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重点对野外生活生存训练前的安全常识教育和训练中不同环境、不同路段的安全保障措施加以论述,以期使学生在户外环境中通过安全的、愉快的、挑战性的学习体验,提高整体的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并促进该项运动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野外生存 安全 训练 措施
前言
野外生活生存训练源于国外,以各种野外活动为特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锻炼价值和社会价值,近几年开始出现在部分高校的体育课教学体系中,它把原有仅限于体育课的跑、跳、投、跨越、攀爬等内容,扩展到社会,扩展到大自然,从而突破了体育课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格式,增強了体育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与竞争能力方面,具备传统体育课无法比拟的优势。野外生活生存训练主要在户外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其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具有一定的风险,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甚至会造成意外人身伤害,为防患于未然,在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过程中要充分做好安全保障工作,防范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下面就从训练前和训练中两个环节进行论述。
1.进行野外生活生存训练教学前要先参加保险
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过程中,由于不可知因素很多,必然存在一定风险,通过参加保险,一方面可使人身和财产的损失降至最低,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安全感,有利于野外生存教育得到社会的保障和支持,并使这一新兴运动项目得以顺利开展和推广普及。其保险种类主要有:人身伤害意外险;财产损失赔偿险和野外救助险(由保险公司与国际救援中心联合推出,无论在何地遭遇险情均可拨打电话获得无偿救助)。
2.出发前要进行野外生活生存安全常识教育
2.1携带物品要精练,野外负重以不超过自身体重的1/4为宜。太重不利于长时间行走,并使身体的灵活性受到限制,不便于完成攀登、跳跃等动作且易受伤。
2.2注意野外用火安全,以免引起山林大火,途经危险区域,如密林、悬崖、急流、深洞时,尽量结伴而行,切勿独自冒险前往。
2.3随身携带配有常用药品的小药包,做到遇到意外情况时有备无患。
2.4出发前做好外界的安全救护准备工作,并与外界保持经常联系。这样,一旦发生意外时,别人可以迅速准确地展开救援工作。
2.5要事先研究当地的地理、地貌,如村庄、河流、道路的分布和走向,沿途的海拔高度变化情况,有无重要地理特征和明显参照物等。
2.6了解当地常见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相关知识,学会区分毒虫猛兽及避护方法,学会区分哪些是有毒植物和菌类,哪些是可食用的野菜、野果和菌类,了解在野外环境里哪些动植物可以作为食物来源,这是每位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者必须学习的求生技能,与此同时,还要认真学习并遵守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知识。
2.7学习掌握各种野外生活装备的选择、使用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保证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及食物摄入,获取必要的体力来完成各项野外活动科目。
2.8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教育学生将野外活动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起来及时处理,或挖坑掩埋或焚烧处理,以免造成环境污染,破坏大自然美。
3.野外生活生存训练中不同环境和路段的安全措施
3.1野外长途行进要注意适当休息,一般行走30分钟左右,休息5~10分钟,休息时应做些放松运动并补充水分;渡河时,要了解河水的深浅,河水较深则应选择其他线路或绕行,若水较浅,在夏季或春秋季节可选择涉水过河,但最好结伴而行;穿越草坡和碎石坡时,若坡度大于30°,应采用“之”字形上升法,并注意,通过草坡时不要随意乱抓树木和攀引草蔓,以免拔断使人摔倒,在碎石坡上行进,踏脚要实,抬脚要轻,以免碎石滚动。在山谷中行进时,应靠近山谷中心线,避免山坡滚石。
3.2预防野外迷路。山地行走时,为避免迷路,节省体力,提高穿行速度,应遵循有路不穿林翻山的原则,若确实没有道路,可选择纵向的山脊、山梁、山腰,河流小溪的边缘,以及树高、林稀、空隙大、草丛低疏的地形前进。当发现行进的路已经变得模糊或复杂时,要开始做标记(路标),以便在迷途时可返回原处,标记可以做在树上、路边或灌木丛中。一旦发现迷路了,首先要寻找地理参照物,如山峰、溪流、村庄等,再参考地图、利用指北针进行判断,在不能确定方向的时候,最简单的自救方法是向低处走、顺水流走。
3.3野外攀岩时,应对岩石进行细致的观察,慎重识别岩石质量和风化程度,然后确定攀登方向和通过路线,并仔细检查和使用保护装备,做到万无一失,攀登动作要保持“三点固定”,切忌用窜跳的方式进行攀登,攀登途中要避开有积雪或过于潮湿的岩壁,避开浮石或松动的石块,切忌抓草和小树枝做支点,攀登者和保护者要密切配合且必须戴安全帽进行操作。
3.4预防毒虫叮咬,进入山区、树林、草丛地带要穿好鞋袜,扎紧裤腿,途经草丛、密林时要先打草惊蛇。不要随便在草丛或毒虫可能栖息的场所休息,禁止将手伸进鼠洞和树洞。山林宿营时,睡前和起床后应先检查有无毒虫潜入。
3.5野外宿营时,营地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以下原则:(1)近水,但在雨季要选择山洪淹不到的地方;(2)背风;(3)日照,营地应设在日照时间长的地方;(4)避险,营地上方不可有落石、滚木、雪崩等威胁,并要避开泥石流多发地;(5)防雷,在雨季或多雷电区,营地不要扎在高地上、大树下或比较孤立的平地上;(6)防兽,帐篷应搭建在有人类留下痕迹的地方且避开野兽经常奔走的路径。
3.6漂流时不做危险动作,并且要穿救生衣,密切注意沿途标识,提早警觉跌水区,通过险滩时要听从指挥,抓紧安全绳,收紧双脚,身体向船体中央倾斜。
3.7雪地行走,应结组行动,彼此以绳子连接,前后间隔10m~12m,前面探路者应经常探测虚实,后面的人应踩着前面人的足迹前进;遇到雪坡很松软时,可匍匐前进;走陡坡时,要用雪鞋内缘踏坡,尽量避免身体偏向外缘;切记不要接近雪檐,更不要在雪檐下行走,以免触发雪崩。
3.8若野外生活生存训练在沙漠中进行,要注意以下几点:(1)喝足水、带足水;(2)学会找水、找食物和发求救信号的各种方法;(3)切记要“夜行晓宿”,不可在烈日下行动;(4)动身前通告自己的前进路线,出发及预计到达的时间;(5)在前进途中注意留下记号,以便救援人员寻找。
4.小结
野外生活生存训练的教学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和风险,但通过科学合理的安全保障措施、配备安全装备以及掌握一定的安全救护知识,完全可以将危险降至最低,避免学生在技能操作和野外训练时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因此在从事野外生活生存训练教学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安全问题,制定周密的安全保障措施,消除负面不利的影响,保证该项运动的顺利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振声.大学体育教程[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慧红.野外生活生存训练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
刘晓宋海圣石家庄经济学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