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浒传》作为我国的小说瑰宝之一,家喻户晓。而宋江以自己独特的姿态活跃于艺术之林,他心怀国家人民,心存高远的理想抱负并以“忠”作为自己实现人生理想的信念法则,他面对污浊的环境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迎难而上,以求实现高妙的人生境界。他既忠心千古又义气纵横,正因如此百年来众说纷纭,尽管人无完人,但对宋江而言毕竟瑕不掩瑜。
关键词:宋江;忠义;信念;理想;人生境界
宋江在《水滸传》中出现的比较迟,在小说第十八回中宋江给劫取生辰纲的晁盖等人通风报信,私放众人。书中介绍宋江时说“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賙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①(《水浒传》第十八回)。
一、心怀朝廷,心怀国家
“从江州法场的屠刀下被解救出来后,他一方面感激众位豪杰不避凶险,极力相救的义,另一方面也深感到,‘如此大罪,闹了两座州城,必然申奏去了再难在常规情况下尽忠,于是他表示,今日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投托哥哥去。”②这时候宋江知道在正常的情况下很难尽“忠”报效朝廷,为国出力,所以他上了梁山之后一再宣称:“小可怎敢背负朝廷?盖为官吏污滥,威逼得紧,误犯大罪,因此权借水泊里随时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p534)这说明他一心想要尽“忠”,报效朝廷的理想并没有发生改变,只不过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尽“忠”报效朝廷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笔者可以把它称之为在异常情况下的曲线尽“忠”报国。
二、志存高远,执着信念
宋江有崇高的理想和抱负,从孔太公的庄上出来之后对武松说道:“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p288)(《水浒传》第三十二回)这不仅是宋江对武松等人的忠告,也正是他内心的独白。他所追求的和《水浒传》中其他人所追求的完全不一样,其他的人快意恩仇,有仇报仇、有恩报恩、至情至性,只想做个快活人而已,而他却想着靠自己的本事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靠着自己的努力为国尽“忠”,为国扫除四患,报国酬志,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封侯拜爵、取得功名、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死后能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这是他的理想,也是古代很多人共同的心愿,他更是认为大丈夫当如此方不枉为人一世。平心而论,这种抱负在《水浒传》群像当中是与众不同的,真可谓志存高远。
可以这样理解,他想的多,他想得到的更多,自然而然他也就应该付出的更多,才能实现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理想抱负。而“忠”的信念一直在支撑他朝自己的目标迈进,所以对宋江来说“忠”不仅仅只是口头上喊的口号而已,而是已经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信念。对于这样的人,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很难去理解,为什么呢?因为目标信念太过于坚定,让人觉得很缥缈,与周围的人和环境格格不入,让人觉得很另类,不食人间烟火,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说泯灭掉了自己的一切私心和与实现目标相背驰的所有想法。典型的让其他人觉得这人除了为他的那个目标而活之外,毫无别的意义可言了。当笔者读到他打方腊的时候心里很复杂,想不通为什么?为什么宋江如此愚钝、不知进退?为何如此痴迷官场?为何如此想取功名?激流勇退、功成而身退,可保余生平安而且亦可名垂史册,为何他就那么的想不通?如此不开窍。可是笔者读着读着就完全不这样想了,到第一百二十回的时候,好像一下子豁然开朗,全想通了。笔者发现这个人的意志真非常人可比。从宋江之前所做诗句来看“自幼曾攻经史”(p352)(《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来看他不可能不明白功成而身退的道理,他如此敬佛,不可能不明白功名乃尘土的道理,他不可能不知道历史上的范蠡、李靖等超然脱俗的前辈,他也不可能不知道朝廷奸臣当道,迷惑圣听,忠心难达天听的道理等等。这些他不可能心里不清楚。所以这就让人更加匪夷所思,那么问题来了,明知如此,却偏向往之。如此一点便延伸出多种解释。明知前路如此,却一如既往;明知超纲败坏,却偏要跻身庙堂;明知功名万空,功成而身退,可保万世之名,却偏要逆向而进。笔者认为这是宋江最难能可贵之处。其实每个成功者看似如普通人,但他肯定在某个方面异于常人,这点必须承认。这种逆向而进正是宋江的非常人之处,也正是他不被人理解之处,同时也更是他功成名就之处。正所谓誉满天下者必是毁满天下者也。因为逆向而进,造成了很多的误解与偏差,宋江的逆向而进所体现的正是他的一种心知肚明、一如既往的高度责任感主人翁意识,也体现了那种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的英雄气质,同时也更体现了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自我的忘我精神。正所谓形灭而神存、流芳千古,足以。
这也能够证明和理解宋江为何死后封神,其实这正是实现了他的理想抱负。这在另一个层次上可以解释宋江所追求的理想已完全非身前扬名,更重要的在于死后流芳,光照千古,供后人瞻仰与祭拜。我们静心而思,这种人生境界和崇高的理想抱负,天下能有几人,只谈想法就无有几人,更别说像宋江一样付诸于实践,大真似伪、大善似恶。如果一个东西或一件事,好到或完美到了极点,总会有人觉其是心机、是目的一样,其实东西或事件未变,而是思考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偏差而已。
三、完人多瑕,凌空而止
宋江让李逵饮药酒的时候对李逵说道“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p1034)(《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这是宋江在饮药酒死之前对李逵说的话语。宋江作为《水浒传》的主角,在身前累建大功于朝廷,真可谓是功盖天地,可他竟然在死之前毫无半点怨恨之语,他始终认为清白的就是清白的,无须去辩白,污浊的就算在辩白也是不堪的,这是何等的信念、何等的自信、何等的无私,才能撑起心中的那份胸怀与坦荡。在前面提到宋江逆向而进,痴迷官场,今日又说出如此坦荡之语,可谓忠心万千。
有时候对待事物的时候我们会问究竟何为最高境界?有的人明白了、看透了,但只是在看,说明这只是个看客而已;而有的人看明白了、也看透了,却去掺和的同时将自己搅在里面了,这真糊涂假明白了;而有的人看明白了,更看透了的同时居然也掺和其中了,可是他却凌空而止,不染丝毫。这使笔者想起《菜根谭》中的一段千古名句“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尤洁,智械机巧,不知道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③,这是一样的道理,身处其中而能驾驭其上,谓之为最高境界。所以笔者认为《菜根谭》中所述的这种境界才是一种最高境界,宋江明知朝廷奸邪当道、恶贼拦路、蒙蔽圣听,可他还是抱着积极入世之信念想立身于如此污浊的宦海之中,保境安民、成就功业、忠心报国,然后全身而退。
当然,宋江把义作为他生存交友的准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为使秦明入己帐下断其归路,后又将花荣之妹嫁之。引卢俊义上山使其深受苦难,为了践前之约将扈三娘先收之为妹后又嫁与王英。可见宋江也有专断、残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一面。
注释:
①[明]施耐庵.水浒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51页.
②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③[明]洪应麟.菜根谭[M].江苏:凤凰出版社,第4页.
参考文献:
[1][明]施耐庵.水浒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明]洪应麟.菜根谭[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8.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