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古玺文字中的饰笔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上旬 热度: 12499
汪伟颋

  战国文字中存在大量饰笔,如果不了解其特点,就不能准确地对文字进行释读,甚至可能误释。

  饰笔是和汉字的音义都无关的部分,在汉字中只起到纯粹的装饰作用,是汉字实用性和审美性并存的标志。学者们对于饰笔的定义大致相同,但是对于判断是不是羡符的标准,各家却宽严不一。

  判断是否为饰笔的标准和依据是仅修饰和美化,不影响字义。由于战国文字具有区域性,须横向进行分域和对比研究,比如楚玺文字中多饰笔,但有的饰笔也仅存在于楚玺文字中,同时也要进行纵向地对比,把文字放在时间和空间双重的维度上去看。有的文字中的饰笔,发展到后来,演化成了文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在饰笔固定地存在于文字中以后,便不再是饰笔,而是一个构件了。

  战国玺印在当时虽作为是征信的实用器物存在,但制作玺印的人们也相当注重玺印的艺术性,常为了追求日常书写体之外的美观而美化笔画,由于官印的严肃性,这种饰笔一般存在于私印中。从内容上看,玺印上的文字数量必定是有限的。从形制上看,玺印一般二到三厘米见方,个别巨玺达六厘米见方。即使是六厘米的巨玺,所能容纳的文字亦是有限的,远不能即诸如毛公鼎近五百字的长文,更比不上简帛上少则几十数百字,多则几千字。由于发挥的空间有限,所以战国玺印文字的饰笔也不如简帛、甲骨文字和金文丰富。

  汉字笔画有多寡,结构也各不相同,汉印通过布局,追求整体均衡。一般讨论玺印的印面章法,是从汉印开始。诚然,汉印的设计精妙绝伦,但为何从汉印开始,才提出印面的设计概念。大约是因为汉代隶书已经通行,虽然汉印仍采用篆书,但一方面此时的篆书相比先秦更加稳定和规范,另一方面在笔法和布局上颇受隶书影响,相比战国玺印,汉印更有章法可循。但是以这种审美旨趣来看待战国玺印,也能感受到对于均衡的艺术把握。

  一、加短横为饰

  (一)增短横为饰

  “可”2632①“上”0008“下”0309

  以“可”为例,放到原玺2632分析。由于可本写作,与右边“行”字相比,笔画少得多,为了均衡印面左右的比例,在“可”上加一短横。

  (二)長横下加短横

  0099的“上”下面加短横。印面上有六字,呈三行竖列分布,上疏下密,因此在上下加一短横,平衡疏密,并与“大夫”的合文符号也呈对称之势。

  (三)对称部件中加短横

  与5232的共相比,5145先是将共字下面的两个又变为竖直,三角形的构造变为上下的矩形结构。这样的处理造成两长竖之间出现空隙,另加两横连接两竖笔。另一方面,也指明了文字具有对称的特殊性。

  (四)在部件下方加两短横

  5110“和”字中“口”的下部增加短横为饰笔。

  (五)呈钝角笔画下方的一短横

  5100 由于改平滑的一笔为带钝角的两笔,使得宀下方多出空间,于是在畐上加一短横填满空隙。

  (六)口字中加短横

  5088中公为原字形,由于3859中的口呈扁圆形,加短横增密。

  二、增短斜笔为饰

  1020肖为原字形,左下有大片空白,0895中肖字以一垂直于右上笔画的短斜填补了印面的空白。

  2311“生”的的长竖上有一点为饰笔,这个点并不是完全的圆形,反倒是介于点和短横的过渡阶段的瘤状饰笔,呈狭长的纺锤形。

  三、加竖为饰

  0121“尚”字“八”下饰笔显然不再是常见的点状了,而成为短竖。

  以上从印面的疏密和空间分布分析了古玺中的饰笔,但是先秦玺印中很多对于同一处饰笔,往往因为依据整体笔画风格,而形成不同的饰笔。

  四、加点为饰

  0574王字长竖上加一点,与原字形相比,将比例由1:2变为三等分。

  有的采用对以上几种进行综合运用,如:

  5166“生”字与3954中的“生”相比,它的短横变为瘤状的一点,以适应整个字体风格,由于这种处理同时也造成字的左右空白过多,又在点的左右各加相背的两个弧笔,填满空间,可见这个字的饰笔是凝聚着篆刻者的匠心,也体现出了他的审美趣味。

  饰笔有地域性也有历时性,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书同文”,文字形体趋于稳定,这种饰笔有的消失了,有的作为字的一部分保留至今。所以研究饰笔对于学习古文字也是相当重要的。

  注释:

  ①编号源自《古玺汇编》,下同

  参考文献:

  [1]罗福颐.古玺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2]朱疆.古玺文字量化研究及相关问题[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

  [3]刘钊.古文字构形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4]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台北:三民书局,2013.

  [5]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孙合肥.战国文字形体研究[D].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