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无意识在设计创意中的积极作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大家 热度: 11968
张晋政

  无意识在设计创意中的积极作用

  张晋政

  从方法论和控制论角度研究设计创意方法和主控思维的途径是健全我国设计学科体系的重要手段。在流行的诸多创意方法中,无论是像头脑风暴法、635法、KJ法等团队创意方法,还是如奥斯本检核表法、特性列举法、坐标法等个体创意方法,都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而对无意识和潜意识参与创意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

一、强调无意识的创意方法

美国资深广告人詹姆斯·韦伯·扬根据多年的实战经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创意方法,该方法的核心及与众不同之处正是强调无意识的有效作用。它包括四个紧密联系的环节:

  第一,搜集、研究和整合与课题相关的全方位的有效资料,是进入创意前的准备阶段。

  第二,结合原材料进行积极、坚决、有意识的“拼图”工作,即通过思考建立多元立体化的信息组合创意。

  第三,无意识孵化。“把问题转交给你的无意识思维,让它趁你睡觉时工作……在这个阶段,你让意识思维之外的东西去做综合性的工作。”

  第四,通过对创意的验证和充实来满足市场、受众等多方面的要求。

  以上创意方法的提出,一方面有赖于作者几十年的广告创意经验,另一方面也必然接受了来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早在1926年,英国心理学家瓦拉斯就提出了“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即把创造性思维过程分为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詹姆斯正是在这一研究基础上,结合设计工作的特点把酝酿期分为“头脑消化”和“无意识孵化”这两个先后阶段,前阶段注重意识的主动参与,后阶段强调意识之外的无意识和潜意识的深层处理。提出类似观点的还有著名学者罗素、心理学家罗洛·梅、作家赖纳·玛丽亚·里尔克和创造学者大卫·乌尔里希等人。罗素发现,在写较难的文章时,“最好的计划是努力加以思考——尽一切可能努力思考……最后再让工作转入潜在状态。几个月后,有意识地再回到这个题目,发现工作已经完成了。”罗洛·梅认为灵感的出现需要某种现实条件,即努力工作之后的休息,只有在休息的过程中,潜意识的工作才有机会进行。里尔克把创意看作“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过程,认为“每一种印象和每一种感觉的萌芽自我发展,完全依靠其自身的力量不知不觉地、不易表述地发展,这是一种潜意识。”乌尔里希也认为创造过程经过“激情”与“挫折”之后,应有计划地“撤退”,就像在创造之河中激流勇进之后上岸休息一样,即“暂时放下我们的工作和担忧,倾听、等待成熟和采用‘无为’的态度会使我们全面实现目标……这是一种十分必要的酝酿方式、思考方式,让创造进程找到自己的形式和动力,给预料之外的看法和发现提供机会。”

二、无意识参与法的合理性

(一)心理学意义分析

弗洛伊德学派提出的冰山理论认为,如果把思维比作冰山,意识就像浮出水面的部分,只占到冰山整体的七分之一,而水面及以下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却占到了七分之六之多,且对意识有着强有力的支持作用。由此可见,在进行创意等思维活动时,如果仅凭意识作用,而忽视重要的无意识是不合理的,必然降低思维的效率,影响好创意的产生。

(二)创造学意义分析

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为创造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他为区别一般创造力(次级创造力)而强调性地提出“原初创造力”的概念,认为后者存在于无意识之中,具有非理性特征,在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前者是在原初创造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控制等方式进行的理性的创造。在创造性活动中,首先要运用次级创造力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包括调研、信息搜集与整合、推理、脑力激励、方案预设等环节;接下来把问题转给无意识,让原初创造力发挥作用。对这两种创造力有机地进行转换、整合,形成贯穿于整个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整体能力,马斯洛称之为整合创造力,它是任何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

  创造学学科创建之初,并未注意和发挥无意识的积极作用,如学科创始人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更多地关注意识的主控作用和团体激励的技巧性;而之后依据马斯洛的创造力学说,更多的创造学者如詹姆斯·韦伯·扬、罗哈德、大卫·乌尔里希等人开始关注无意识在创造性活动中的运用。

(三)设计学意义分析

鲁道夫·阿恩海姆从艺术学与视知觉的研究角度,对休息时深层意识的作用做出了精辟论述:“在睡觉的时候,人的意识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在这一水平上,生活的情景并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呈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含义丰富的形象呈现出来的。睡觉在所有人的身上唤醒的创造性想象力都会使人惊叹不已;而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时,也正是依靠了这种潜伏在深层意识中的绘画语言能力。”由之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一,除睡觉之外,在休息或从事与问题无关的其他轻松事情时,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的可能依然存在,而且这种创造力的作用是惊人的;二,艺术设计作为一个艺术门类,从事这项工作的设计师同样可以依靠潜意识和无意识中的巨大能量来解决问题,即依靠“设计语言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在设计创意或其他创造性活动中,运用无意识探寻创新性的方案不是无稽之谈,相反,只有自如地运用“意识—无意识”的榫接和转换方法,促使原初创造力和次级创造力的完美结合,才更易使不落窠臼的方案浮出水面,同时使筚路蓝缕的创意过程变得轻松起来。

三、无意识参与法的应用

在探究无意识参与创意的合理性的同时,笔者对其应用也做了一些思考,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创意方法论角度来看,无意识参与法绝不是创意的唯一方法。其他各类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改进之后都具备各自的优势,如头脑风暴法能有效地进行团队的思想交流、激发和延展;奥斯本检核表法能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准确的定位;坐标系法能寻求与众不同的路径和结果;等等。在具体创意过程中,首先应采用由意识决定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随后寻求无意识的帮助,“意识—无意识”的转换可以多次进行,相互引导,相互支持。

  第二,在无意识介入之前,必须对问题的各个方面作出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评估,调研、收集、整理、推理、预设等工作要做到真正踏实和丰富,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第三,扎实完成以上工作后,去做一些不相关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影、运动、睡觉等,等待崭新的想法在某一时刻突然降临,亦即顿悟或灵感突现。但等待不是不加时间限制的,它绝不会超过做前期工作的时间,如果迟迟没有任何想法出现,只能说明前期工作不够扎实。

  第四,使顿悟的感觉成为经验。一般人对顿悟或灵感惠顾不够敏感,一个想法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它也许就是一个全新的方案,很多人会不以为然,这是不具备顿悟经验造成的,尤其对设计工作而言,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但有好与不好、好与更好的差别,因此除了敏感之外,对待闪电般的想法的更好的方法就是把它记录下来,进而通过下一阶段的验证工作加以检验和改进。

  清代思想家唐甄说:“心,灵物也;不用则长存,小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设计师在操纵设计方法,驾驭创意思维时,同样需要变通——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摆脱谙熟的设计套路,缓解繁缛的工作压力——从苦思冥想中挣脱出来,通过“意识—无意识”的劳逸结合,真正体会设计所带来的快乐。

  [1]JamesWebbYoung.ATechniqueforProducingIdeas[M].McGraw-HillTrade,2003.

  [2]罗哈德.创新的思考[M].吉林音像出版社,2004.

  [3]大卫·乌尔里希.成长的溪流-创造的七个阶段[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

  (张晋政:山西运城学院美术与工艺设计系,副主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