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校地合作,打造高师体育教训科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3/11/9 作者: 大家 热度: 13670
摘要:从国家大政方针出发,利用高校的优势,结合地方体育实际和特点,找准切入项目,辐射其它课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打造,从而促进专业学科建设发展,初步构建了高师“教、训、科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践证明:校地合作的有益尝试,在学科建设、学生培养和社会声誉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高师 教 训 科 人才培养 模式

  前言 近十年来,由于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扩大和加强了基础建设,拥有了良好的体育场馆设施、师资力量和一定科研优势。但长期以来,高校体育的功能只满足让学生的体质增强,对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处于游离状态。虽然早在80年代就提出了“体教结合”模式,但直到今天,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2001年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体育总局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意见》的《通知》指出,体育院系“要继续努力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服务”,发挥“在培养特殊体育人才,提高优秀运动员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作用,有关省(直辖市)要积极支持高校体育进行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模式的探索”。高校体育“教、训、科三结合”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高校体育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竞技体育的主战场,高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1 构建教、训、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举措

  1.1校地共建“内江市青少年儿童武术训练基地”

  从1999年始,针对内江市青少年武术人才培养、运动竞赛落后的局面,主动与市体育局、市教育局等有关单位协调,充分利用高校的体育场馆、师资力量、科研优势等为地方青少年儿童体育训练服务,2000年经市政府批准,市教育局、市体育局正式揭牌,成立内江师范学院内江市青少年儿童武术训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基地”挂靠在内江师范学院体育系,由体育系承担运动队的选材、训练、科研、竞赛管理及参与地方体育文化建设,开创了四川省高校体育与地方合作的先例。

  基地建设历时8年来初具规模,已建立武术套路训练馆一个,搏击训练中心一个,区县辅导点三个,中心学员常年保持在30人以上。已形成稳定的后备人才梯队。

  1.2“三结合”的思路、举措

  “教、训、科三结合”,关键在“结合”。在办学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三者的结合,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师资队伍、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有重点地实现三结合。即在专业建设中以教学为中心,实现三结合;基地建设以训练为中心,实现三结合;学科建设以科研为中心实现三结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如下三个举措:

  1.2.1校地合作,搭建双赢平台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真正实现两个转变,即体育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转变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轨道上来,从粗放型转变到集约型道路上来。关于第一个转变,体育战线已取得共识,并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但第二个转变无论在认识上還是在实践上都有一定的差距。而“症结”在于体教的分离、体科的分离。体育教育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关心人的全面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挥高校办优秀运动队的作用,选择“教、训、科三结合”的办学模式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通过“基地”建设,内江武术竞技水平由落后地位提升到全省一流水平,并达到了为内江市建立一个业余训练项目稳固的、长效的训练基地的目的。体育系也寻找到学生课堂教学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点,办学模式也拓展到课内外一体、运动训练与竞赛一体、教学训练与科研相结合等多元教学模式和新的思路,达到了校地结合谋发展,实现双赢促建设的目的。

  1.2.2融入新的教学理念

  体育院系的生命力之一在于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作为体育行业的办学特色——“教、训、科三结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体育院系以体为本、以体为主,就是在保持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学校办学功能,把全面服务于国家的体育事业作为办学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立足点,并在这种服务中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构建“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办学体制,是体育院系发展的必然要求。三者分离,体育教育就会被高等教育边缘化,被体育事业边缘化。唯有体育院系将教育、训练和科研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相对比较的综合优势,以此进入体育事业发展的主战场,成为国家体育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训、科三结合”可以用最少的成本去换取最大的效益,用最少的代价去达到理想的目标,使竞技体育走上集约化、智能化的道路。

  1.2.3创建学生实践舞台

  “基地”成为体育系学生实践的舞台。一方面提高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和科研素养的提高。一是根据基地要求,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执教能力培养,并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开阔视野;二是走出去组织、编排、执裁省市各种武术比赛项目以及武术表演项目的编排、训练和表演。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地方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引导学生从文化、事业和项目的视野去分析武术的源流、武术与传统文化、社会武术活动和产业;从理念、技术、训练角度去剖析武术,提高实践综合能力和启发学术思维。

  2 校地合作,彰显办学特色

  2.1学校基地化,训练学校化

  “教、训、科三结合”办学体制是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的有机结合。两大体系均有各自优势,要把两个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优势互补。通过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学校基地化,训练学校化。学校基地化,就是学校要重视竞训工作,加强优秀运动队的建设,使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竞技体育人才成长的摇篮,使大学生成为有运动技能的体育人;训练学校化,就是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对运动员较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使运动员成为有文化的体育人。“三结合”的核心是教育,学校基地化、训练学校化都离不开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没有科学的训练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现在竞技体育正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不少运动项目已接近人体极限,或正向人体极限挑战,单凭经验传授式训练便能取得优异成绩的理念已不复存在。

