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抗战时期江浙沪地区国防工事效果初探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上旬 热度: 11761
陈小飞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侵略的逐步加深,国民政府开始着手进行抗战的准备。本文主要介绍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在江浙沪这一带的国防工事建设以及这些国防工事①在抗战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对此作一尝试性的解释,从而对国民政府的国防工事建设做一简单的评价。

  关键词:国民政府;抗战前;国防工事;江浙沪

  国防是关系一个国家生存的重大问题,因此从古到今国防一直都深受统治者重视。清中期以前中国国防主要是汉族与其他各民族斗争的历史。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邻国日本虽然也是被迫打开国门但是经过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实现近代化并且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在侵略中国的列强中,日本逐渐占据了有利的地位,并且独霸中国的野心不断增长。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侵略的加深,国民政府开始着手准备抗战,开始修筑国防工事。“国民政府战前已经判断到日军的攻击方向为从北向南推进,并将有一部从上海附近登陆,协同海军而进攻。”②前者是蒋介石最为担心的。因为,中国历史上从北向南的战争往往都是胜利的,而且日军在华北平原可以充分发挥机械化装备的优势,倘使日军将中国军队从北向南把中国军队逼至东南沿海,再利用海军优势封锁沿海,那么中国军队将无退路。而中国地势是西高东低的,在上海主动发动进攻可以吸引华北日军南下增援,把战争的主战场从华北转移到华东,迫使日军战略进攻方向改为由东向西。中国可以利用中西部的地形阻击日军,消耗日军机械化装备的优势。这样可以保留有生力量,发挥中国国防纵深广阔的优势,迁都西南实施持久抗战。

  一、战前国民政府在京沪杭地区的国防工事建设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加紧,中日爆发全面战争势已难免,国民党当局开始加紧国防工事建设。江浙沪地区本来就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带,经济富庶,因此蒋介石对江浙沪地区的防御十分重视。作为国民政府最高统帅的蒋介石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修筑国防工事的重要性,经常亲自过问国防工事的构筑情况。蒋曾在1937年8月15日致电军政部长何应钦:“第十八军应以一师开苏州附近,担任吴福阵地线,工事应加强。尤应尽快加强道路附近工事,对敌警备。”③后又致电胡宗南、顾祝同和冯玉祥等将领指挥首都附近的陆军防御工事的修筑。

  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国民党恢复了军事委员会,由其负责“国防绥靖统率之事宜”。1936年,军事委员会作出了以南京为中心的战场区分。京沪杭地区属于东正面战场,分为江苏区和浙江区,分别包括京沪阵地、南通据点、首都阵地和沪杭阵地、宁波阵地、温台据点、京杭间阵地。

  “国防工事的构筑是以首都南京为中心,沿国境线依次推进的。其构筑方式为首先完成各防御阵地的骨干,以后视经费情况,再行分别缓急,逐渐加强,最后将各阵地整个编成。国民政府按照预定计划,分区分期陆续构筑国防工事。”④

  至1937年上半年,江苏、浙江、山东、河甫、山西、绥远、冀察各区第一期国防工事基本完成。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漱沪、吴福、锡澄、乍平嘉、乍澉甬、宁镇、鲁南、豫北、豫东、沧保德石、娘子关雁门关内长城等阵地工事。

  二、江浙沪地区陆军防御工事在抗战期间发挥的作用与效果

  虽然蒋介石在抗战前依然没有放弃剿共,但国民政府还是做了些抗战准备的,在其统治中心地带——京沪杭地区精心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那么这些国防工事在抗战期间效果如何呢?

  1937年中国军队奋力抵抗日军三月最终告负。这次战役主要在地势平坦的上海以北地区进行,日军可以充分发挥装备优势,并且日本在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在租界内秘密修建了很多作战工事,而中国军队几十万人密集在狭小地区内,又没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伤亡十分惨重。11月5日,日军从杭州金山卫大举登陆,势将切断淞沪地区中国军队的后路。上海战局急转直下,中国军队被迫撤退。但是在撤退時极其混乱,本来还想凭借预先构筑的吴福线和锡澄线工事阻击日军,但最后竟然成了大溃退。“原定计划,前方淞沪抗战,后方应在吴福线及锡澄线留置有力后续部队固守阵地,于前线退却时,拒止敌追击部队之前进,掩护我后续部队,但留置军队到达不久即调淞沪前线,钢筋水泥机枪巢的钥匙几经转手不知去向。到了这个时候,退到国防工事线上的部队,在已筑的工事上打几枪就跑,花了多少人力财力的工事,竟丝毫不起作用。”⑤

  “从上海后退的中国军队,在失去重武器装备及部队建制联系之下,日军空军一路猛烈炸射,日军又尾随追击,部分华军虽然是退到吴福国防线,但是根本没有防线接应的守军,有没有后勤装备支持,甚至没有防线的配置地图,因此无法进入防线阵地布防,就遭到尾随的日军攻击,只有再度的溃散后退。十一月十七日吴福国防线就被日军突破,接着锡澄防线也几乎是遭到同样的状况,在十一月二十六日被日军攻占,这两条耗资几百万元的中国“兴登堡”防线,就在混乱中,完全失去了阻挡日军攻击的能力。”⑥就这样,国民政府在京沪杭地区构筑的国防工事几乎没起到什么作用。

  三、江浙沪地区陆军防御工事在抗战期间未能发挥作用的原因

  缘何国民政府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修筑的国防工事,在抗战时却基本没有发挥作用呢?

