼光学会看世界”,即用母语思考,用母语言说,在母语中生活。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之一,即通过对各类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以便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选拔的需要。虽然基础教育中语文教育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但是从全球发展趋势和社会人才尺度衡量,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还难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当代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普遍低下,难以自如地符合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尤其是理科生,欠缺常用公文的写作能力,甚至不清楚常用应用文的格式。存在语言书写问题较多,表述不清晰;用词不当,词语搭配不妥;语句不完整,成分残缺等毛病。因此,大学语文有义务承担改善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思辨、感悟能力的职责。

  在母语教育全球化背景之下,大学语文课程实施者要增强母语教育意识,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大学生的母语素养,形成大学语文课程的视野,将大学语文教育立足于“语文本位”,坚持以“文”为主线的“文学鉴赏、文化传承、文字运用”。

  [1]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意义论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郑国民.母语教育地位亟待提高.光明日报[N].2010.7.

  [3]韩倩,周燕宇.加强大学语文教育,传承民族文化[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本文系昌吉学院教改课题:文学体验、文化传承、文字运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思维探索研究成果之一(编号:10.Jyyb002)。

  (徐溪:昌吉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