  2.2“学训结合”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基地学员中年龄最小3岁,最大17岁。由于整个运动训练是在学员接受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全过程中,即“亦读亦训”,较好的结合了训练和学习两个目标。同时以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为指导的“质的积累”在较短的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因而形成了从小学低年级组选材、训练、集训参赛,一直到升学及输送到各高水平运动队和大专院校一条龙的学训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梯队已经形成稳定发展的格局。

  2.3学科建设有重点的实现“教、训、科三结合”

  通过“基地”建设的平台,同时带动了体育专业和学科建设的拓展,突出了特色,形成了优势,有重点的实现了三结合。

  2008年在内江师范学院正式成立了“峨眉盘破门武学研究中心”,开展对地方民间武术文化深入研究,对地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起到积极作用。“以点带面”推动了专业学科建设。

  3 实现服务社会,发展自己的综合效益

  3.1人才输送创历史最好记录

  “基地”已成为我省武术后备人才主要输送地之一。从2000年起为市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青少年武术苗子,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内江市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提高。为省专业队、成都体院竞技体校、体育院系以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共输送运动员50余人。输送的学生中有一人获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4人次获全国武术锦标赛2、3名。少儿武术队不仅成为我院的教学成果,也成为内江市的“亮点”。

  另外“基地”已培养出30多名国家一级裁判,近20人执裁过省级比赛。承担了内江市两届大型运动会以武术为主题的团体操表演,协助市武协、市体育局、资中县政府举办的内江市首届传统武术擂台赛,为各种大型文化活动提供少儿武术表演,义务辅导和组织社区武术健身活动,为打造文化内江做出了贡献。学院被内江市人民政府两次授予“作出突出贡献单位”,教练员两次获得市政府“二等功”表彰并被评为“教学能手”。“基地”学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推广,为我市学校体育形成特色提供了借鉴和模式。

  3.2主持挖掘整理地方传统武术

  参与对流失于川南民间的传统武术流派、套路、功法、历史的挖掘整理。对源出内江的盘破门、余家拳、李家拳,属峨眉派系的僧门、岳门、赵门、洪门、会门、字门和化门等武术门派、拳种、传人和高手,进行全方位的挖掘整理。特别是有较大影响的盘破门武术等地方民间武术拳种,进行梳理、宣传和推广活动,其成果在中央电视台十频道大型纪录片《中华武功》的“清风峨眉”专辑中作了报道。

  3.3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良好局面

  在武术基地的带动下,推动了传统武术以及武术文化进入课堂、武术社团良性发展的良好局面,武术已成为校园文化特色和传统,探索出了体育专业发展的新思路。依托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优势,指导运动训练,服务地方经济,反过来通过对训练中出现问题的研究,促进教学和科研改革,实现共赢,是专业改革發展的新特色,促进了师生科研水平提高以及相关课程的发展,也是当前本专业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扩大校地合作内容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通过科学研究,着力从武术文化层面分析、探究武术内蕴,成功将学校提出的“教学理念”实践上升为理性认识。再次更新了教学理念,把武术教学从传统的技术传授转变为在武术文化视野下的武术学习和探究,启发思维,开阔视野,形成了武术文化视野下教学相长螺旋上升的良好态势。如2006届武术专项毕业生,在校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26篇,并精选论文编成《学生武术论文集》;在挖掘传统地方武术套路的基础上,由学生进行了武术套路的创编,作为课程学习的成果,编辑了《武术套路汇编》。由此开创了学生积极开展武术科研、在武术文化视野下深化武术学习的新局面,形成了课内外一体化的良好局面

  3.4实现服务社会,发展自己的综合效益

  参与地方建设的实践中,整合了社会资源,起到了高校在地方经济、文化活动的龙头作用。校地共建实现了服务社会、发展自己的综合效益。校地合作、共建体育基地,拓展了高校体育的功能,搭建了创新的平台。2007年体育系“强化能力本位,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设立为首个内江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总之,内江师范学院通过近十年的构建高师“教、训、科三结合”办学模式,采取“合作、共建、协调、发展的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果,符合教育部和体育总局提出的体教结合的发展思路,吻合了北京奥运会给大学体育教育的启示和中国体育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委科教司.《现行高等体育教育文件选编》[X].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1993.

  [2]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体育总局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意见的通知》.2001.2.

  [3] 于晓光. 体育院校构建“教训科三结合”办学体制的探讨[J].现代教育论坛06.05.

  [4] 汪海涛. 立足健康教育,改革高师人才培养模式——内江师范学院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成都: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05.

  作者:

  谭伟平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