  一方面这是与国民政府抗战的总的战略有关的,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作战计划也随之改变。“虽然蒋介石接受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利用吴福线和锡澄线两条重要防线作为日军从上海进攻南京的国防屏障。但是淞沪会战的变化,完全改变了这个准备多年的作战计划。因为蒋介石将所有的作战力量全都投入了上海,所以造成蒋介石根本就没有时间与力量,去顾到原有的南京保卫战计划。”⑦国民政府起初集结优势兵力在上海开辟淞沪战场,是想将中日之间的决战地点从华北转移到华东地区,迫使日军的进攻态势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成功抵抗了日军三个月之久,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为保有生力量以坚持持久抗战,国民党军队是在不利条件下主动撤退,避免与日军决战,所以也没有准备与日军在国防工事前决战。这是主动适应战场形势变化的原因。在这种抗战思路指导下,也就不难理解战前修筑的国防工事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

  另一方面,造成中国军队撤退混乱以及国防工事未能发挥作用与军事指挥的不当也有很大关系。尤其是最高军事统帅蒋介石,一直寄希望于国际社会的干预,没有在适当的时机下令撤退,没有组织部队有序撤退到国防工事前组织抵抗。另外,国防工事管理的不善,军事训练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国民政府投入巨大精力修筑的国防设施,却由于管理混乱,军事训练极少,未能达到战前预想的要求。此外,国防工事构筑的指导思想与质量也是有很大问题的。“从国民政府对日准备作战而修筑的工事可以看出,它一开始便是在持久消耗、单纯防御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在实际作战中,依靠工事或有利的地形进行抵抗,与敌人拼消耗,是一种落后的战法,势必增大伤亡。从工事修筑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阵地是单线构筑,正面宽,缺少纵深。这样的阵地非常脆弱,容易被敌突破。”⑧良好的工事必须得要后续部队的不断补充,后勤补给和通讯的跟进才能持续有效的阻击敌军。而国民党军队后勤补给、通讯都跟不上,即使进入工事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也抵抗不了多久的。

  工事的工程质量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被国民政府军事当局一向标榜修得比较好的、号称“马奇诺防线”的上海附近的工事,实际上只是一些没有完成的野战工事。“第一道堑壕,有的有掩盖,有的没有;交通沟的沟深还不到一公尺,又因为下雨,水竟积了半沟深;指挥所和预备阵地统统一个样”。⑨其他地方的工事质量可想而知。

  四、结语

  随着日本侵略的加深,国民政府开始着手国防建设修筑了大量的国防工事。国民政府在抗战前所修筑的国防工事,大部分对后来抵御、阻滞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国民政府花费巨大人力财力在京沪杭地区构筑的国防工事显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能在日军进入南京城之前给予对方重创,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抗战的巨大损失。国民政府战前精心构筑的国防工事之所以没能发挥有效抵御日军的作用,既有其自身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主动调整的原因,也有工事建设管理与临场指挥不当方面的原因。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使国民政府对日抗战准备较晚,加之国家贫困,工业基础落后,无法为大规模抗战准备提供必要的支持。而国民政府疏于对国防工事的管理与维护,内部的腐败,办事效率的低下,对外梦想英美等国制止日本侵略,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抗战

  的准备。

  注释:

  ①所谓国防工事建设系指为国防及作战需要,在平时、战时于地上、地下所建筑永久、半永久工事及阻绝设施之总称。

  ②《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甲案)》,《对日作战方针计划与部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南京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北京市:档案出版社,1992.

  ④何应钦著:《何上将抗战时期军事报告》 上海书店(民国丛书第2编032)政治、法律、军事类1990年版

  ⑤史说:《八一三淞沪抗战记略》,《八一三淞沪抗战》,第99页

  ⑥郑浪平著.《中国抗日战争史 1931-1945》 上下.麦田出版,2001.03.第421页

  ⑦郑浪平著.《中国抗日战争史 1931-1945》 上下.麦田出版,2001.03.第421页

  ⑧郭汝瑰,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上.南京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273-274页

  ⑨张公干:《抗战时期冯玉祥将军二三事》。载《文史资料选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总109辑,第185—186页。

  参考文献:

  [1]张学继.论蒋百里的抗日战略思想[J].浙江学刊,2002(第5期).

  [2]孙才顺.淞沪战役与中国抗日国防战略[A].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总第169期).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北京市:档案出版社,1992.

  [4]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0卷.中央文物出版社,1984.

  [5]郭汝瑰,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上).南京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6]郑浪平著.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M]上下.麦田出版,2001.03.

  [7]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2卷)[M].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08.

  [8]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甲案)[M],《对日作战方针计划与部署》.中国第二历史檔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2编,军事。南京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9]何应钦著.何上将抗战时期军事报告[M].上海书店(民国丛书第2编032)政治、法律、军事类,1990年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