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君子不器”是《论语》中最短的一章,也是孔子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本文结合《论语》文本、孔子所处时代之特征、孔子的生平经历及其思想观念,对“君子不器”的内涵进行了多重解读,并将其投之于当代社会,探讨这句话在当今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不器;当代价值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凝聚了孔子思想精髓,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价值观念。在《论语·为政》中出现的“子曰:‘君子不器。”是整部书中最短的一章,这句话在此篇中与前后毫无勾连,孔子也没有对其进行具体的阐释,因此难以从相关史料中考证孔子发表这一观点具体情境,准确理解其内涵,这样的情况使得“君子不器”被赋予了更广袤的诠释空间。
一、“君子不器”的多重解读
(一)君子不泥于一技,多才多艺
从本义来看“君子不器”中的“器”可以理解成具有一定用途的器皿、器具,“君子不器”意为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样只有一种用途。历史上的《论语》注本多采用这种观点,现存最早对“君子不器”的文本解读见于何晏的《论语集解》,他援引包咸之语曰:“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朱熹则在《论语集注》中进一步明确:“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这种解读侧重于“器”只具有一种特定的用途,例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箪”是食器,“觚”是酒器、“磬”是乐器,它们之间的功能无法相通,“君子不器”也就要求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样只拥有某种特定的才能技艺,而应该掌握多才多艺,融会贯通,博学而无碍。
《论语》中有多处体现孔子对君子多才多艺的要求,孔子有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自述因早年丧父,家境没落,学会了许多耕种田地、管理仓廪、放牧牛羊等粗鄙的技艺,但这些技艺对于君子来说算多吗?一点也不多啊。孔子这句话中强调了君子对于掌握技艺应该始终抱有不满足的渴求心态。延伸到为政方面,孔子也要求当权者不能专于一政,而应对外交、军事、教民等各方面的政治事务皆有了解,允文允武,总揽全局。
(二)君子不盲从贪利,心怀天下
从引申义来看“器”可以理解为工具,“君子不器”也就是指君子不能被他人当做没有生命力的工具来使用。君子既然是孔子所塑造的具有理想化人格的形象,那么君子即是有思想,有感情,能够独立思考的个体,不能被人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例如君子在求学时,不能为求仕进而盲目按照统治者的需求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该好学善思,充分发挥主动性,举一反三,激发自己的潜能。
从实用层面看,工具都是具有一定功利性的,而孔子在《论语》中传达出的观点之一就是人生在世要安贫乐道。《论语·述而》篇中记载了他的自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认为只要有理想有志向,即使生活再艰苦也有乐趣,君子不需要在衣食住行等外物上花费心思,他还强调:“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无论面对怎样艰苦窘迫的处境,君子都应该坚守住自己的人格。依据孔子对“君子”提出的淡泊名利、贫而守节的要求,“君子不器”也可理解为君子在求学为政、为人处世时不可急功近利,将谋求自身功名利祿当做人生的目标,而应该关注国事民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志存高远,心怀天下。
(三)君子不逾越身份,谦虚知礼
在西周时期,“器”和“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周礼贵族根据他们各自的身份和等级可以享受不同的“器”如彝尊、土田、车服、文章等。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拥护并推崇周礼,希望恢复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因此他所说的“君子不器”可以理解为君子不能过分追求和占有不契合自己身份的器物,换言之就是君子言行要合乎“礼”的要求。
孔子对于礼的重视和执着追求在《论语》中多有体现,具有代表性的是颜回父亲与孔子的一段对话: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自己最得意的弟子和儿子去世,孔子虽心痛却不肯卖车为他们置办外椁,究其原因孔子曾经担任过大夫,如果为了金钱卖车而步行,就违背了大夫之礼,这段对话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孔子对礼的尊崇意识和严谨态度。
将“君子不器”解读为君子不能违背礼法,还可以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寻找到依据。《论语·八佾》篇中,孔子曾批评管仲奢而忘礼:“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以树塞门作为屏障,在宴会上敬酒后将空爵反置在坫上,这是天子诸侯的礼节,管仲却逾越身份而施行,孔子认为管仲“器小”实际上就是在批评管仲行事不符合礼节。
(四)君子不固守条框,自强不息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器”与“道”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周易》有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果将“道”理解为无形的,无限的,抽象的哲理、法则和规律,那么“器”就指有形的,有度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君子不器”即要求君子能够突破“器”的限度,不拘泥于形式教条。《论语·为政》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证明了孔子鼓励君子敢于突破束缚的态度,他认为君子应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散思维,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获取新的知识。
“器”是有形的,固定的,处于一种不变的状态,那么相对而言“不器”即是一种可变的状态,《周易》又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处事,应效法上天运转不息之象,力求进步,发奋图强,永不停止。“君子不器”也是在告诫君子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不能自喜于已有的知识,而应该积极获得新知;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应该目光长远;不能局限于固有的陈规和思想,而应该实践创新,勇于追寻更深层次的真理。
