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谈李斯特《意大利游记》的音乐创新

时间:2023/11/9 作者: 大家 热度: 13773
摘要:《意大利游记》是李斯特将音乐与诗歌、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的完美典范。通过解析这部作品,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和把握音乐的内涵,也体现了音乐与诗歌、绘画、文学艺术形式的融合相通。

  关键词:李斯特 《意大利游记》音乐创新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杰出代表。李斯特阅读广泛,并常常运用诗歌作为作品的题词和标题,或以文学作品为题材,他的钢琴作品风格以及钢琴演奏风格,既有热情、宏伟的气势又有诗意形象的描绘。对于李斯特来说,音乐与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李斯特受柏辽兹、雨果、拜伦等文学艺术家的影响,在钢琴创作上也尝试一些新的探索,如:标题的诗意性、钢琴的交响性以及和声效果的独特性,都是他在钢琴创作上的突出贡献,这些特点也都集中反映在《意大利游记》中。这部作品中的每一首乐曲都与绘画、诗歌以及文学作品有着紧密的联系,或为原型,或为题材,都体现出了作曲家将音乐与综合艺术相融合的特点:

  一、以文学、诗歌及绘画作品命名,使乐曲具有鲜明的标题性

  在《意大利游记》中的几首乐曲都有着明显的标题性。李斯特作为一位被正式称为“标题”音乐的作曲家,他将其富有诗意的音乐灵感与自然景色和文学、绘画等作品相联系,创造出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音乐画卷,从内容到形式都给音乐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展现了浪漫主义与众不同的音乐语言,使音乐的结构形式与音乐所表达的内涵更彰显出完整和统一性。

  在这几部作品中,都以文学、绘画或雕塑作品为相关标题,标题与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是贴切表达作品内容的需要,也是整体理解作品不可缺少的手段。标题性体现了李斯特的创作和演奏特点:内容与形式的艺术统一性。他力求将文学、绘画等题材完全融入到音乐之中。第一首《婚约》和第二首《沉思者》就是根据绘画和雕塑为原型,以丰富的想像力,将他们变成栩栩如生的音乐作品,并赋予了丰富的艺术情思。

  二、将文学、诗歌元素融入音乐作品,使乐曲更富于诗意性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表达人们内心深处最细腻、深刻的情感,音乐与诗歌的共性在于,两者都有着很强的抒情性。文学、诗歌对李斯特的创作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他独具匠心的交响诗体裁当中,他的钢琴作品同样也融入了文学与诗歌的因素。

  三首《对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的印象》与彼特拉克诗集中的三首相对应,作品中柔美的音响色彩,时而忧郁、时而悲愤的感情色彩,都使人不得不想起彼特拉克诗歌中的意境:“我找不到和平,也没有理由打仗;我又害怕又希望,火热又浑身冰凉” ,这既是彼特拉克的诗句,同时也是李斯特钢琴音乐中矛盾、挣扎的精神情感的体现。

  从文学到音乐,是将一种视觉上的感观转变为一种听觉上的内在感知。在这里,作曲家将文字转化为音乐语言,并使之得到升华,音乐以另外一种方式传达了人们内心的人生体验和感悟,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则赋予了作品更深刻的内涵。李斯特借助于音乐表现了自己寻求“人道主义”的精神世界,这也是他一生不变的写作主题。

  三、音乐中渗透了绘画和雕塑的因素,赋予作品具体而形象的描绘性

  音乐的描绘性是表现音乐作品内容的手段之一。音乐形象通过优美的旋律从听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深入内心,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可以使绘画和雕塑形象更加生动和丰富;绘画和雕塑形象又为音乐形象拓展了广阔的立体审美空间,并将音乐形象从空间感和视觉上进一步地延伸。

  李斯特的许多作品都取材于绘画,但他并不注重用音乐去描绘场景,而是在于表达对作品的内容或艺术形象进行引人深思地概括。在布拉格教堂看到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画家拉斐尔《圣母的婚礼》产生的感想而作的《婚约》中,音乐以丰富的调性、旋律、节奏和音色的变化, 通过暗示、对比、象征等艺术手法唤起人们的视觉意象,使人感受到音乐中有画面的美感。在《沉思者》中,李斯特在同一音区用半音进行的手法来表现原雕塑《沉思者》灰色大理石冰凉、庄严的感觉,使全曲低沉压抑,笼罩着坟墓般的寂静肃穆。

  四、多种综合艺术与音乐相融合,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

  为了表达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独特风格,李斯特采用了一系列创新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在旋律线、和声、节奏、调式、力度、速度、音色和音型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和声色彩的创造性运用,以适应标题音乐的题材和内容。

  (一)多彩的和声

  在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中,常运用和声描绘色彩的变化,由单音到极不协和的音响,都体现了对传统和声诸多方面的反叛。尤其是李斯特常使用半音化的和声来增强音乐的色彩,使作品更富有情节和戏剧性。

  《但丁读后感》中,一个寂静的半音进行的主题,如同地狱的阶梯,持续了近四十小节,将人们内心的恐惧与紧张感体现地淋漓尽致。

  (二)巧妙的织体

  在钢琴标题音乐作品中,根据钢琴标题音乐的内容和风格的需要,所描述的人物、情景以及意境丰富多样,错综变化,需要多样性的音乐织体与之相符合。有情节的钢琴标题音乐作品,织体则要根据情节的发展来布局,从而决定了钢琴标题音乐织体的复杂性、多樣性和细腻性。为了发展音乐形象,需要采用不同的织体手法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或同一音乐形象的不同方面。在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中,作品的织体写法细腻而富有技巧性。

  三首《对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的印象》是李斯特写下的富于抒情诗意的典型爱情诗篇。在《第104号彼特拉克十四行诗》中,旋律与伴奏音型巧妙有机地融为一体,主题旋律优美而精炼,同音反复和下行级进似温柔叹息,上行大跳如同内心的呼唤憧憬,像是情人的痛苦与哀怨倾诉。单纯的柱式和弦、流动的琶音以及双音型伴奏织体的运用,更加衬托了音乐富于幻想而抒情的特性,把诗中的热情、矛盾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

  (三)丰富的调式调性

  与文学作品的结合,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创作在调式上采用转调模进,以及意外转调等手法,使调性和声色彩更为丰富多变,以适应文学作品内容的需要。

  民族调式的运用:在第一首《婚约》中,作曲家运用五声音阶描绘出平和与沉静的心境,同时也体现出东方五声调式的神秘、独特、诱人的魅力。

  模糊转调:在作品《彼特拉克十四行诗第47首》中运用一连串的转调,营造出一种新的调性感觉和和声效果。虽然使乐曲的结构变的模糊,但作曲家的爱意却得到更婉转、更深情的表达。

  (四)高深的演奏技术

  演奏技术服务于音乐的内容与内涵,高难的技巧创造出非凡的音乐效果。在《意大利游记》中,李斯特运用了大量的八度、分解和弦、震音与颤音、快速同音反复、双音华彩等高难演奏技巧,使演奏风格更加鲜明,丰富多彩。实现了音乐与文学的融合。

  《但丁读后感》中,连续的八度和弦,气势恢弘的八度下行经过句,颤音等技术运用,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地狱的恐怖气氛,以及人们内心的恐惧和渴望。

  参考文献:

  [1]张式古.西方钢琴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周薇著.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周小静著.钢琴之王——李斯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保罗·亨利·郎格.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 1982

  作者:

  张珊珊 临沂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