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儒林外史》中非主体情节建构的悖论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上旬 热度: 12228
周露

  摘要:《儒林外史》是一部成书于清代中期的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以他独特的笔法、敏锐的匠心,写出了儒林士子的生活与人生。并从这些人物入手,对于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给予了深刻的讥讽与批判。《儒林外史》的创作手法出众、人物描摹生动、其思想艺术性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尤其它的讽刺艺术的运用,为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相当成功和成熟的范例。然而,这部作品也并非是无懈可击的,其中的矛盾和难为处,还有待解析和阐释。有关结构,历来并不受关注,更多的研究者赞成鲁迅的观点,提出争议和反对的意见甚少。本文尝试梳理分析其创作的手法,探讨一种新的结构的建立,难避陈词,也依稀寻望一丝创建。

  关键词:儒林外史;非主体情节;悖论

  吴敬梓,安徽全椒人,一七零一年(清康熙四十年)生,一七五四年(清乾隆十九年)逝世。吴敬梓所生的年代,正是清朝最繁盛富庶的年份。不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来说,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这累积的过程当中,也不可避免的夹杂了诸多的矛盾,使得整个社会带给人巨大的冲击力。作为一个读书人,吴敬梓有着敏感的政治和文化嗅觉。跨越多阶层的社会交往,也使得他能够看到社会各界形形色色人物的丰富面貌。他悠游人生,嬉笑怒骂,以一双冷眼逼视现实,却难以磨得一顆冷心。他依旧对着这世界有着充沛的情感,他曲笔直书,在揭示士林道貌岸然的同时,也同情怜悯他们。

  《儒林外史》虽非“讽刺小说”的肇始之作,然却是目前最受重视和认可的佳作。就“讽刺小说”的概念本身而言,也是从这本书才得以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当然,更得益于提出这一概念的鲁迅的独到见解和深刻阐释。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吴敬梓采用了一种别于其他作品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手法,以完全真实的笔法再现了浮世中的尘埃生活。摒弃了以往各项文学崇尚并取得成功的范本,独具机杼,别出一格。《儒林外史》当中最为特殊的,是它的叙事结构,往常的小说,也有人物众多的作品,然而这些作品都有主干,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条分缕析,明明白白。既便于说书人的弹唱技艺,也便于寻常市井细民家常嬉笑,更有不少选段搬上戏剧的舞台,成为流行的剧目。接受者可以是任何的身份,以多种的形式接纳。然而,吴敬梓的作品,固然有“范进中举”、“莺脰湖会”、“两茎灯草”、“秦淮名士”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但设若寻得一个主要的中心,以此为人津津乐道,则实在难得。在《儒林外史》问世至今的这些年里,它的名气甚大,然读者的范围却是狭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无法抓住故事的主干,难以流传开来。唯有亲自读罢全书,才能有所创建。然而,纵使三遍、五遍读过,感受确为深刻,却依然觉着缺少一些什么,一些独属于小说结构方面的特质。

  很多的评论者认为,这种叙事结构是吴敬梓的创建,此后难有以此结构而能创作成功者。然依我之见,却不尽然。这并不是出于保守主义的看法,而是一部作品的得失判定有了失衡。且看《儒林外史》是如何讲述其故事的。它在楔子当中以元明易代的王冕的故事作为开端,随后话锋一转,主体叙述部分便是明代中后期前后近百年的儒林士子的生活。每一到二回,便是一个故事,人物多则十多个,少则三两个,围绕人物,生出新的故事和新的人物来。一个故事转而另一个故事,一些人物再转而新的人物。连接的自然,且层层生变。一波未平,另一波便起。有人物即故事,再由故事即人物,人物有百般,事情有千样,各色各样,穷穷不绝。读者跟随着作者的叙述,将这各项事情看遍,也将各番人物审遍。可是这许多些故事,许多个人物是如何调度运转的呢?

  从第二回始,《儒林外史》开始了故事主体的叙述,由周进的科考和仕进着手,其间穿插“撞号板”、“捐监入场”、“暮年登第”这样的情节,而后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在这期间,他固然遇到了很多的儒林士子,但作者并未围绕他来展开,而是集中描写了他的特别之处,加以展现,至于别处,都隐去了。随后,因着开科考试,便将范进徐徐介绍了出来。其后笔锋一转,便是范进有关于科举考试的故事,以及围绕他作为中心所涉猎的一些人物。这里面,各人各物,都是几笔点染,然人物形象却灵活的、生动的展现了出来。等到范进中举之后,与士绅交往,引出汤知县胡乱判案,又是一桩新的情节。这一案未落,另一案又起,情节顺势发展,引出严二老官,两阿舅王德王仁,这之后顺理成章的严氏族的家长里短。一直到第七回,这一番分教过后,便是第二至七回所涉猎的人物形成了一个循环圈,范进、周进、梅玖与荀玫皆有所交代。这期间也历经世事,形成了吴敬梓小说所特有的基调,这和鲁迅的《在酒楼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对于人世沧桑的把握,从来不是以人生感叹来秉笔直书的,而是通过人物的交往,事件的推入,让阅读者自我感知。那些今日不同往日,往往在三言两语当中就表露无遗。这之后的情节的推入几乎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的,每一到两回,生出一个主要人物来,随后由一小点再引出新的人物和故事来,将作者平生所见所闻以这样的方式表现出来,无分先后,无分主次。本来如此,在现实生活当中,寻常感受到的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儒林外史》像是全景式的关照,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速写和剪影似的,以短笔来勾勒,由小及大,由简单及复杂,一笔一笔的将其思想当中的儒林世界给予展示,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矿藏。作为古典小说,古意的探测已然不可能完全的贴合,今意的创建,又难以得到信服和认同。这和不同的外力的影响是有关系的。作为研究者,寻求自己能力所及的兴趣点,发表己见,即使牵强,也高明于附和之词。吴敬梓之所以采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行文,原因是多重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他的广阔生存和交往环境,如此繁杂、真实、难以厘清的社会面貌和社会人物,除了以关系网的方式加以摘取,并选之入笔,也着实没有更好的方法。值得说明的一点,吴敬梓想要将触角伸向他所不熟悉的领域当中,战争的描写和想象艺术的描写,都不算做成功。如第三十九回“平少保奏凯青枫城”,有关于战事的描写,显得牵强附会,行文不得已也就草草收兵、偃旗息鼓了。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便是作者的立意和题材的适用性。作者主意于将这世间的儒士生活做一展现,倘若集中三两人物,势必要落入角色塑造的小说创作中去。一科举事业与若干人等,他们的兴衰荣辱、喜怒哀乐,人情冷暖,属于小人物的光彩无非几个时刻、几个事件,说的多的,也便乏味的。这便是普通人的,普通读书人的真实生活。

  《儒林外史》前后跨越百年,所涉及的人物多达200多个,有故事情节的也近130个人物。事件跨度如此之长,人物如此繁多复杂,使得粘合度不够,小说显得分散。撇去三两回间人物的回照,更多的人物之间缺乏关联,给阅读和分析带来了难度,这也是很多的研究者干脆避开主干人物、主体情节分析的重要原因。有时候,甚至有中篇小说集的选本的感受。不可否认的是,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是比较一致的,它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方式也是按照作者的行文观念生成的。《儒林外史》已然动用了作者的全部思维,对于清代科举制度对于社会各层次的影响也都清晰再现。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中华书局,2014.

  [3]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陈美林.吴敬梓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