二、“君子不器”的当代价值
通过对于“君子不器”的分析解读和内涵揣摩,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了孔子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处世观,时至今日这句话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endprint
(一)“君子不器”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首先“君子不器”否定了工具性人格的存在,要求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当今“填鸭式”的授课模式仍大量存在,学生在课堂上被当成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从而逐渐演变成了为学而学的工具,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孔子“君子”观所摒弃的。“君子不器”要求教育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价值,使學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君子不器”要求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君子不能囿于一技,学到一两门技艺就戛然而止,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不是拘泥于某一领域的定型化精英,而是博学多识的“通才”,这就对如今的高等教育具有借鉴意义。目前我国的大学多以专业作为培养学生的准则,一定程度上也使学生就业时常会面临诸如文科毕业生不懂数理知识,理科类学生不擅语言表达交流等困境,“专才”教育的弊病也就由此暴露出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复杂化多样化,大学教育也应该由“专”向“通”发展,合理安排通识课,培养出能适应社会改变的复合型人才。
最后“君子不器”要求教育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纵观现代教育体系,依旧充斥着形式化的教条主义倾向,成绩依然是升学评优的主要参考依据。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开放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育改革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始。教育者应鼓励学生勇于打破陈规,同时学校应当改変教育模式,采用例如“翻转课堂”的授课形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传递给学生,在实践和探究中获取新知。此外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采取赞赏的态度,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鼓励学生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
(二)“君子不器”对为政为官的指导
“君子不器”要求为政者胸怀广阔,心纳天下,拥有良好的心态,踏实思考,勤于实践,一步一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和人之间始终存在差异,为政者应该尊重并包容人性的差异,根据不同人的个性或者不同人群的特异性制定施政方针。
为政者既然是人民的表率,就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其位而谋其政,为政者不可只关注自身的发展,而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准确理解人民的意愿,具有统筹全局的观念:不仅要重视经济,更应该关注民生;不仅要关心自己身边之事,更应该关注时政大事,了解国情动态。
“君子不器”也告诫为官者不可贪名慕利。“官本位”这样的思想糟粕目前仍残存在民间,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封建价值观使得人们对于为官掌权的追求依旧狂热,这就使得为官者更容易滋生出骄傲自得的情绪,钻营如何在更高的位置获得更多权利。此外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财富的作用得到提升,社会上逐渐出现了拜金主义倾向,人们越来越多的受到物欲的支配,抑制不住对于金钱的贪婪。为官者因手中的权力和民间的愚昧思想,更容易遇到金钱诱惑而深陷漩涡无法自拔,现实生活中为官者贪污受贿、买官卖官的现象可谓屡禁不绝,“君子不器”明确了清廉为官、踏实肯干的为政方针,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针砭时弊的指导意义。
三、结语
“君子不器”是《论语》中的重要一章,也是孔子提出的重要命题,这句话可以从多方面来进行诠释:从“器”的用途看“君子不器”要求君子不囿于一技,单方面的发展,有德者要多才多艺,有位者要统揽全局;从“器”的无生命性和功利性来看“君子不器”要求君子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个体,心有所向、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从“器”与“礼”的密切联系看“君子不器”是在告诫君子不可违背礼制;最后从哲学层面看“君子不器”要求君子无论是求学为政还是为人处世,都要勇于挑战陈规,敢于创新,不断进取。
时至今日孔子所提出的“君子不器”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塑造人才方面,“君子不器”给予现代教育以启迪,现代教育体系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促进全面发展为目的,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多能兼备;以创新为引领,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同理“君子不器”在道德和人格层面,也是对极端个人主义、“官本位”思想和拜金主义的否定,是对为政者的一种训诫:作为领导者,应该以廉为本、踏实进取、广纳群言、心系天下。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2]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徐刚.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赵维森.孔子的精神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6]王大庆.“君子不器”辨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2期,134-137页.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